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弘扬兵团精神 | “魅力新星・光影诗行”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文化润疆”文艺精品摄影周采风创作活动侧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3:43 3

摘要:九月,东疆的大地秋意渐浓。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们走进位于东天山脚下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柳树泉农场四连,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坎儿井旁展开了火热的创作。农场职工群众组建麦西来甫乐队弹唱的民族歌舞《赛丽罕》吸引了摄影家们驻足围拢。一时间,快门声此起彼伏,多民族

九月,东疆的大地秋意渐浓。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们走进位于东天山脚下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柳树泉农场四连,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坎儿井旁展开了火热的创作。农场职工群众组建麦西来甫乐队弹唱的民族歌舞《赛丽罕》吸引了摄影家们驻足围拢。一时间,快门声此起彼伏,多民族共庆的欢乐场景被定格在画面里。这里是本次采风创作的最后一站,拍摄结束时,摄影家们挥手作别。像这样精彩且温暖的创作场景,在活动期间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为期7天的“魅力新星・光影诗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文化润疆”文艺精品摄影周采风创作活动在9月9日至15日成功举办,为这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摄影家们在柳树泉农场四连创作

本次活动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指导下,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中国摄影报》社共同主办,兵团摄影家协会、第十三师新星市党委宣传部、第十三师新星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第十三师新星市文联、第十三师融媒体中心承办。活动的一大亮点是组建了一支名家云集的采风创作团,其成员包括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李学亮、解海龙、郝远征、徐波,中国摄协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中国摄影报》社副总编辑柴选,中国摄协纪实委员会委员任世琛,兵团摄协秘书长邱明江,《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长、主编阳丽君,江苏省摄协原秘书长吉龙生,北京绿化基金会理事长杨树田11位摄影家作为导师。他们与十三师新星市摄协一同开启了这场用镜头弘扬兵团精神的光影之旅。活动期间,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为记录宣传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城市风貌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专业且独特的视角表达。

木卡姆非遗传承人弹唱哈密十二木卡姆选段

深入实地,捕捉兵团魅力

活动期间,摄影家们深入第十三师新星市8个团场和工业园区,围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先进人物故事6大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拍摄创作。

在红星二场军垦博物馆内,玻璃展柜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前,镜头久久停留。摄影家们捕捉着衣物纤维间留存的岁月痕迹——磨破的袖口、缝补的肘部、褪色的纽扣,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兵团人的奋斗史,展现出兵团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大安钢铁轧钢厂车间创作拍摄

大安钢铁轧钢厂的车间里,日产量4000余吨的现代化工厂内,机械臂精准作业,工人们在生产线旁有序忙碌。摄影家们穿梭其中,用慢门捕捉钢水浇筑的流动轨迹,以广角展现生产线的磅礴气势,将工业文明的硬核力量与兵团人“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定格成永恒。

红枣种植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团场职工们不时递过饱满的果实分享,镜头悄悄记录下这温馨瞬间——阳光挤过叶片的缝隙,落在枝桠间垂挂的红枣上,折射出丰收的喜悦,更映照着 “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图景。“我们要走进生活,走进职工群众,用我们的心去贴近,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解海龙说。

红星四场光伏一电站创作交流

红星四场光伏一电站的蓝色面板在戈壁上绵延成海,这座年发电量达7800万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基地,每一块面板都在诉说着兵团人“点石成金”的智慧。摄影家们将无人机起飞,从高空俯瞰光伏矩阵与周边戈壁形成的强烈色彩对比,让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在影像中得到有力诠释。

黄田农场八大石景区里,木卡姆非遗传承人克以木・以为都拨动弹布尔,哈密十二木卡姆的悠扬曲调在山间回荡。摄影家们用长焦捕捉老人投入的神情和琴弦上跳跃的指尖,将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兵团文化的包容定格成温暖画面。在黄田农场,摄影家们聆听了全国人大代表朱广兰等致富带头人服务群众、共创美好的感人故事,记录下了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甜蜜成果。

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致敬革命先辈

摄影家们先后来到淖毛湖农场十烈士纪念园、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烈土陵园接受红色教育、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致敬革命先辈。

“第十三师我来过很多次,每次来都感受到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就是要用手中的相机,通过影像的力量助力并推动这里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认识十三师、熟悉十三师。”李学亮说。

7天的采风创作,摄影家们记录下第十三师新星市自然景观、红色文化、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的生动瞬间,更将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影像里。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新星市的视觉呈现,更是 “文化润疆”战略在艺术领域的具体实践,为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提供了鲜活载体。

