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溃败。然而,这份诏书回避“投降”表述、模糊战争责任的措辞,早已埋下历史隐患。从1954年自卫队成立至今,日本以“专守防卫”为名,行军事扩张之实的轨迹清晰可辨。当2026财年8.85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溃败。然而,这份诏书回避“投降”表述、模糊战争责任的措辞,早已埋下历史隐患。从1954年自卫队成立至今,日本以“专守防卫”为名,行军事扩张之实的轨迹清晰可辨。当2026财年8.85万亿日元防卫预算落地,当12式岸舰导弹射程突破900公里并计划延伸至1500公里,当美军“堤丰”系统在日本本土发射的“战斧”导弹直指中国长三角,我们不得不正视:那个曾给亚洲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机器,正在以更隐蔽的方式重新启动。
1947年生效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是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紧箍咒”。但自2014年安倍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已系统性拆解战后国际秩序。2022年《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三文件,更是将“对敌方基地攻击能力”写入国家战略。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法律层面,日本海上自卫队8艘“宙斯盾”驱逐舰正改装以适配“战斧”导弹 ,更反映在实战部署中:2025年9月“坚毅之龙”演习期间,美军“堤丰”系统首次在日本岩国基地临时部署,其搭载的“战斧”导弹可覆盖中国东部沿海核心经济带。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使日本既能规避宪法限制,又能实质性获得战略打击能力。
军事预算的持续膨胀印证了这一趋势。从2012年的4.7万亿日元到2026年的8.85万亿日元,(约合4282亿元人民币)。日本防卫预算在14年间近乎翻倍。这笔巨额资金不仅用于采购400枚“战斧”导弹 ,更投入“SHIELD”防卫体系建设,包括在陆、海、空域大规模部署无人机,研发难以拦截的高超音速导弹。当日本航空自卫队更名为“航空宇宙自卫队”,并组建亚洲首支太空作战部队时,其军事野心已经暴露无疑!
日本军事扩张的技术升级呈现出鲜明的“三栖并进”特征。在海上,升级型12式反舰导弹采用隐身设计和复合制导,可从石垣岛、九州等地发射,覆盖钓鱼岛至台湾海峡的关键航道。这种导弹的双向数据链系统,使其能在飞行途中动态调整目标,甚至实施多弹协同攻击。在空中,美军“堤丰”系统的部署,与日本本土的“宙斯盾”舰形成互补,构建起从东海到南海的“战斧”打击网络。在太空,日本宇宙作战群通过雷达和光学望远镜监控3.6万公里同步轨道,试图在卫星通信和轨道控制领域取得优势。
这种技术优势正通过美日军事一体化转化为实战能力。2025年4月启动的“联合部队司令部”,标志着美日指挥体系进入深度融合阶段。日本自卫队不仅参与美军“海马斯”火箭炮在与那国岛的部署,更计划将“战斧”导弹纳入美日军情共享体系 。这种“军事捆绑”的直接后果,是中国沿海地区同时面临来自日本西南诸岛、美军驻日基地、以及美日联合舰队的三重威胁。当“堤丰”系统的“战斧”导弹射程覆盖上海港、广州港等经济命脉,当日本在九州部署的改良型12式导弹可封锁宫古水道,中国的战略安全空间正被持续压缩。
日本军事扩张的背后,是对历史罪行的系统性篡改。从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到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大肆渲染“中国威胁”,日本右翼势力试图通过重塑历史记忆为扩军铺路。这种危险倾向在石平事件中达到顶峰:这位加入日本国籍的极右翼政客,不仅鼓吹“武力夺取钓鱼岛”,更在当选参议员后公开挑战中国主权。中国外交部对其实施的“资产冻结+入境禁令”制裁,既是对个体的惩戒,更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严正警告。
然而,日本的战略误判远不止于此。当美日在西太平洋频繁举行反潜、夺岛联合演习时,当日本计划在2027年前建成10艘可发射“战斧”的战舰时 ,其军事行动已远超“自卫”范畴。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军事冒险转嫁国内矛盾的行为,最终都将玩火自焚。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日本军国主义者也曾自信于“三个月灭亡中国”,却最终在反法西斯同盟的铁拳下灰飞烟灭。如今,日本若重蹈覆辙,等待它的将是比广岛、长崎更彻底的战略失败。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中国的应对必须兼具战略定力与战术弹性。一方面,需加速推进东风-26、东风-17等反制手段的实战化部署,确保“区域拒止”能力足以慑止任何冒险行为;另一方面,应通过外交渠道联合韩国、朝鲜等受日本侵略国家,在联合国框架内发起对日本修宪行为的法律挑战。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言:“80年前,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80年后,我们更有能力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唯有保持清醒的战略认知,方能让军国主义的幽灵永远封印在历史的深渊之中。
来源:清新喜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