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小玲,出生于1962年,祖籍渭南市临渭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主工小旦、花旦,代表作有《柜中缘》《虎口缘》《夺锦楼》《冼夫人》《双锦衣》《铡美案》《火焰驹》《春秋配》等。
■名人名片
丁小玲,出生于1962年,祖籍渭南市临渭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主工小旦、花旦,代表作有《柜中缘》《虎口缘》《夺锦楼》《冼夫人》《双锦衣》《铡美案》《火焰驹》《春秋配》等。
渭南日报 记者 姚二曼
在秦腔艺术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被戏迷亲切称为“最美公主”的丁小玲。40多年的演艺生涯,她塑造了一个个经典角色,退休后依然在秦腔传承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4月1日,记者对秦腔名家丁小玲进行了独家专访,听她讲述那些与秦腔相伴的动人故事,一同感受秦腔传承的魅力。
家门口的秦腔启蒙
丁小玲与秦腔的缘分,从她家所在的胡同开始。
胡同里住着不少易俗社的演员,她的母亲在钟楼附近的国营商店卖杂货,为人热情,一来二去,和演员们都熟络了起来。而丁小玲的父亲是个铁杆戏迷,闲暇时就爱带着她去剧院看戏。在这样浓厚的戏曲氛围里,丁小玲对秦腔的热爱被悄然点燃。
《铡美案·三对面》剧照,丁小玲饰演岚萍公主(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1979年,易俗社面向社会招生,丁小玲报名参考,并顺利考入。然而,等待她的并非铺满鲜花的坦途。
“当时录取的20人里,大多数都是功底扎实的成熟演员,只有我们四个是零基础的插班生。”丁小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练功成了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事,压腿、甩腰、跑圆场……对于十五六岁的我来说,这太难了,这个年纪早就错过了最佳练功时期。看着同期的演员陆续登台,我心里特别焦虑,甚至想过放弃。”
就在她迷茫无助的时候,团里前辈的鼓励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你嗓子条件好,适合唱文戏。文戏基本功没那么难,只要肯下功夫,肯定行。”
熬过了艰苦的练功阶段,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上台临时补角。作为插班生,丁小玲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吃透角色、演好角色。“有一次,团里安排我给张咏华老师补戏,演《斩秦英》里的詹妃,要求一个礼拜就得准备好。”丁小玲说,“接到这个角色,我既激动又紧张,怕演不好,饭吃不下,也睡不着,毕竟我没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在张咏华老师耐心指导下,她终于顺利完成了这次表演。
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每次跟团外出演出,丁小玲都会坐在幕前,仔细观察老师们的一招一式,反复琢磨练习。甚至在下班后骑车、买菜、做饭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哼唱练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下乡演出时,易俗社的杨令俗老师找到丁小玲,说:“全巧民从新疆回来了,我觉得你的形象和性格很适合学她的戏,你去试试。”正是这次举荐,让丁小玲的艺术生涯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幸得名师倾囊相授
全巧民,在秦腔界可是大名鼎鼎,她参演了中国首部秦腔黑白电影《三滴血》,剧中饰演的贾莲香火遍了大江南北。“第一次见到全老师,我心里特别忐忑,她名气那么大,我生怕她看不上我,连拜师的想法都不敢提。”丁小玲回忆起初见全巧民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丁小玲(中)排戏
然而,两人深入接触后,却意外地投缘。“我给全老师唱了一段,没想到她特别赞赏,夸我嗓子条件好,还说愿意为我编排剧目。”就这样,全巧民为丁小玲精心编排了自己的代表作《虎口缘》。
“团里排练场地有限,全老师就让我和搭档去她家排练,每次去,全老师都会先给我们倒好水、准备好饭菜。离开时,全老师也会反复叮嘱,让我多琢磨她教的表情和唱腔,在脑海里把当天排练的戏再过一遍,还总不忘提醒我路上注意安全。”
凭借在《虎口缘》中的精彩演绎,丁小玲在西安市首届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中获奖。之后在剧团众人的见证下,丁小玲正式拜全巧民为师。此后,丁小玲常常跟随全老师外出演出,无论是行走坐卧,全老师总会抓住时机给她讲戏,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1981年,全巧民随演出代表团出访日本,她表演的《柜中缘》在当地引起了热烈反响。回国后,剧团安排全巧民为丁小玲排练此剧。每天上午10点,全巧民都会准时坐在剧场等候,仅仅是“穿针做活”这一个动作,每天都教一个多小时。全巧民教导丁小玲,眼神和动作既要源于生活,又要加以艺术美化,先从生活中的日常动作入手,再巧妙地转化为舞台上夸张且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动作,在角色刻画上一定要深入透彻,反复琢磨。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给丁小玲(右二)讲戏
