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势低平,山环水绕。耕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西辽河平原,以及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辽东半岛山麓丘陵。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33%。农田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效灌溉面积少,田间道路建设标准低,农田输配水
近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
(2024—2035年)》
其中再次提到了
依据区域气候特点、地形、
水土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七个区域
这七个区域分别是哪?
建设重点是什么?
一起了解
图片源自《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东北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以及内蒙古的赤峰、通辽、兴安和呼伦贝尔4盟(市)
黑龙江青龙山灌区渠首站 图片源自青龙山灌区管理站
地势低平,山环水绕。耕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西辽河平原,以及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辽东半岛山麓丘陵。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33%。农田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效灌溉面积少,田间道路建设标准低,农田输配水、农田防护林和生态保护等工程设施普遍缺乏。
建设重点
重点加快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加强田块整治和黑土地保护。
黄淮海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河南5省(直辖市)
山东位山灌区总干渠 图片源自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
地域广阔,平原居多,山地、丘陵、河谷穿插。耕地主要分布在滦河、海河、黄河、淮河等冲积平原,以及燕山、太行山、豫西、山东半岛山麓丘陵。淮河北部及黄河南部地区砂姜黑土易旱易涝,地力下降潜在风险大。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年降水量时空分布差异大,灌溉水总量不足,地下水超采面积大。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田间沟渠防护少,灌溉水利用效率偏低。
建设重点
重点着力提高灌溉保证率,完善现代化耕作条件。
长江中下游区
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6省(直辖市)
安徽淠史杭灌区 图片源自新华社
平原与丘岗相间,河谷与丘陵交错,平原区河网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以及江淮、江南丘陵山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田间道路、灌排、输配电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设施参差不齐。
建设重点
重点突出田间设施现代化配套升级,开展旱、涝、渍综合治理。
东南区
包括浙江、福建、广东、海南4省
广东西坑水库灌区 图片源自广东水利
耕地主要分布在钱塘江、珠江、闽江、韩江、南渡江三角洲平原,以及浙闽、南岭、海南丘陵山地。耕地以平地居多。部分地区农田土壤酸化、潜育化,部分水田冷浸问题突出。气候温暖多雨,台风暴雨多发,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水资源丰沛。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田间道路、灌排、输配电和农田防护等工程设施建设标准不高。
建设重点
重点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逐步改善田块细碎化问题,增强农田防御暴雨能力。
西南区
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川都江堰灌区 图片源自四川水利
耕地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盆周山区,以及广西盆地、云贵高原的河流冲积平原、山地丘陵。土壤酸化较重,农田滞水潜育现象普遍;山地丘陵区土层浅薄、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大。气候类型多样,年降水量600~2000毫米,水资源较丰沛,但不同地区、季节和年际之间差异大。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较差,田间道路、灌排等工程设施普遍不足,农田防护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建设重点
重点加强水平梯田改造建设,完善田间道路,补齐工程性缺水短板。
西北区
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省(自治区),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锡林郭勒、包头、乌海、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阿拉善8盟(市)
内蒙古河套灌区 图片源自内蒙古水利
耕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伊犁河、塔里木河等干支流谷地和内陆诸河沿岸的绿洲区。光照充足,风沙较大,生态环境脆弱,年降水量50~400毫米,干旱缺水,是我国水资源最匮乏地区,农业开发难度较大。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薄弱,农田灌排工程普遍缺乏,农田防护水平低,土壤沙化、盐碱化严重,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建设重点
重点加强田块整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破解“卡脖子”旱问题。
青藏区
包括西藏、青海2省(自治区)
河湟谷地 图片源自青海日报
地势高耸,雪山连绵,湖沼众多,湿地广布,自然保护区面积大,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耕地主要分布在南部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东北部黄河干流及湟水河谷地,北部柴达木盆地周围。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2.71% ,年降水量50~2000毫米。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薄弱, 田间道路、灌排、输配电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设施普遍短缺。
建设重点
重点完善农田防护设施,改善机械化作业条件。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充分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精准性
有利于针对性破解障碍因素
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
现代化良田
来源:中国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