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的夏天,海南儋州的一间草房里,苏轼正蹲在地上烤红薯。雨水从屋顶的破洞漏下来,滴在他的背上,他却浑然不觉。旁边的小桌子上,摆着一封刚写完的信,收信人是章惇——那个曾经和他一起在陕西游山玩水、在黄州喝酒谈天的朋友。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的夏天,海南儋州的一间草房里,苏轼正蹲在地上烤红薯。雨水从屋顶的破洞漏下来,滴在他的背上,他却浑然不觉。旁边的小桌子上,摆着一封刚写完的信,收信人是章惇——那个曾经和他一起在陕西游山玩水、在黄州喝酒谈天的朋友。
“子厚,你让我来这里,是不是想让我死在这?”苏轼对着火苗自言自语,嘴角却扯出一丝笑,“可我偏不死,我要活着回去,跟你说一声:海南的红薯,比黄州的好吃。”
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考试,是北宋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届。欧阳修当主考官,一下子录了苏轼、苏辙、曾巩、章惇等一堆后来的大人物。苏轼和章惇就是在这时候认识的。
苏轼那会才21岁,长得白白净净,说话跟连珠炮似的,走到哪都能逗得人笑;章惇比他大4岁,脸黑黑的,话不多,眼神里总带着股狠劲。两人一起考中进士,又一起被分到陕西凤翔府当差,算是结下了“革命友谊”。
凤翔府有个仙游潭,潭水碧绿碧绿的,旁边的悬崖上有个洞,据说里面有神仙住过。有一天,苏轼和章惇约着去游潭,站在悬崖边,苏轼看着下面的潭水,腿都软了,说:“这洞谁敢爬啊?摔下去就得喂鱼。”章惇倒好,脱了外套,抓着一根绳子就往上爬,爬到洞里,还从怀里掏出块石头,在崖壁上刻了几个字:“章惇到此一游”。
苏轼在下面喊:“你不要命了?”章惇探出头,笑了笑:“生死有什么好怕的?要是能留个名,死了也值。”苏轼摇摇头,心里想:“这小子以后肯定能成大事,但也肯定会闯大祸。”
后来,两人一起回京城,苏轼跟朋友说:“章惇这人性子太刚,早晚得栽在‘执着’这两个字上。”章惇听说了,也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子瞻(苏轼的字),你就是太心软,以后要是我当宰相,肯定不会让你受委屈。”
谁也没想到,这玩笑话后来真成了真。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写了几首反变法的诗,被抓进了乌台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当时王安石已经罢相,但新党还在掌权,他们说苏轼的诗“讽刺朝廷”“反对新法”,要砍他的头。
章惇那会已经当上了三司使(管财政的大官),听说苏轼被抓,赶紧跑到皇宫里找神宗皇帝。他跟神宗说:“苏轼是天下奇才,要是杀了他,天下人得骂陛下容不下人才。”神宗本来就犹豫,听章惇这么一说,也就没杀苏轼,只把他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个没实权的小官)。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章惇特意去看他。两人在黄州的东坡上喝酒,苏轼指着自己种的菜,笑着说:“你看,我现在当农民了,比你这大官舒服多了。”章惇端着酒杯,沉默了半天,说:“子瞻,你以后可别再写那些反变法的诗了,不然下次我也帮不了你。”苏轼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放心,我以后只写吃的,不写政治。”
那天晚上,苏轼送章惇出门,月亮挂在天上,照得地上白白的。苏轼突然说:“子厚,要是以后你当宰相,可别害我啊。”章惇笑了,说:“怎么会?咱们是朋友。”
可朋友归朋友,立场这东西,一旦碰上个风吹草动,就容易变。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10岁的哲宗即位,由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讨厌新法,一上台就把司马光召回来当宰相,开始废除王安石的所有新法,这就是“元祐更化”。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一下子成了“香饽饽”,被召回京城,当了翰林学士(给皇帝写诏书的大官)。他写的诏书,把新党骂得狗血淋头,比如骂王安石“心怀叵测”,骂吕惠卿“奸邪小人”。章惇呢,因为坚持新法,被旧党扣上“乱臣贼子”的帽子,贬到了岭南雷州。
苏轼听说章惇被贬,特意写了封信给他,说:“雷州这地方不错,风景好,水果多,你要是闷得慌,就写点诗寄给我,我帮你改改。”章惇收到信,心里挺感动,回信说:“子瞻,等我回来,咱们再一起去游仙游潭。”
可章惇没等到回来的那天,哲宗就长大了。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从小就讨厌旧党,觉得他们把自己当小孩耍,一上台就召回新党,让章惇当宰相。章惇憋了8年的气,终于爆发了,他说:“旧党毁了新法,毁了国家,必须严惩!”
