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长期依赖降糖药的患者来说,药物是控制血糖的核心手段,但不少患者由于对疾病和药物认知不足,在长期服药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踩进了各种“坑”。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糖尿病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全球超5亿患者深受其困扰。
对于长期依赖降糖药的患者来说,药物是控制血糖的核心手段,但不少患者由于对疾病和药物认知不足,在长期服药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踩进了各种“坑”。
为了让广大糖尿病患者能够科学、安全地使用降糖药,避免这些潜在的风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长期吃降糖药过程中那些常见的“坑”,以及不同类型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吃降糖药不是简单吞一颗药片那么轻松,合理服药讲究“时、量、种、配”,每个细节都藏着血糖波动的玄机。
以下就来盘点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几个降糖药使用误区,提醒广大“糖友”千万别再掉坑了!
其一:频繁更换药物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刚开始服用降糖药后,总希望立竿见影地看到血糖下降,但在服用一两天后若未见明显变化,就急于更换药物,甚至在几种药之间来回切换。
这种做法非但无助于控糖,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并不是“速效药”,而是需要一定的代谢周期才能发挥稳定作用。以经典一线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为例,其起效时长通常处于3 - 5天这一区间,而若要实现稳定的降糖作用,则往往需要1 - 2周的时间。
这主要是因为二甲双胍是借助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肝脏糖输出等多种机制逐步起效的,并非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以实现降糖目的。
频繁换药还可能导致患者错过药效最佳窗口期,而且不同药物之间存在药理交叉或相互作用,盲目叠加容易导致胃肠不适、低血糖、肝肾损伤等副作用。
比如说,要是把磺脲类药物和胰高血糖素样肽 - 1(GLP - 1)类药一起用,还不注意控制药量,那出现低血糖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分析,高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中,用药依从性差和生活方式干预不到位占据了主要比例。临床数据显示,仅有约35%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实现综合血糖目标,其余部分多数由于饮食不宜、运动不足、睡眠紊乱、心理压力大等非药物因素导致。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耐心观察疗效,定期监测血糖,结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进行评估。要是真的调整药物,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可千万别自己随便换药。
其二:服药时间混乱
降糖药种类繁多,每种药物的吸收、代谢路径不同,服药时间的要求也千差万别。
有些患者并未搞清楚药物应在何时服用,一天吃一次还是两次,空腹还是餐后,结果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以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喹酮)为例,其机制是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因此必须在餐前30分钟服用,确保胰岛素在进食前就“上线”,以应对餐后血糖高峰。
如果错误服用,可能导致血糖未能及时控制,甚至出现低血糖。
再看看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这些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们能让碳水化合物在小肠里分解吸收得慢一点,这样就能控制住餐后血糖。
不过,要想让它们药效发挥到最好,就得在吃第一口饭的时候,和饭一起嚼着吃。
要是等吃完饭再吃药,食物里的糖分早被快速吸收进身体里了,这时候药根本赶不上血糖升高的最高点。
而二甲双胍最好在吃饭的时候或者吃完饭之后吃,这样能少出现像肚子胀、拉肚子这些常见的不良反应。若空腹服用,胃肠刺激加重,依从性下降。
建议大家开始服药时,请详细咨询医生或药师药物的具体服用时间,不清楚时查阅说明书。可以在手机设置提醒,确保每天按规定时间服用,不错服、不乱服。
其三:血糖一正常就停药
部分糖尿病患者于服药一段时间后,血糖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便主观且欣喜地认定“糖尿病已治愈”,进而擅自停止药物治疗,将“血糖稳定”这一阶段性状态错误地等同于“疾病痊愈”这一根本性结果。
但这种行为实际上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威胁,留下极大的隐患。
从本质上而言,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能够将其彻底根治的方法。药物控制的是“症”,并不能治愈“病”。
血糖正常的背后,是药物持续起效和生活方式配合的结果。倘若患者擅自停药,血糖水平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回升,甚至会引发高血糖危象,具体表现为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高血糖昏迷等严重状况。
大家要明白血糖正常 ≠ 糖尿病痊愈。
