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遭枪击身亡,美国撕裂升级,暴力或成政治新常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4:05 1

摘要:这起刺杀案迅速点燃网络,社交媒体24小时内,“庆祝柯克死亡”和“为他复仇”的标签分别被使用超120万和180万次。两边的愤怒几乎是同步爆发,没有反思,只有更深的撕裂。

9月10日,美国保守派网红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这不是普通的暴力事件,而是一场政治地震,揭开了美国社会极化的真实面目。

这起刺杀案迅速点燃网络,社交媒体24小时内,“庆祝柯克死亡”和“为他复仇”的标签分别被使用超120万和180万次。两边的愤怒几乎是同步爆发,没有反思,只有更深的撕裂。

枪手泰勒·罗宾逊的父亲,是一位资深共和党警官。他最终劝儿子自首,但这个决定背后,是一个家庭因政治立场而分崩离析的痛苦。

而柯克的死,也让他创办的“美国转折点”组织在72小时内收到了800万美元捐款,是平时月平均的5倍。这些资金将被用于更激进的政治动员,包括培训更多保守派校园活动家。

其实,柯克本人就是保守主义崛起的缩影。他18岁创办组织,靠5000美元起家,如今发展成年收入超9200万美元、在全美850所高校设点的政治巨头。他在TikTok上有7300万粉丝,每年跑2000多场校园演讲,用“年轻人听得懂”的方式推动保守理念。

问题是,他极擅长制造“非黑即白”的政治叙事:自由派教授是“洗脑机器”,环保政策是“社会主义陷阱”,多元文化是“分裂美国的毒药”。而左派也没好到哪去,同样热衷于“妖魔化”对手。

就连国会为他举办的默哀仪式,也变成两党互骂的现场。共和党议员哽咽祷告被民主党人嘘声打断,特朗普甚至在FBI调查前就喊出“激进左翼必须被摧毁”。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指出,政客在社交媒体上使用“非人化”词汇后,相关平台上暴力言论会在72小时内增长近3倍。尤其在年轻人和边缘群体中,这种刺激效果更强。

柯克虽然没有直接鼓动暴力,但他说过一句引发争议的话:“别再温文尔雅地辩论,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说话。”结果就是,2024年秋季,15所大学出现保守派学生对左翼团体的冲突,3起甚至升级为肢体冲突。

而他对枪支的态度也曾引发巨大争议。在2023年纳什维尔校园枪击案后,他公开表示:“每年4.5万起枪支死亡,是捍卫第二修正案必须付出的代价。”这句话被广泛传播,也成为反对者口中的“冷血证据”。

根据国土安全部发布的数据,自2021年1月以来,美国已发生300多起政治动机暴力事件,其中37%是针对政治人物。2025年前8个月,这一数字同比暴涨217%。更严重的是,暴力正在从“红州”“蓝州”向摇摆州和普通社区扩散。

政界反应也很直接: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要求候选人停止露天集会,改用防弹直播间;而国会也计划拨款23亿美元为议员配备防弹车和私人保镖。

但与此同时,《校园枪支安全法案》却被否决,暴露出“只保政客、不保百姓”的安全鸿沟。

查理·柯克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位因政治仇恨被刺杀的美国政治人物。他的死,打破了美国政治暴力的最后禁忌。

在极右翼媒体中,他已被塑造成“为言论自由而死的烈士”。一些极端论坛上甚至出现了“为柯克复仇”的帖子,其中一条列出“左翼目标清单”,获得2300多次点赞。与此同时,极左组织也高调回应,声称这是“阶级战争的新篇章”。

历史早就给过警告——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兄弟和马丁·路德·金先后遇刺后,美国政治暴力事件激增了400%。如今,这样的循环或许正在重演。

一些学者已经发出警告:美国可能正在走向一种“冲突式民主”——表面上还有选票,实质上却是用暴力来决定谁能掌权。在这种体制下,选举是恐惧的较量,政策是威胁与反威胁之间的博弈。

查理·柯克的死,也许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更动荡时代的开始。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