中美关税战大爆发!但这些潜伏在我国的美国货,却在中国大赚特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11:03 1

摘要:中美关税战愈演愈烈,从20%到104%,美国步步紧逼,中国硬气回应:谈,欢迎;打,奉陪!可你知道吗?一边是关税高墙,一边却是美国品牌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中美关税战愈演愈烈,从20%到104%,美国步步紧逼,中国硬气回应:谈,欢迎;打,奉陪!可你知道吗?一边是关税高墙,一边却是美国品牌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这些“国货”招牌,背后竟藏着美国资本!快来看看都有谁。

中美贸易战像一团越烧越旺的火。起初,美国加征20%的关税,中国针锋相对,针对美国煤炭、农产品加了10%到15%的税。后来,美国直接把对华关税提到34%,再到如今的104%,甚至放话可能飙到125%。

中国这边态度很硬气。商务部多次喊话:单边关税违反国际规则,损人不利己!2月到4月,中国接连宣布对美国商品加税,从液化天然气到大排量汽车,税率从10%到84%不等。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更让我无语的是,美国一边加关税,一边却有不少美国品牌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有些牌子,咱们还以为是“国货之光”,结果一查,背后的大股东竟在美国!这不就是“左手打你,右手赚钱”吗?接下来,咱们就扒一扒这些“伪国货”的真面目。

说到双汇火腿肠,谁家没吃过?泡面配根双汇,简直是国民记忆。可你知道吗?这根火腿肠的钱,有一部分流到了美国。

双汇的前身是1958年的漯河肉联厂,那会儿是正儿八经的国营企业。80年代改革开放,肉联厂日子不好过,厂长万隆带着大家搞改革,瞄上了火腿肠。90年代,火腿肠多火啊!方便、好吃,还能当零食。双汇咬牙砸锅卖铁,引进国外设备,愣是把火腿肠做成了全国第一。

可到了2003年,双汇开始“变味”。先是把四分之一股份卖给了香港的海宇投资,后来2007年,美国高盛和鼎晖投资联手,把双汇大部分股权买走,双汇成了外资控股企业。虽然管理权后来回了中国,但股份结构定了,美国资本牢牢占了一席之地。

我小时候吃双汇,总觉得这是咱中国人的骄傲。现在想想,每次咬一口,都有点五味杂陈。双汇还是那个双汇,可它早已不是纯粹的“中国造”。

走进任何一家超市,货架上金龙鱼食用油总是最显眼。14亿中国人,估计有一半厨房里放着它。可你敢信?这个“国民品牌”背后,真正的老板是美国公司。

金龙鱼的母公司是新加坡的益海嘉里,但益海嘉里的实际控制方是美国ADM公司。90年代,马来西亚商人郭孔丰带着金龙鱼商标来到中国。那会儿,中国人吃油多是散装,卫生差,容易坏。金龙鱼瞅准机会,推出小包装精炼油,干净又方便,一下子火遍全国。后来,他们靠着雄厚资本,在中国建厂、铺渠道,愣是把食用油市场攥在手里。

我家也用金龙鱼,炒菜、炸东西,都靠它。可一想到这油的利润流向美国,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关税战打得热火朝天,可美国资本却在咱厨房里赚得笑呵呵,这算怎么回事?

超市冷柜里,湾仔码头的饺子、馄饨摆得满满当当,逢年过节总少不了它。这牌子听着亲切,可它的故事却有点复杂。

湾仔码头的创始人臧健和,是个了不起的女人。1945年山东出生,家境不好,早早辍学,后来当了护士。70年代,她带着俩女儿辗转到香港,生活逼得她走投无路,干脆推着小车在湾仔码头卖起了水饺。凭着一手好手艺,她的饺子火了,几年后打进香港超市,还开了工厂。

1996年,臧健和跟美国品牌Pillsbury合作,建了现代化工厂。1997年,她把70%股份卖给了美国品食乐公司。后来,2001年,美国通用磨坊买下品食乐,湾仔码头彻底成了“美国品牌”。

大宝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这句广告词,80后90后谁不熟?大宝SOD蜜,便宜大碗,涂脸上滑溜溜,简直是护肤界的“平民英雄”。可如今,这英雄也“投靠”了美国。

大宝的起点是1957年的北京三露厂,一家为残疾人就业建的福利国企。那年代,厂子靠国家补贴活着,日子过得紧巴巴。80年代,厂长瞅准护肤品市场,推出大宝SOD蜜。凭着高性价比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大宝火遍全国,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

可好景不长。2004年,外资品牌像宝洁、欧莱雅杀进中国,大宝的市场被挤得喘不过气。2008年,大宝以23亿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强生。强生接手后,靠着大宝的名气和自己的渠道,把品牌越做越大,成了中国市场的“现金牛”。

洗头膏里,海飞丝、飘柔、潘婷绝对是顶流。去超市,货架上这仨牌子摆得满满当当,广告里更是霸屏。可你知道吗?它们背后是一家公司——美国宝洁。

宝洁1993年进中国,靠着沃尔玛的渠道迅速铺开市场。后来,他们使出“美国式”杀招——收购。2004年,宝洁买下上海汉高,拿下了海飞丝和飘柔的控制权。潘婷呢?早就是宝洁的全球品牌,进中国后直接靠着广告和渠道成了爆款。

哈尔滨啤酒

哈尔滨啤酒,名字一听就满满中国味。东北人聚会,哈啤一开,气氛立马到位。可这“中国味”背后,却也有美国的身影。

哈啤的故事得从1900年说起。那会儿,俄国商人在哈尔滨开了家啤酒厂,专供来华的欧洲人。新中国成立后,工厂收归国有,改名哈尔滨啤酒厂,成了东北啤酒的王牌。改革开放后,哈啤顺应市场,推出了罐装啤酒,火遍全国。

可到了2004年,美国安海斯-布希(百威的母公司)出手了。他们看中哈啤的市场和渠道,直接收购了大部分股份。安海斯的目的很明确:中国啤酒市场太大,不占一块太亏了。哈啤的品牌、工厂、渠道,成了他们快速扩张的跳板。

结语

关税战硝烟弥漫,品牌归属却让人五味杂陈。从双汇到哈啤,这些“国货”背后的美国影子,提醒我们:经济无国界,竞争无止境。愿中国品牌崛起,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你还知道哪些“伪国货”?快来评论区说说!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5-04-09,《中美贸易战升级:中国对美加征84%关税》

中国政府网,2025-04-04,《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

新华网,2024-12-26,《2025年关税调整方案公布》

网易新闻,2023-08-15,《双汇发展:从国营厂到外资控股的变迁》

搜狐财经,2022-11-20,《金龙鱼:益海嘉里背后的美国ADM影子》

东方财富网,2021-06-10,《湾仔码头:从地摊到美国通用磨坊的传奇》

北京日报,2020-09-05,《大宝的前世今生:从三露厂到强生收购》

腾讯新闻,2023-03-12,《宝洁的中国布局:从海飞丝到潘婷的收购路》

哈尔滨啤酒官网,2024-01-08,《哈啤百年:从俄国工厂到安海斯掌控》

来源:爱笑橘子2h4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