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餐饮圈炸了锅,罗永浩在直播间直接开怼西贝用预制菜,把这家西北菜龙头推上风口浪尖。但有意思的是,骂归骂,不少餐饮老板私下却对西贝竖大拇指——这矛盾态度背后藏着餐饮行业的生存密码。
"西贝预制菜争议背后:贾国龙的高价策略为何让同行既爱又恨?"
最近餐饮圈炸了锅,罗永浩在直播间直接开怼西贝用预制菜,把这家西北菜龙头推上风口浪尖。但有意思的是,骂归骂,不少餐饮老板私下却对西贝竖大拇指——这矛盾态度背后藏着餐饮行业的生存密码。
标准化管理堪称西贝的杀手锏。走进任何一家西贝门店,从莜面蒸饺到牛骨汤的出餐时间误差不超过两分钟,这种精准度连米其林餐厅都眼红。有业内人士透露,西贝中央厨房能实现90%菜品预加工,门店后厨更像组装车间。对比同样玩预制的萨莉亚,后者靠着极致压缩成本把人均消费压到50元,西贝却坚持卖到80-100元区间,这让同行既羡慕其管理效率,又吐槽定价策略。
餐饮行业有个不成文的生存法则:要么把价格打穿,要么把体验做绝。萨莉亚用五元沙拉横扫市场,人均消费够买两杯奶茶;高端餐厅靠佛跳墙这类硬菜撑场面,单桌消费轻松破万;海底捞则把服务玩成艺术,连等位都能美甲擦鞋。反观西贝,80元的客单价卡在尴尬位置,莜面这类主食自带廉价标签,消费者很难接受花近百元吃碗面。
贾国龙的性格给品牌加成又减分。这位创始人公开宣称"西贝永不上市",却在定价策略上格外强硬。疫情期间涨价风波还没平息,去年又被曝出后厨卫生问题,官方回应反而激起更大争议。有餐饮培训师分析:"老贾骨子里带着草原汉子的倔强,这种性格做产品有魄力,但处理公关危机容易硬碰硬。"相比之下,海底捞每次出事都忙着鞠躬道歉,这种低姿态反而赢得消费者谅解。
预制菜争议撕开了餐饮行业的遮羞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头部餐企预制菜使用率超85%,连强调现炒的太二酸菜鱼都有半成品供应链。消费者愤怒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花了现做的钱却吃到流水线产品。西贝的问题在于,既没像萨莉亚那样明码标价走平价路线,又缺乏高端餐厅的故事包装,80元的价格带成了尴尬的中间态。
餐饮老板们的纠结心态很现实。某连锁品牌创始人算过账:"学西贝管理能省下30%人力成本,但照搬定价策略等于找死。"现在行业内流行"西贝模式+本地化改良",比如华东某中式快餐品牌,把中央厨房效率学到手,却把客单价压到30元档位。这种折中方案或许才是中小餐企的生存之道。
西贝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转型阵痛。当年轻人开始拿着代金券比价,当外卖平台把菜品成本扒得底朝天,传统餐饮的溢价空间越来越小。有食品行业专家指出:"未来能活下来的要么是极致性价比的快餐,要么是提供情绪价值的体验型餐厅,中间路线只会越走越窄。"
这场争议给餐饮创业者提了个醒:在信息透明的时代,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远超想象。与其纠结要不要用预制菜,不如想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做街边巷尾的烟火气小馆,还是商场里讲究仪式感的品质餐厅?西贝若想翻身,要么重新定义80元档的消费体验,要么学学麦当劳把快餐文化做到极致。
经典语句:
"餐饮行业没有中间路线,要么像萨莉亚那样把便宜做到极致,要么像海底捞把服务做成刚需"
"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欺骗消费者的信任才是真正的雷区"
"当消费者开始用奶茶价格衡量一顿饭的价值,餐饮老板就得重新算这笔经济账"
"管理效率决定企业下限,定价策略决定品牌上限"
"在信息透明的时代,没有秘密可言,唯有真诚才能穿越周期"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