于是,旧党的人一个个被贬:司马光被追贬为清远军节度副使,苏辙被贬到雷州,苏轼呢,先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后来章惇觉得还不够,又把他贬到了海南儋州。
为什么要贬海南?因为那会海南是北宋最偏远的地方,“鸟不拉屎”的代名词。章惇说:“苏轼在惠州写‘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看样子过得挺舒服,得让他去个更苦的地方,尝尝什么叫‘生不如死’。”
苏轼接到贬谪诏书的时候,正在惠州的院子里种荔枝。他看完诏书,笑了笑,对家人说:“收拾东西吧,咱们去海南吃红薯。”
海南的日子,确实苦。苏轼后来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翻译成白话就是:没肉吃,没药治病,没房子住,没朋友玩,冬天没炭烧,夏天没凉水喝。
可苏轼是谁啊?他是个能把“苦”熬成“甜”的人。
他在海南的儋州城边,找了块荒地,盖了间草房,取名叫“桄榔庵”。草房漏雨,他就用盆接雨水,说:“这是老天爷给我送的‘天然泉水’;没肉吃,他就跟村里的渔民学捕鱼,有时候能抓到条小鱼,就烤着吃,说:“这鱼比黄州的猪肉还香;没药治病,他就自己上山采草药,说:“我这叫‘自给自足’;没朋友玩,他就教村里的小孩读书写字,还收了个叫姜唐佐的学生,说:“这孩子以后肯定能考中进士,给海南争光。”
有一天,苏轼坐在桄榔庵的门口,看着大海,突然想通了:“人生就像这大海,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波涛汹涌,可不管怎么样,太阳总会出来的。”他拿起笔,写了首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意思是说,就算死在海南,我也不后悔,因为这趟旅行太精彩了。
绍圣五年(1098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由向太后临朝听政。向太后跟高太后一样,讨厌新法,又把旧党召回来,开始打击新党。章惇因为“专权跋扈”,被贬到了雷州,后来又贬到睦州(浙江建德)。
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被召回京城。他从海南出发,经过雷州的时候,听说章惇被贬在这里,特意写了封信给章惇的儿子章援,说:“你父亲是个好人,就是太执着于新法。你要是有空,就带他来看看我,咱们一起喝杯酒。”
可惜,苏轼没等到章惇来。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66岁。他去世前,手里还拿着一本《陶渊明集》,嘴里念叨着:“海南的红薯,真好吃。”
章惇听说苏轼去世的消息,沉默了半天,说了句:“子瞻,你赢了。”后来,章惇在睦州去世,享年70岁。他去世前,手里拿着苏轼给他写的信,说:“我对不起子瞻。”
苏轼和章惇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两个朋友因为立场不同,走到了对立面。章惇不是“坏人”,他只是太执着于新法,觉得只有新法才能救北宋;苏轼也不是“好人”,他只是太讨厌新法,觉得新法害了老百姓。
可不管怎么说,苏轼在海南的日子,是他这辈子最精彩的日子。他写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写了“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写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诗,不是装出来的豁达,是真的把苦难熬成了糖。
就像苏轼说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笑着面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参考书籍
1. 《宋史·苏轼传》(元·脱脱等)
2. 《宋史·章惇传》(元·脱脱等)
3.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
4.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
5. 《苏轼年谱》(清·王文诰)
6. 《东坡全集》(宋·苏轼)
来源:占星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