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女士,32岁,住在南方一座热闹的小城,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批发店。每天,她在店里忙碌地清点货物、核对账单,生活简单而充实。江女士性格开朗,爱笑,朋友都说她是个“热心肠”,总能把气氛炒热。可最近一个月,她却像变了个人——焦虑、失眠,连笑脸都少了。
江女士,32岁,住在南方一座热闹的小城,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批发店。每天,她在店里忙碌地清点货物、核对账单,生活简单而充实。江女士性格开朗,爱笑,朋友都说她是个“热心肠”,总能把气氛炒热。可最近一个月,她却像变了个人——焦虑、失眠,连笑脸都少了。
起初,她以为是工作压力惹的祸。批发店的生意琐碎繁杂,账目稍有差错就可能让老板发火。江女士的数学不算好,偶尔算错货款,免不了被数落几句。渐渐地,她开始睡不好,夜里翻来覆去,睡着了也总被噩梦惊醒。她梦到自己被困在黑暗的房间,周围是无尽的风声,像要吞噬她。醒来后,心跳得像擂鼓,胸口闷得喘不过气。
“是不是太累了?”江女士安慰自己。她喝了点枸杞茶,买了瓶褪黑素,想让自己放松。可情况没好转,反而更糟了。她的手指开始发麻,耳朵里总觉得有嗡嗡声,稍微有点动静就心烦意乱。她甚至不敢开窗,觉得风吹进来像刀子刮在脸上。
三天前,事情彻底失控。那天,江女士端起水杯想喝口水,突然感到一阵胸闷,像有人掐住了她的喉咙。她大口喘气,心跳快得像要炸开,整个人像是被什么东西追赶,惊恐得无处可逃。幸好,这阵“怪病”只持续了几分钟,渐渐平息了。江女士瘫坐在沙发上,满头冷汗,心想:“这到底是怎么了?”
她想起自己的二姑。二姑年轻时被诊断为精神障碍,常常神志恍惚,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医生曾说过,精神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里有患者,亲属的患病风险会稍高。江女士越想越怕:“我不会也得了精神病吧?”她不敢告诉家人,怕他们担心,只偷偷在网上搜“胸闷 喘息 紧张”。结果跳出一堆词:焦虑症、抑郁症、惊恐发作……每一个都让她心惊胆战。
接下来的几天,症状反反复复。只要拿起水杯,江女士就觉得喉咙收紧,呼吸困难,像被无形的手扼住脖子。有一次,她站在窗边,冷风吹来,她突然尖叫着缩回屋里,嘴里喊着:“别吹我!别吹我!”家人吓坏了,赶紧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连窗帘都拉上。可即便如此,江女士还是动不动就惊恐发作,整个人像被恐惧吞噬。
家人再也坐不住,带着江女士去了市中心医院。急诊室里,医生给她做了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一切正常。血液检查也没发现问题,甲状腺功能、血糖、血常规都好好的。医生挠了挠头,建议转到精神科看看。
精神科的李医生是个和蔼的中年人,他仔细询问了江女士的病史。得知她最近工作压力大、睡眠差,还反复出现胸闷、喘息、惊恐,李医生点了点头:“很可能是焦虑症,急性发作叫惊恐发作。这是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很多人因为生活压力或突发事件触发。”他解释说,惊恐发作会让人莫名恐惧,觉得自己要死了,伴随心悸、手抖、出汗等症状,严重时甚至有濒死感。
江女士的家人一听,觉得八九不离十。她每次发作都像见了鬼,脸色煞白,手脚发抖,嘴里念叨着“救命”。李医生又问:“有没有幻觉?比如看到鬼魂、听到奇怪的声音?”江女士摇头:“没有,就是突然害怕,控制不住。”李医生松了口气:“没有幻觉和妄想,排除了精神分裂症,应该是焦虑症。”
为了稳妥起见,医生建议住院观察。江女士的工作暂时停了下来,家人也希望她能好好休息,换个轻松点的环境。入院后,管床医生小王是个刚毕业的年轻人,热情但经验不足。他给江女士做了体格检查,发现她情绪紧绷,双手总捂着胸口,时不时大口喘气。问她感觉如何,她皱着眉说:“全身都不舒服,随时要炸了。”
就在这时,江女士突然又发作了一次。她捂着喉咙,眼睛瞪得像铜铃,嘴里发出低吼,双手拼命捶胸,像在跟什么东西搏斗。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几秒,她才慢慢平静下来,瘫在床上喘粗气。小王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这惊恐发作也太吓人了!”
第二天,精神科的张教授来查房。他推门一看,病房昏暗,窗户紧闭,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连门都锁着。他皱眉:“大白天的,干嘛关得像地窖?不通风怎么行?医院细菌多,空气不流通容易交叉感染!”话音刚落,江女士突然蜷缩成一团,嘴里嘀咕:“别开窗!风会杀了我!”
张教授一愣,目光转向家属:“她怕风?怕光?有多久了?”家属说,这几天她一吹风就吓得发抖,像是见了鬼。张教授心里咯噔一下,隐约有了猜测。他转向江女士,语气严肃:“你仔细想想,最近几个月,有没有被狗咬过?或者被猫抓伤?”
