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人才流动如同奔涌的江河,朝着更具活力与机遇的方向奔涌不息。而嘉善,凭借先天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水乡魅力,俨然成为高层次人才竞相奔赴的“热土”,在长三角人才版图上绽放出耀眼光芒,激扬起创业创新的澎湃春潮。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人才流动如同奔涌的江河,朝着更具活力与机遇的方向奔涌不息。而嘉善,凭借先天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水乡魅力,俨然成为高层次人才竞相奔赴的“热土”,在长三角人才版图上绽放出耀眼光芒,激扬起创业创新的澎湃春潮。
业以才兴,功以才成。如何打造长三角人才工作的首选地、创新创业的活力场,成为解码嘉善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关键1 萃取人才浓度
——高能级的人才引力场
一组数据,足以成为嘉善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的有力见证:2022年以来,嘉善全县新增青年博士超300人,这一数字背后,是怀揣梦想与才华的青年才俊对嘉善的坚定选择。2024年,嘉善更是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累计建成博士后工作站24家,在站博士110名,总量及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并成功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这些数字,是嘉善在高层次人才吸引与培育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注脚。嘉善,一座江南小城,缘何拥有如此强大的“磁场”,吸引到这么多博士纷至沓来?答案,就蕴藏在冉冉升起的四大科研载体平台之中。万顷祥符荡,科创起涟漪。沿着一湾碧水,浙大智慧绿洲、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等科研创新载体环湖而立,宛若明珠串联起一条“科技创新链”——这里,既有白鹭掠过芦苇荡的自然诗意,更涌动着科研前端细分领域的澎湃浪潮。
(祥符荡科创绿谷 沈海铭 摄)
一个高能级科研平台,就是一个招才引才育才的强引力场,为嘉善导入源源不断的科创资源。“我们通过实施‘金字塔’式人才引育计划,不断探索如何深度耦合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努力形成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范式。”浙大智慧绿洲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为进一步壮大丰富人才队伍,浙大智慧绿洲通过一流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产业人才储备等方式,全方位搭建人才队伍。除此之外,为留住人才,浙大智慧绿洲在人才发展机制上有所创新。双通道晋升,建立科研序列和产业序列并行的职业发展通道;柔性用人,实行“双聘制”“旋转门”等灵活用人方式;成果共享,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真正实现“人才红利”向“产业动能”的持续转化。
这是嘉善以创新载体激活人才活力、浇灌发展动能的一个缩影。如今,四大载体集聚科研人员超1200人,合作院士24人,为嘉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引擎,形成覆盖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性领域的“最强大脑”方阵,构筑起城市持续生长的深厚“底座”。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释放人才潜能、激发创新活力,嘉善县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出“授权松绑”系列举措,将人才评价权精准下放至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激活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比如,2024年浙大智慧绿洲纳入全省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评审试点;推出跨省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联合评审工作,运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手段,真正实现“一次评审、示范区三地互认”;探索祥符英才自主评审机制,给予重点平台和重点用人单位创新创业人才自主评审权限。
这种机制层面的“松绑”,犹如为人才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差异化授权释放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让人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价值,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性循环。
关键2 释放流动势能
——高自由度的人才共享
当高铁轨道织就的“半小时通勤圈”消融地理边界,另一种更具活力的创新要素流动正在重塑嘉善的产业基因——昔日的“星期日工程师”柔性流动模式,在“科技副总”的制度新框架下迸发出指数级能量,演绎出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无限可能。
这种“候鸟式”人才服务,既保留了科研人员的学术根基,又赋予企业精准获取前沿技术的通道。正如嘉善县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打造的不仅是人才精准输送通道,更是一个创新要素的自由市场。”
在浙江中科尚弘离子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新一代离子注入机正在高速运转。这台曾因注入工艺不达标、被搁置了半年的设备,如今已完成最终测试,在去年年底实现量产上市。转折点源于一场“跨界联姻”——嘉善复旦研究院张柏诚博士以“科技副总”身份入驻该企业,将半导体设备模拟技术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工艺优化的实操方案,大大缩短了整个研发周期。
张柏诚指出:“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赋能。当企业给到我们这些技术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后,我们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技术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实际问题,把我们的论文和专利都形成企业研发的‘加速器’。”
这何尝不是实验室与市场的同频共振。眼下,在嘉善,一场由企业点单、政府派单、院校买单、企业评单的“人才流动共享”正在火热上演,从源头解决企业人才“不够用”“不会用”“不适用”问题。截至目前,嘉善遴选100余名专家建立“科技副总”专家人才库,已有27名“科技副总”赴企业开展科研指导,达成技术合作32项。“科技副总”的出现,将科研院所优势资源与企业实现全面深度对接,为企业带来创新活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为科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更多的化学反应,在“科技副总”的催化下形成了链式效应。
在市场资源方面,“科技副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浙江群展精密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装备基础件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上善院)派驻的“科技副总”胡春东穿针引线下,打通了汽车发动机关键紧固件合金钢材料的采购渠道,实现了国产替代,制造成本下降三分之一。
在人才资源方面,企业则依托“科技副总”实现以才引才、助企育才。来自浙大智慧绿洲的邱爽,是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双方共同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引入了12位硕士、博士资源,助力唤醒焕新“老字号”。
在科产联动发展中,嘉善一批科技成果正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在浙江微针半导体有限公司车间内,技术人员忙着检测新开发的高频高速探针卡性能,加快新产品批量投产进程。“作为初创型企业,在一些大型研发设备投入上资金有限,嘉善复旦研究院测试中心的专业设备很好地满足了我们的研发需求。”公司副总经理贺志明介绍,企业已与嘉善复旦研究院在高可靠性探针卡、高频高速探针卡及高速PCB板卡开发等方面开展多项技术合作。
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正在打破地理边界:上海大学的精密加工团队服务着嘉善的装备制造集群,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数字经济成果在示范区三地落地生根……而“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嘉善”的流动新生态,也在重新定义区域创新的边界与可能。
以平台聚势,以流动赋能。正如嘉善县委人才办负责人所言:“当创新要素像水一样自由流动时,整个区域就会形成澎湃的发展动能。”通过构筑高能级平台萃取人才浓度,以制度创新提升流动自由度,嘉善正在将“人的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这不仅破解了县域经济“创新饥渴症”,更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贡献了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嘉善方案”。
来源:抽屉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