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摸鱼史:安徽博物馆惊现1800年前打工人的“摆烂心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4:15 3

摘要:一块古老的文字砖上刻着“作苦心丸”——意思是“心里苦”,另一位古代打工人则刻下“当奈何”(可我又能怎么办呢)。这些穿越千年的抱怨,如今正在安徽亳州博物馆引发现代人的强烈共鸣。

一块古老的文字砖上刻着“作苦心丸”——意思是“心里苦”,另一位古代打工人则刻下“当奈何”(可我又能怎么办呢)。这些穿越千年的抱怨,如今正在安徽亳州博物馆引发现代人的强烈共鸣。

近日,安徽亳州博物馆收藏的约1800年前的文字砖意外成为网红,砖上刻画的不仅是名字和图案,更多的是当时劳动者的心情写照与日常感慨。这些穿越千年的“摸鱼”痕迹,记录了古代打工人的心声与现代打惊人的相似。

“沽酒各半各”——意思是AA制分摊酒钱,这样的记账留言让我们看到古人下班后的小聚时光。这些砖石记录了东汉时期普通工匠的日常生活与情感轨迹,被今天的人们亲切地称为“古代打工人的摸鱼日记”。

在安徽亳州博物馆内,近600块文字砖静静地陈列着,这些1800年前的文物最近因为现代打工人的共鸣而突然走红。

这些砖上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记录名字,有的刻画心情,有的抒发感慨。其中“作苦心丸”(心里苦)、“当奈何”(可我又能怎么办呢)等内容,让当代年轻人看了会心一笑。

这些砖文真实反映了东汉时期工匠们的工作状态和情感世界,证明了“摸鱼”并非现代人的专利,而是古已有之的人类行为。

历史上古人的“摸鱼”方式多种多样。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期间写下了“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的诗句。

按照现代理解,这句诗可以翻译为:没事就在那里静坐,感觉度日如年,一天过得像两天。但这样静坐,活七十年却感觉活了一百四十岁,赚了。

明代戏剧家李渔更是改编苏轼的诗写道:“吾在此静睡,起来常过午。便活七十年,止当三十五。”在换算“摸鱼”时间方面,苏轼用乘法,李渔用除法,这一对比令人忍俊不禁。

东汉时期的庖厨俑更是展现了古代劳动者“摸鱼”时的快乐状态。成都博物馆展厅里的陶庖厨俑正在开心地料理食材。

他跪坐于地,身前置有俎案,俎案上摆放着鱼。这尊陶俑右手似乎拿着东西,左手虚按鱼身,上身微微前倾,似乎正准备处理眼前这占满了整个案板的大鱼。

无论是四川博物院的东汉庖厨画像砖,还是成都博物馆的东汉庖厨俑,他们在劳动的时候,都带着灿烂的笑容。这些幸福感爆棚的微笑,让观看者疲劳一扫而空,忍不住食欲大开。

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北齐校书图》,记录了1500年前一个编辑部的“摸鱼”盛况。

画中可见满桌的零食酒水,编辑们衣衫不整,有人醉得连靴子都要人扶着穿,杯盘都倒覆了还拉扯着互相劝酒。

端茶倒水的实习生实在看不下去了,连连翻白眼。这幅画生动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工作场景,证明“摸鱼”文化在各类职业中都存在。

05 王羲之的“摸鱼”技巧

书圣王羲之也是“摸鱼”高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王操之由无锡徙居绍兴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王羲之的“摸鱼”态度还体现在书法创作上。在他的草书作品《十七帖》中,他使用了多处简体字,其中的“东”“马”等字均与现代使用的简体字无异。

在其行书名作《兰亭集序》中,全文324个字中有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可谓是将“摸鱼”精神进行到底了。

06 白居易的值班“摸鱼”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担任校书郎工作期间,经常在值班时“摸鱼”写诗。

他在《直中书省》一诗中写道:“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这首诗生动描述了他在值班时的无聊状态:四周静悄悄,唯一能听见的就是钟鼓楼上那刻漏在默默数着时间,滴答滴答,慢得像蜗牛爬。

靠着坚持不懈地“摸鱼”,白居易成了诗王,留下了3800多首诗词,比李白和杜甫的数量之和还要多。

刘邦在秦朝担任亭长时,经常“摸鱼”去田里帮媳妇干农活。

秦朝没有为公务员设置假期,也没有任何成文的休息制度。如果官员家中有急事,必须提前请假上表请奏,经上级批准后才能“开缺请假”。

刘邦建立汉朝后,立法明确了“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每五日休假一天,称为“休沐日”。

除此之外,每逢冬至夏至、初一十五等重要节气,均有不同长度的休假。这一制度大大改善了打工人的工作环境。

“摸鱼”并非中国独有,国际劳动史上也有类似现象。19世纪末,美国工厂里有25%的工人一周至少会有一天在家不来上班。

工人抗议行动的形式有旷工、工作时醉酒、普遍消极怠工等。工厂主们对旷工处以严厉罚款,说明他们对不合作的工人头痛不已。

工人们还试图控制生产的速度。有经验的老工人常会悄悄告诉新手:“年轻人,你做得太快了。你要是不慢下来,我们的工作就全毁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适度“摸鱼”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古代工匠在砖上刻字,苏轼在静坐中思考,王羲之在简化笔画中寻找效率,都是自我调节的表现。

现代研究也表明,适当的休息和放松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许多伟大的作品和创意都是在放松状态下产生的。

正如苏轼在“摸鱼”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现代人也可以通过适当调节提升工作质量和生活满意度。

徐州博物馆,两个汉代陶俑靠在青铜容器后的墙壁前,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工作人员岳凯解释,这是为了展现徐州汉俑“千人千面”的艺术魅力。

跨越千年,那些刻在砖上的抱怨、庖厨俑脸上的微笑、诗人写下的诗句,都在告诉我们:工作永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无论哪个时代的打工人,都在寻找着工作与生活之间那条微妙的分界线——就像那两位躲在角落说悄悄话的汉代陶俑,千年过去了,依然保持着他们的默契与从容

来源:光年以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