丁小玲深感师从全巧民,恰好弥补了自身的诸多不足。在全巧民的倾囊相授下,她系统学习了小旦、花旦的程式表演。“全老师教得特别细致,后来还特意把她在新疆的得意门生叫来,一起帮我提升。从那以后,面对众多剧目,我都能从容应对了。”再度提起全巧民,丁小玲言语间满是感恩和怀念。
在易俗社众多前辈老师的悉心栽培下,丁小玲逐渐成为剧团的当家花旦,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戏曲角色:《柜中缘》中的许翠莲、《三滴血》中的贾莲香、《夺锦楼》中的钱瑶英、《火焰驹》中的芸香、《铡美案》中的岚萍公主、《春秋配》中的姜秋莲、《冼夫人》中的黄凤姣、《双锦衣》中的姜琴秋等,这些年龄不同、性格迥异的角色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备受观众喜爱与追捧。
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也让丁小玲在戏曲界声名鹊起,在各类大赛中屡获殊荣。她先后荣获全国戏曲小品大赛一等奖、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演唱一等奖、陕西省秦腔流派唱腔大赛一等奖等。
与此同时,丁小玲的艺术影响力还延伸到了音像出版领域。她应邀录制出版秦腔磁带、录像带和秦腔VCD,内容包含秦腔本戏、折子戏、唱段等。她的演唱通过这些音像制品走进千家万户,助力秦腔艺术的传播。
“最美公主”的诞生
提起丁小玲,戏迷最先想到的,便是她在秦腔《铡美案·三对面》中饰演的那个傲娇漂亮的岚萍公主。这一角色堪称经典,无论是唱腔、动作还是表演,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她也因此被观众誉为“最美公主”。
“这个版本的《铡美案》是秦腔出的第一部VCD音像制品,当时调集了西北五省的众多名家,现在网上流传最广的还是这个版本。”丁小玲介绍道,当时她和马友仙老师、张兰秦老师三个人对唱,场面十分精彩激烈。如今,戏迷们最爱听的,还是《铡美案》中的《三对面》和《杀庙》这两折。
在演绎岚萍公主时,丁小玲充分发挥自己在小旦、花旦表演上的优势。表演上,她身段轻盈、动作细腻,通过优雅的台步和灵动的手势,展现出岚萍公主的高贵气质;眼神运用上,开心时眼波流转,悲伤时泪光盈盈;唱腔方面,她依据剧情和人物情感,或婉转低吟,或高亢激烈,让观众产生共鸣。
但在丁小玲看来,这一版的公主之所以受到众多戏迷喜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演唱方法上。“公主和包文拯对唱的时候,很多演员不是在唱词,而是在说词。快板的时候,也是对唱最激烈的时候,唱法很关键,可这一点至今也没有引起唱旦角的足够注意。”
传承之路永不止步
在秦腔艺术的道路上,丁小玲还幸运地拜了肖若兰为师,全巧民、肖若兰两位老师各具特色,为她的艺术之路注入了丰富的养分。
肖若兰以唱工见长,她的唱腔委婉细腻、灵动婉转,技巧性强,极具艺术感染力。丁小玲将肖派和全派的唱腔优势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演唱风格,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印记,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广雪琴和张森龄两位秦腔老艺术家,也是丁小玲艺术征途上的伯乐。丁小玲参演的第一部秦腔电视连续剧,广雪琴出任导演,丁小玲每天都会前往广雪琴家,接受一对一的精心辅导。起初,丁小玲的唱法比较随性自由,广雪琴便不辞辛劳,从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句唱词的韵律开始,耐心地为她规范和雕琢。那段日子里,她们常常沉浸在戏曲的世界中,唱累了就一起吃饭,稍作休息后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练习中,一心只为呈现出最完美的作品。
丁小玲总说自己在学戏的路上非常幸运,遇到了许多德艺双馨的前辈。从曾经那个对秦腔充满热爱的懵懂少女,到如今在戏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家,这背后离不开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栽培。这份师恩让她心怀感激,也在她心底种下了传承的种子。
前几年全巧民身体欠佳时,丁小玲主动扛起责任,担任秦腔传承流派经典剧目《洞房》的副导演,与全巧民携手,为学生精心排戏。不仅如此,她还自掏腰包,联系电视台,为这些学生录制了四场晚会,从服装道具到学生的吃住费用,她都一一承担。在她看来,这些学生都是全巧民艺术传承的希望,他们传承演绎的《蝴蝶杯》之《洞房》《柜中缘》《虎口缘》等剧目,都饱含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和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为他们留下资料,既是对全派艺术的宣传,也是自己作为传承人的责任。
丁小玲始终坚守着对戏曲传承的信念,她认为老师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心传心、以口授艺,把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戏原汁原味地教给下一代,是传承的关键所在。每一代戏曲人都在不断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必须先将传统的、原本的东西完整地继承下来,这是戏曲传承不可违背的规律,也是她一直以来践行的准则。
她是“最美公主”,是秦腔传承的使者,她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戏曲人,在秦腔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这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