创新模式,传承创作理念

本次摄影周还有一大创新举措——“师徒结对子”模式。11位摄影名家与30余名本地骨干摄影家结成创作对子,通过现场教学、实地拍摄、后期研讨等形式,不仅传递专业技能,更深植弘扬兵团精神的创作理念,成为兵团精神代际传承的微观缩影。

“师徒结对子”创作交流

在工业园区采风时,摄影家们结合纪实摄影经验,指导学员从生产线的细节中挖掘“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新时代诠释;在多民族聚居的村庄,他们倾囊相授肖像拍摄的用光技巧,更强调要捕捉各族群众共建家园时自然流露的兵团情感。诸如“拍人像时要注意观察,尽可能多抓拍,拍摄完先不要离开,要与被拍摄者建立沟通,询问具体信息,以提升照片的真实性和丰富度”,像这样的细节叮嘱,在创作期间时常能听到。

郝远征担任第十三师新星市摄协会员张桂英的导师,在创作中给予其许多细节的指导,这让张桂英受益匪浅,“老师们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用影像诠释兵团精神的能力,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镜头应当展现什么内容,未来会继续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发展变化,让兵团精神在影像中代代相传。”这种创作理念的传递,让兵团精神通过影像创作深入人心。

座谈培训,升华创作初心

座谈培训现场

9月14日下午,一场围绕如何开展摄影创作的座谈培训交流会举办。解海龙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他结合自己“希望工程”的系列作品,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强调拿起相机就是要关注命运、关注社会。郝远征则一一点评第十三师新星市摄影家创作的作品,从金色麦田到枣园笑脸,从雪山风光到少数民族歌舞,作品表现题材丰富,郝远征从拍摄理念、摄影构思、技巧用光等方面进行精彩点评,他强调“要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用照片去讲故事”。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交流会,在思想碰撞中让创作初心得到升华,更让“用影像弘扬兵团精神”的理念深植人心。大家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了摄影创作的方向,为今后更好地用影像讲述兵团故事奠定了基础。

摄影家俯身麦田忘我创作

成果丰硕,构建传播矩阵

7天时间里,摄影家们深入基层进行创作,成果显著。本次创作成果将以《新星之光》主题画册、“全国知名摄影家看新星”摄影展览等形式陆续呈现,让更多人通过影像了解兵团故事、感受兵团精神。

“我看到了老一代兵团人舍身忘死的精神,也看到了新一代兵团人对兵团精神的传承,作为摄影人更应该用我们的镜头去记录和传播兵团精神。”徐波谈到。

兵团摄协秘书长邱明江也道出了期望,期待摄影家们用独特的艺术视角,捕捉老兵皱纹里的岁月沉淀,定格青年一代奋斗的鲜活瞬间,将兵团十三师的坚韧、创新与温情,转化为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影像力量。

兵团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孟祥宁表示,本次活动是一场兼具高水准、深内涵与广影响的文化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参与采风创作的全国知名摄影家以 “文化润疆” 践行者的担当,深入团场、悉心传艺,用 “传帮带” 的实效为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打造了一支 “带不走” 的摄影人才力量;同时,他们立足多元一体的文化视角,用镜头记录十三师新星市各族职工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在文化交流中互学互鉴的生动画面,让影像成为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鲜活注脚。

民族歌舞《赛丽罕》现场展示

在采风活动中,李学亮的话道出了摄影家们的共同感受:“新星市的美不仅在于风景,更在于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凝结的兵团精神。作为摄影人,我们有责任用镜头传递这种精神力量。”

此次摄影采风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之旅,更是一场精神的传承与对话。通过各位摄影名家的镜头,兵团十三师的故事将被更多人看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也将在光影的流转中,焕发出更加持久的感染力。

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文联主席冯斌圣表示,全国知名摄影家赴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其核心意义在于以文艺创作赋能城市发展,通过影像作品创作,将新星市城市面貌、发展建设成就、红色军垦文化、风土人情、和谐社会转化为可视化、可传播的文化作品,让 “兵团精神” 的时代价值与第十三师新星市的地域特色被更广泛认知,同时,此次活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据悉,第十三师新星市今后还将以本次活动为基础,建立长期的摄影创作模式,定期邀请摄影家前来创作交流,培养更多本地摄影人才,让影像成为展示新星市、传播兵团精神的重要载体。这种持续努力,正是“文化润疆”战略久久为功的生动体现,让兵团精神在光影流转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创作团队合影

文字:张双双

摄影:邱明江、张双双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咨询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来源:中国摄影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