是否可以减药、换药或停药,必须经过医生根据多个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C肽水平、胰岛功能)综合评估后决定,切勿自行判断。
其四:该用胰岛素而不用
诸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谈之色变,老是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就代表病情加重,甚至秉持“药到无效才打针”的观念。
于是即便医生建议开始胰岛素治疗,患者仍抗拒不肯用,幻想通过口服药“撑过去”。
而这种拖延不但不能控制病情,反而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从临床实践角度而言,胰岛素并非“终极治疗手段”,而是一种具有重要地位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尤其是在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或糖化血红蛋白长期超过目标值时,及时使用胰岛素能够快速平稳血糖,减轻胰岛负担,延缓病情进展。
要是患者已经符合用胰岛素的条件了,可就是没及时用,那身体可能就会一直处在血糖高的状态。随着病程的延长,若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极易引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神经病变等。
按照《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说法,要是光靠吃降糖药没办法把血糖控制好,就得赶紧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或者直接换成打胰岛素,别耽误了治疗。
糖友们要转变观念:胰岛素不是“重病标志”,而是“控糖利器”。
听从医生建议,科学使用胰岛素,才能有效保护胰岛功能,延缓并发症发生,守住健康底线。除此之外,在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鉴于降糖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存在差异,因此其用药注意事项也各不相同。
患者在使用降糖药时,除了听从医生的建议,还需要了解不同药物的特点,特别是服药时机、注意事项及可能的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具体如下:
在所有口服降糖药里,二甲双胍作为被国际广泛认可的2型糖尿病一线治疗药物,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根据《UKPDS 34研究》,二甲双胍不仅能显著降低HbA1c水平,还在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中降低了心血管事件风险(风险降低达39%)。不过,因为它主要是从肾脏排出去的,所以肾功能不太好的人用的时候,要小心乳酸性酸中毒,这个虽然不常见但能致命的不良反应。
最新研究提出,当eGFR<30 mL/min/1.73m²时需禁用;而eGFR处于30 - 45之间时,则应当对风险与获益予以评估。此外,长时间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研究中还发现,约7%患者在使用5年以上后出现B12水平下降,因此建议定期检测。
而对于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而言,其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效迅速,适用于空腹血糖偏高、无明显肥胖或对二甲双胍不耐受者。其价格亲民、疗效确切,是国内基层医疗广泛使用的经典方案之一。
但由于该药物可直接促使胰岛素释放,使得低血糖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
特别是那些年纪大的人,以及肝肾功能有损伤的朋友,用这药的时候要多留个心眼儿。格列齐特缓释片虽较传统磺脲类药物更安全,但低血糖发生率依然高于DPP-4抑制剂与GLP-1类药物。
因此,应避免与其他促胰岛素药物(如胰岛素或格列奈类)联合运用,从而降低低血糖发生的几率。并且,长期使用或许会致使胰岛功能提前衰竭,这就对疾病长期管理的灵活性造成了限制。
还有胰岛素类药物,其作为唯一能全面控制血糖、纠正高血糖危象的降糖方式,对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口服药无效者均不可或缺。
不过,注射剂型要求患者掌握准确的注射技术及剂量调整方法,否则易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增加低血糖风险。
低血糖一旦出现,若在夜间发作,病情严重者极有可能引发昏迷甚至猝死。
并且,长期在同一固定部位注射,极易引发脂肪萎缩或肥厚现象,所以需要定期更换注射位点。储存方面,胰岛素需冷藏保存,避免高温失效,这对交通不便或用药管理困难的患者也是挑战。
整体而言,不同降糖药物机制各异、优势互补,真正实现“控糖达标且安全”的目标,需医患双方密切配合,在科学依据指导下制定与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攻坚战”,服用药物并非治疗的终点,而是整个治疗流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长期服用降糖药的过程中,避开这些常见用药“坑”,不仅可以提升控糖效率,更能延缓并发症的到来。
科学用药、定期复查、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四位一体,才是真正对抗糖尿病的关键。
1、中国循环杂志.LEADER研究事后分析:新型降糖药利拉鲁肽或增加胆管疾病风险.2019-08-24
2、中国医疗器械网.超全总结:十大类降糖药物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2023-01-20
3、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022
4、中国医药报.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2018-11-14
来源:医者杂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