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虚假搭讪事件:流量狂欢下的法律警示与社会反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1 10:16 1

摘要:2025年2月至4月,自媒体博主郭某与其同学杨某在成都地铁、公园、餐厅等公共场所,通过自导自演的“同性搭讪”剧本拍摄视频,虚构“表白同性”情节,吸引流量。视频中,郭某以“喜欢男孩”“理想型”等台词主动搭讪陌生男性,未经当事人同意即拍摄并发布。两个月内,其账号发

自媒体炒作乱象与公共秩序边界的碰撞

事件概述:虚构剧本、流量至上的闹剧

2025年2月至4月,自媒体博主郭某与其同学杨某在成都地铁、公园、餐厅等公共场所,通过自导自演的“同性搭讪”剧本拍摄视频,虚构“表白同性”情节,吸引流量。视频中,郭某以“喜欢男孩”“理想型”等台词主动搭讪陌生男性,未经当事人同意即拍摄并发布。两个月内,其账号发布58条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000万次,吸粉超8万,引发网络热议。

4月10日,成都警方通报,郭某、杨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相关账号被封禁。警方指出,其行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他人隐私,并对成都城市形象造成损害。

法律定性:寻衅滋事罪的适用逻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网络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编造虚假信息并在网络散布,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构成寻衅滋事罪。本案中,郭某团队的行为符合以下法律要件:

1. 虚构事实:视频内容均为剧本编排,郭某承认“并非同性恋”,仅以话题博眼球。

2. 传播范围广:多平台播放量超9000万次,引发大量评论、转发,形成广泛社会影响。

3. 扰乱公共秩序:视频拍摄场所涉及地铁等公共空间,部分被搭讪者因视频曝光生活受扰,公众对公共场所的安全感降低。

警方强调,网络空间与现实公共场所同受法律约束,此类行为突破了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社会影响:流量狂欢背后的多重伤害

1. 个体权益受损:多名被搭讪者表示未同意拍摄,视频发布后遭遇舆论压力,甚至影响个人生活。例如,一名被搭讪者称“有女朋友却遭误解”,被迫承受心理困扰。

2. 城市形象污名化:警方指出,此类视频将成都地铁等公共场景塑造成“猎奇”符号,损害城市文明形象。

3. 网络生态恶化:事件暴露部分自媒体为流量不择手段的乱象,如郭某建立粉丝群“众筹创意”,鼓励模仿,加剧行业恶性竞争。

反思:流量经济的边界与责任

1. 平台监管缺位:郭某账号在初期未被限流,平台对争议内容的审核机制存在漏洞。尽管后期账号被封禁,但前期放任传播已造成不可逆影响。

2. 创作者价值观异化:郭某坦言“经济困难”驱使其选择争议题材,折射出部分自媒体从业者将流量置于法律与伦理之上的扭曲心态。

3. 公众辨别力与抵制意识:部分网友盲目追捧猎奇内容,助长不良风气。需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形成对虚假内容的集体抵制。

成都地铁虚假搭讪事件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次拷问。

在数字化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传播的参与者。

唯有法律约束、平台尽责、公众觉醒三者协同,方能遏制流量狂欢中的“失序表演”,还网络空间以清朗。

对此你怎么看,将你的看法打在评论区吧!

来源:七窍心心相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