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全网最热闹的“隔空掐架”,非罗永浩和贾国龙莫属。那天争议闹得最凶时,朋友本约我去蔡澜吃茶点,临出门改了主意:“算了,咱去西贝吧,看看这‘风口上的店’到底啥样。”
最近全网最热闹的“隔空掐架”,非罗永浩和贾国龙莫属。那天争议闹得最凶时,朋友本约我去蔡澜吃茶点,临出门改了主意:“算了,咱去西贝吧,看看这‘风口上的店’到底啥样。”
结果到了店里,偌大的餐厅稀稀拉拉坐了几桌人,菜味儿没差,服务也还算周到,可总觉得少了点早年的烟火气——至于罗永浩能不能“一直硬刚”,贾国龙到底是“真龙头”还是“纸老虎”,这事急不得,得等时间慢慢给答案,毕竟再牛的人,也扛不住岁月的“照妖镜”。
但比起两人的对骂,更该聊的是:为啥西贝一被吐槽,全网的“怨气”都炸了?这股火,到底是罗永浩点燃的,还是西贝自己“攒”的?
有人说“是罗永浩蹭热度”,可就算没有罗永浩,换成“张永浩”“王永浩”吐槽,结果未必会不一样——因为消费者的不满,早像“充气的气球”,就等一个扎破的口子。
我曾刷到一篇10万+文章,观点一针见血:西贝的核心问题,就一个字——贵,且贵得“名不副实”。
早几年的西贝可不是这样。那时候它是“打工人的快乐食堂”:一碗羊肉面分量足到男生能吃饱,面条筋道,浇头里的羊肉片能看见纹理,撒把葱花,配一瓣生蒜,吃得浑身暖和;点份“西贝面筋”,酸辣开胃,面筋嚼着带劲,人均五六十就能吃得舒坦。那时候的西贝,门脸没那么花哨,桌椅摆得像大排档,服务员一口西北话,透着股实在劲儿——大家去西贝,图的就是“家乡味、不坑人”。
可现在呢?价格像“坐了火箭”:一碗面奔着百块去,“西红柿浇汁莜面”从前38块涨到58块,分量却缩了水,莜面窝窝少了一半,西红柿汁稀得像“刷锅水”;一盘“烤羊腿”,早年能撕着吃半天,现在小得像“儿童份”,三个人分着吃都不够塞牙缝,价格却飙到198块。
更扎心的是“性价比落差”:如今餐饮圈卷得厉害,隔壁川菜馆人均80能点三荤一素,楼下饺子馆20块钱能吃撑,西贝却把价格抬到“高端餐饮”的门槛,味道却没跟上——要是价格能砍半,哪怕莜面没那么筋道,大家也未必会骂;可现在是“味一般、价离谱”,再经罗永浩这么一“吐槽点火”,能不炸锅吗?
还有个藏在心里的“面子问题”:中国人好面子,哪怕觉得西贝贵,也不愿直说“我吃不起”——承认“贵”,仿佛就承认了自己“手头紧、价格敏感”,总觉得不够体面。所以大家宁愿“下次不来”,也不愿当场翻脸;可这份“隐忍”,攒多了就成了“怨气”,一有机会就会爆发。
西贝的麻烦,从来不是“被吐槽”,而是“吐槽后的应对”——每一步都像“反向操作”,把中立者推到对面,把怨气越积越厚。
做生意最怕“定位模糊”,西贝就犯了这个错。它本该是“老百姓的家常馆子”,却偏要往“高端餐饮”凑:装修往“精致风”改,桌椅间距拉大,服务员说话也没了早年的实在劲儿;菜量从“西北大盘”改成“海派小份”,盘子越用越大,菜越放越少,一道“沙棘汁”装在高脚杯里,看着像“鸡尾酒”,喝着却没早年的酸甜味,价格还涨了30%。
消费者的预期还停留在“人均五六十吃舒坦”,实际一进门:菜单价格像“奢侈品价签”,菜量像“摆盘练习”,环境像“网红打卡点”——这种落差,让人觉得“不是来吃饭的,是来交‘智商税’的”。
有网友调侃:“现在去西贝,自带‘尴尬buff’——门脸看着像大排档,进去一看菜单慌了神,想走又怕同行的人觉得没面子,只能硬着头皮点;菜上来更傻眼,量小得像‘喂猫’,最后咬牙付账,心里骂一句‘这辈子再也不来了’。”我这几年也极少去西贝,不是不爱吃西北菜,是门口“物美价廉的小馆子太多”:25块钱的兰州拉面,30块钱的大盘鸡,比西贝实在多了。
如果说“贵”是“原罪”,那“预制菜争议”就是西贝的“雪上加霜”——贾老板的应对,堪称“灾难级公关”。
他放着“价格贵、分量少”的核心矛盾不管,偏偏揪着“预制菜”不放,拿着“国家标准”硬说“自家不是预制菜”。可消费者哪管什么国标?大家只认“眼睛看到的”:菜端上来是凉的,加热后才有温度;牛排煎得没“锅气”,咬着像“冷冻复制品”;连“西红柿浇汁莜面”,莜面都是提前蒸好的,浇汁是现成的,服务员只是“热一下”。
网友的吐槽一针见血:“要是这都不算预制菜,那鲁迅不是周树人,机器猫不是哆啦A梦!”更要命的是,“抨击预制菜”比“说贵”更站得住脚——说“贵”容易被怼“吃不起别吃”,可“说预制菜”是“站在品质制高点”:你收着“现炒菜的钱”,给我“加热的半成品”,这不是“欺骗”是什么?
