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月的清晨,老农户老张蹲在自家的稻田边,手里捏着几株枯黄的稻苗,指腹摩挲着茎秆上的裂痕——那些本该饱满挺立的茎秆,此刻像被蛀空的芦苇杆,轻轻一折就断成两截。他剥开一株枯心苗,乳白色的幼虫受惊般蜷缩在蛀空的茎腔里,而本该沉甸甸的稻穗上,灰白色的病斑正从叶尖蔓延到
六月的清晨,老农户老张蹲在自家的稻田边,手里捏着几株枯黄的稻苗,指腹摩挲着茎秆上的裂痕——那些本该饱满挺立的茎秆,此刻像被蛀空的芦苇杆,轻轻一折就断成两截。他剥开一株枯心苗,乳白色的幼虫受惊般蜷缩在蛀空的茎腔里,而本该沉甸甸的稻穗上,灰白色的病斑正从叶尖蔓延到穗颈,像给丰收的希望蒙上了一层寒霜。
水稻螟虫危害状表现为茎秆干枯发黄、开裂破损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近 12.4 亿亩次的水稻田里悄然上演。2024 年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总体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若防治不力,普通田块损失可达 20%以上,重发田甚至会颗粒无收。老张想不通:“明明上周刚打过药,怎么虫子还在稻秆里活蹦乱跳?”
残酷的现实是:像老张这样的农户并非个例。农业技术部门调研显示,90%的农户因施药时间错误导致防效不足,他们往往在病虫害已经“露头”后才匆忙用药,却不知此时幼虫早已钻进茎秆深处,药剂根本无法触及。
从最初发现零星枯心苗,到整片稻田出现“枯鞘团”,再到抽穗期的“白穗”成片——短短 30 天,老张的稻田就从“亩产千斤”的希望,沦为“割了喂牛都嫌秆太细”的绝望。他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想起春耕时和老伴在田埂上憧憬秋收的场景,竹编背篓里的农药瓶在晨风中晃出沉闷的声响,像在为这场“无效防治”默哀。
“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错?”老张的疑问,也是万千农户的共同困惑。当病虫害防治变成“事后补救”而非“提前防控”,当施药时间与虫病发生规律脱节,再好的农药也难敌“时机不对”的硬伤。
水稻虫害防治就像一场与虫龄的“时间赛跑”,幼虫越小,防治成功率越高。有数据显示,1 龄幼虫的防治死亡率可达 90%,而到了 3 龄幼虫阶段,死亡率骤降至 40%——这意味着错过最佳时机,防治难度直接翻倍。
水稻螟虫(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成长史,就是一部“抗药性升级史”。1 龄幼虫刚孵化时,多聚集在叶鞘内侧啃食,形成“枯鞘”,此时虫体稚嫩、抗药性弱,药剂可轻松渗透;2 龄后开始钻入稻茎或卷叶结苞,3 龄进入“暴食期”,不仅食量增大,体表蜡质层增厚,普通药剂难以奏效。
水稻螟虫幼虫在稻秆内的危害状
以二化螟为例,辽宁一代幼虫孵化高峰在 6 月下旬,二代在 7 月底至 8 月初;江西第三代卵孵盛期为 7 月 19 日-8 月 12 日,其中 7 月 22-25 日、7 月 30-8 月 4 日是两个关键高峰,此时施药能将幼虫扼杀在“襁褓期”。
很多农户习惯看到“卷叶尖”“枯心苗”才施药,殊不知此时幼虫已至少 2 龄。稻纵卷叶螟 2 龄后会将叶片卷成“虫苞”,躲在里面取食,药剂难以接触虫体;二化螟 2 龄后钻入稻茎,形成“枯心”“白穗”,此时施药如同“隔靴搔痒”,防效骤降 50%以上。
正确的做法是“追着蛾子走,盯着卵孵打”。性诱捕器监测显示,蛾高峰后 7-10 天就是卵孵高峰——比如余姚一代二化螟前峰卵孵高峰在 5 月 17 日前后,正是基于 5 月初的蛾量数据预判而来。
关键提醒: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需提前 3-5 天施用,才能在卵孵高峰期发挥作用。若等到幼虫钻茎卷叶,再好的药也“无力回天”。
• 华南稻区:二化螟一代卵孵高峰多在 5 月中下旬(如襄阳 5 月 28-29 日),二代在 7 月下旬;
• 长江流域:稻纵卷叶螟防治重点在 8 月初卵孵期,此时幼虫未卷叶,百丛束叶尖达 60 个即需施药;
• 东北稻区:二化螟一年 2 代,6 月下旬、8 月初是两个防治“生死线”。
记住:虫害防治不是“打歼灭战”,而是“掐尖战”——抓住卵孵高峰和低龄期,才能以最小成本保住产量。
微距下的水稻螟虫幼虫取食痕迹
水稻病害防治就像与病菌打一场“时间战”,错过关键窗口期,轻则减产、重则绝收。老农户常说“破口期用药,等于给水稻穿防弹衣”,这背后藏着科学的“病害侵染倒计时”规律——以稻曲病为例,当田间10%水稻的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即破口前7 - 10天),正是药剂预防的“黄金48小时”。此时颖壳尚未完全闭合,药剂能形成保护膜;一旦错过,病菌侵入后会在谷粒内形成墨绿色“稻曲球”,不仅污染稻谷,还会释放大量孢子引发二次传播。
• 稻曲病:破口前5 - 7天是“生死线”,若遇连续阴雨,需间隔7天补喷第二次,避免雨水冲掉药剂保护层。
• 稻瘟病:穗颈瘟要抓住“破口至齐穗期”连续用药2次(间隔5 - 7天),此时穗部组织幼嫩,25 - 28℃的适温和90%以上湿度会让分生孢子“4天侵入、7天爆发”,连阴雨天气更会加速流行。
• 纹枯病:分蘖末期(病墩率达5%)和破口抽穗初期是两个关键节点,尤其要在“晴热高温后遇阵雨前”抢喷药,阻止菌丝借高湿向上蔓延。