江女士愣住了,回忆了一会儿,声音颤抖地说:“几个月前,在店里附近,被一只小狗咬了手指。没咬深,流了点血,我用水冲了冲就没管。”张教授追问:“打了狂犬疫苗吗?”江女士摇头:“没有,觉得没事就没去医院。”
张教授闭上眼,长叹一声。他把家属叫到门外,沉声说:“这不是焦虑症,也不是精神病。这是狂犬病,典型的恐水症表现。”他转向小王,语气带着责备:“病史没问清楚,差点误诊!她一喝水就惊恐,怕风怕光,病房封得像棺材,还被狗咬过,这还不明显吗?狂犬病啊!”
家属一听,腿都软了:“狂犬病?不是说没得治吗?”张教授点头,语气沉重:“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100%。国外有个别存活病例,但国内数据基本是全军覆没。”家属瘫坐在地,泪水夺眶而出。
张教授继续解释,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通常通过咬伤传播,也可能经由唾液接触伤口或黏膜感染。病毒潜伏期一般1-3个月,进入人体后沿神经传播,最终侵入大脑,破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等,引发咽喉痉挛和呼吸肌痉挛。患者一喝水、听到水声,甚至想到水,都可能诱发窒息感,这就是恐水症。同样,风、光、声音等刺激也会触发类似反应。
“她已经发病好几天了,病程不超过一周,估计……”张教授没把话说完,转身对小王说:“赶紧联系传染病医院,转院过去。我们这没条件处理。”小王满脸愧疚,低声问:“为什么她喝水会那么害怕?我还以为是惊恐发作。”张教授叹气:“狂犬病毒让吞咽和呼吸肌失控,喝水就像被掐脖子,患者当然恐惧。这不是心理问题,是神经被病毒毁了。”
当天下午,江女士被转到市传染病医院。家属含泪签了转院同意书,江女士自己也知道了真相。她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嘴里喃喃:“我只是想喝口水,怎么就……”话没说完,她又一次发作,喉咙发出可怕的哽咽声,双手抓着床单,像是溺水的人在挣扎。
第二天,传染病医院传来消息:江女士确诊狂犬病,当晚因呼吸衰竭去世。从发病到离世,仅仅几天时间。小王得知消息,久久说不出话。他翻开教科书,找到狂犬病那一章,上面写着:“病死率100%,无特效治疗。”他心里五味杂陈,既懊悔自己的疏忽,也为江女士的遭遇感到痛心。
狂犬病是人类已知最凶险的传染病之一,死亡率几乎100%。它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主要通过咬伤传播,狗、猫、蝙蝠等哺乳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以下是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狂犬病潜伏期有多久?一般为1-3个月,但因人而异。咬伤部位越靠近头部,病毒传播到大脑越快,潜伏期越短。伤口深浅、病毒量、个人免疫力也会影响潜伏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曾报道,极少数病例潜伏期长达数年,但极为罕见。狂犬病发病后是什么过程?
狂犬病通常经历三个阶段:
前驱期(2-4天):低热、乏力、头痛、恶心,伴随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风、光、声敏感。
兴奋期(1-3天):高度兴奋,出现恐水、恐风、高烧,患者可能有咽喉痉挛、呼吸困难,部分伴随幻觉,但神志多清晰。
麻痹期(6-18小时):痉挛停止,肌肉瘫痪,昏迷,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整个病程通常不超过6天。2023年《柳叶刀·传染病》指出,狂犬病一旦进入兴奋期,几乎无逆转可能。
国内教科书《传染病学》(第九版)明确: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100%。2004年,美国报道过一例通过“密尔沃基方案”(诱导昏迷+抗病毒治疗)存活的病例,但全球仅数例成功,国内尚无先例。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称,每年全球约5.9万人死于狂犬病,99%与犬类咬伤有关。被狗咬了,什么时候需要打疫苗?
关键看暴露类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I级:接触动物但无咬伤、抓伤,无需处理。
II级:轻微咬伤、抓伤,未出血,需立即接种狂犬疫苗。
III级:严重咬伤、抓伤伴出血,或唾液接触黏膜,需接种疫苗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疫苗接种通常采用5针法(0、3、7、14、28天各1针)。如果被家养的健康宠物咬伤,且宠物有完整疫苗记录,可暂观察,但流浪狗或野生动物咬伤必须立即处理。
WHO和美国CDC推荐的10日观察法有严格前提:
仅适用于家养犬猫,且动物有至少两次有效狂犬疫苗接种记录。
动物需被隔离观察10天,若10天内未发病,说明无传染风险,可停止后续疫苗接种。
暴露后仍需立即接种疫苗,不能等10天再决定,否则可能错过黄金预防期。
流浪狗、野生动物咬伤绝不能用此法,直接接种!
及时接种疫苗:被咬后尽快(最好24小时内)到疾控中心或医院注射疫苗。
正确处理伤口: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
远离野生动物:不要随意接触流浪狗、猫、蝙蝠等。
宠物管理:给家养宠物定期打狂犬疫苗,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
WHO数据显示,规范的暴露后预防(疫苗+免疫球蛋白)可将发病风险降至近乎零。
江女士的悲剧,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无数人对狂犬病的忽视。一口小小的咬伤,几个月前的疏忽,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她本该在批发店里忙碌,笑着迎接每一位顾客,却因一个致命的误判,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狂犬病是可防不可治的疾病。被咬后及时接种疫苗,几乎能100%避免悲剧。别觉得“没事”,别指望“运气好”,更别等症状出现才后悔。愿江女士的故事,成为我们心中的警钟:健康无小事,预防大于天。
珍惜生命,从每一次正确的选择开始。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