更糟的是,争议还扯出了“两年的西兰花”“一年的冷冻牛肉”——这些传闻哪怕没实锤,也戳中了家长们的痛点:很多人去西贝是给孩子点“儿童餐”,觉得“连锁品牌安全”,结果现在发现“可能吃的是旧食材”,这谁能忍?要知道,家长群体可是西贝最核心的“回头客”,这下可好,直接把“铁杆粉丝”推到了对立面。
西贝的翻车,本质上是“老板的旧思维”遇上了“互联网的新规则”——贾国龙那套“开荒时代的玩法”,早就不管用了。
早年的企业家,大多是“开荒者”:那时候是“供给短缺”,只要能把产品生产出来、铺到渠道里,就不愁卖。贾老板当年能把西贝做大,靠的就是“扩门店、砸广告、占商场好位置”——那时候商场里的餐饮少,西贝占了好地段,再喊句“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自然有人来。
可现在早是“产能过剩”的时代了:消费者不缺“吃饭的地方”,缺的是“吃得值、吃得爽”;不缺“品牌”,缺的是“真诚的品牌”。
贾老板还停留在“渠道为王”的逻辑里,觉得“把店开遍全国商场,就不怕没人来”,却没发现: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吃“渠道那套”了——你店开得再大,价格不实在、品质跟不上,大家照样不买账。
更要命的是,老板们容易“住在信息茧房里”:住顶级豪宅,出门住总统套,身边全是“马屁精”,说什么都有人附和;长期的成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全能神”,懂市场、懂人心,却忘了“自己早就和普通人脱节了”。
就像有人说的:“他们觉得消费者是‘猴子’,不会去研究‘猴子在想什么’;可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猴子’了——他们天天聊马斯克、刷素人测评,连川普都敢调侃,你一个餐饮老板,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可吐槽的小丑’。”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则也变了:你一本正经地“讲国标”,网友却用“梗”把你怼得哑口无言——“羊:为什么我还不能投胎?阎王爷:你还有一条腿在西贝的冷库里”“21块钱的馒头,1块是面,20块是冷库电费”。这些梗比长篇大论的批评管用多了,因为它传递的是“情绪”,而情绪在互联网上传播得最快、最狠。
贾老板大概没明白:现在的公关,不是“讲大道理”,是“共情”。要是他早点说“涨价是因为租金贵、要养一万多个家庭,我们会慢慢调整”,大家未必会揪着不放——就像有人插你队,说句“赶时间对不起”,你气就消了;可他偏要“硬刚”,结果把自己逼到了“全网吐槽”的地步。
西贝的风波,给所有商家提了个醒:互联网时代,没有“永远的品牌”,只有“永远的真诚”。
第一,别挑战消费者的“基本认知”。餐饮行业有个“不可能三角”:现炒、价低、干净卫生,三者没法同时做到。你要是用预制菜,就坦诚说“我们为了效率用了半成品,会保证新鲜”;你要是想卖高价,就把品质做好、分量给足——别既想收“现炒的钱”,又给“预制菜的货”,这不是“当消费者傻”吗?
奢侈品为啥贵得心安理得?因为它明说“我是高端品牌,卖的是设计和品质”;大排档为啥便宜得实在?因为它明说“我是平民馆子,卖的是烟火气”。西贝的错,就是“既想当大排档,又想赚奢侈品的钱”,结果两边不讨好。
第二,别“教育消费者”,要“听消费者说话”。现在的消费者,不吃“教育那套”——你说“我的预制菜符合国标”,他们只问“我吃着像加热的,值这个价吗?”你说“我家菜是‘私房菜’”,他们只问“这分量,够我塞牙缝吗?”
雷军为啥能把小米做起来?因为他说“和用户做朋友”;胖东来为啥火?因为他说“顾客不满意就退货,员工工资给到位”。这些品牌的共同点,是“把消费者当自己人”,而不是“把自己当老师”。
第三,互联网时代,“梗”比“道理”管用。网友的梗,从来不是“无理取闹”,而是“真实需求的吐槽”。“两岁西兰花”不是真的骂西兰花老,是骂“高价买旧食材”;“冷库羊腿”不是真的骂羊腿冻得久,是骂“分量少、不值钱”。
商家要是连这些“梗”都看不懂,还想“硬刚”,只会越陷越深。不如顺着梗的方向改——比如西贝要是说“我们会检查食材新鲜度,菜量会调整,让大家吃得值”,说不定风波早就过了。
最后说句实在的:西贝倒不了,毕竟还有些“老粉”念着早年的好;但要是再不改,只会慢慢被消费者“忘在脑后”。就像恐龙灭绝不是因为陨石直接撞死,是因为气候变了,它跟不上;现在的餐饮行业,“气候”也变了——消费者更聪明、更实在,商家要是还停留在“旧时代”,迟早会被“新时代”淘汰。
毕竟,没人会一直为“不真诚”买单——哪怕你店开得再大,广告打得再响。
来源:酷猫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