水稻稻瘟病叶片症状:褐色病斑与枯黄区域
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天气突变同步。2024年台风“韦帕”过后,华南稻区监测显示,稻纵卷叶螟虫量3天内激增12倍,伴随而来的连续降雨让稻瘟病孢子借风雨扩散,未及时防治的田块病穗率高达30%。这提醒我们:
• 台风/暴雨后:需在24小时内补防钻心虫+稻瘟病,避免伤口感染;
• 连阴雨前:提前3天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如三环唑),利用雨前间隙形成药膜;
• 高温高湿期: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施药,避开正午高温导致的药剂蒸发,同时加入助剂增强附着。
防治口诀
• 稻曲病:叶枕齐平打一遍,雨前补喷不犯难
• 稻瘟病:破口齐穗双保险,高湿再补第三遍
• 纹枯病:分蘖破口两节点,雨前抢打是关键
记住:病害防治不是“见病打药”,而是“未病先防”。当叶片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如稻瘟病)、叶鞘出现云纹状病斑(如纹枯病)时,其实已错过最佳时机。唯有紧盯破口期、读懂天气预警,才能让每一分药钱都花在刀刃上。
稻穗感染稻瘟病后的田间症状
为帮助农户精准把握施药时机,减少盲目用药导致的防效不佳问题,以下整理了水稻全生育期核心病虫害防治时间表,结合关键物候期与区域特性,助力科学防控。
生育期病虫害防治时间节点推荐药剂秧苗期福寿螺每平方米稻田螺量达 2 - 3 头时,插秧后至晒田前70% 杀螺胺 400 - 500 倍喷雾;6% 甲萘四聚颗粒剂 350 - 500 克 / 亩撒施秧苗期稻象甲一叶一心期;移栽前 2 - 3 天(带药移栽)毒死蜱复配制剂全田喷雾;啶虫脒或吡虫啉 + 毒死蜱(如虫地乐、定猛)分蘖期二化螟(一代)卵孵高峰后 7 - 10 天(百丛水稻有束叶尖 60 个,2 龄期);移栽前 2 - 3 天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等复配制剂破口期稻瘟病(穗颈瘟)破口期第一次施药,抽穗扬花至齐穗期第二次施药75% 三环唑 30 克 + 40% 稻瘟灵 150 毫升 / 亩;富士一号 80 毫升 + 75% 丰登 20 克 / 亩抽穗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早栽二晚及一季稻:7 月 25 - 29 日和 8 月 3 - 6 日各 1 次;迟栽二晚:8 月 2 - 8 日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复配制剂水稻全生育期病虫害用药时间节点示意图
不同稻区因气候、种植制度差异,病虫害发生特点不同,需针对性调整防治重点:
华南双季稻区:需兼顾三化螟防治,早稻注意秧苗期福寿螺与二化螟叠加危害,晚稻破口期需同时防控稻瘟病和稻纵卷叶螟。
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关注二化螟(一代、二代)和稻纵卷叶螟的世代交替,破口期穗颈瘟与稻曲病协同防控。
北方稻区:以稻瘟病(苗瘟、穗颈瘟)为核心,分蘖期需加强纹枯病监测,兼顾稻水象甲防治。
破口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生死线",此时稻穗暴露易受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侵染,且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常在此期集中危害。建议提前 3 - 5 天关注天气预报,避开雨天施药,确保药剂在破口初期充分附着。卵孵高峰期(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施药可大幅降低虫口基数,此时幼虫抗药性弱,防效提升 30% 以上。
种了一辈子水稻的老农户常说:“打药就像打仗,时机不对全白忙。” 这句话道破了病虫害防治的核心——时间管理就是产量保障。与其在虫害泛滥后加大药量“亡羊补牢”,不如建立“病虫害日历”,跟着县植保站的卵孵高峰预报、破口期预警走,让每一分药钱都花在刀刃上。
老农户实战口诀
• 破口不打药,稻瘟跑不掉:水稻破口前7-10天是稻瘟病防治黄金期
• 卵孵高峰用药准,幼虫抗药性低:抓住害虫孵化后2-3天施药,药剂效果提升40%
• 发病初期抢着防,扩散之后难收场:纹枯病、稻曲病见病斑再用药,损失已造成
科学防控从不是增加成本,而是减少“无效药”的浪费。结合翻耕灭蛹、性诱剂诱杀等绿色防控手段,配合“轮换药剂、精准用量”的科学方法,能将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就像那位把“药罐子田”改造成高产田的张大爷说的:“以前一亩地打5遍药还减产,现在按植保站预报打3遍,穗子比往年还饱满!”
健康水稻田丰收景象
从枯黄卷叶到金浪翻滚,从“打药就像泼水”到“一药对症”,差的只是对“时间窗口”的精准把握。记住:你对水稻生长规律有多了解,土地就会给你多少回报。这个秋收,让我们一起告别“药罐子”,迎来真正的“丰收田”!
来源:应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