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场,位于大邑县东南部斜江河西岸,唐宋时期为安仁县辖地,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属大邑县辖,清乾隆时为南忠乡属。清初,当地因多年战乱而致田地荒芜,人烟稀绝,后外省多地移民纷纷迁至这里,其中唐姓为大族,场名因之为唐家场,又称唐场。
唐场,位于大邑县东南部斜江河西岸,唐宋时期为安仁县辖地,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属大邑县辖,清乾隆时为南忠乡属。清初,当地因多年战乱而致田地荒芜,人烟稀绝,后外省多地移民纷纷迁至这里,其中唐姓为大族,场名因之为唐家场,又称唐场。
清乾隆《大邑县志》载:“唐家场,在县南四十里。”依姓设场的在唐场周边有很多,例如韩场、蔡场、王场、苏场、董场等。清代晚期,唐场编入上南乡五甲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唐镇,后又改置为唐镇乡。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其行政区划多次异动,先后设立唐安乡、唐安人民公社、唐镇乡、唐场人民公社、唐场乡。1985年唐镇乡改设为唐场镇;2004年,唐场并入安仁镇。
01
安身立命的乐选之地
斜江河发源于大邑北红岩山龙洞子,沿途有梯子岩、瓦子坪、观音坪等大山里的溪水流入,以及粗石河、干溪河等支流的汇入,一路向东南,入蒲江河后经新津汇入岷江。
斜江河为大邑境内的主要河流,也是唐场及周边广大坝区的重要水源。大邑县治所,以及多个乡场都设于斜江河旁,土沃水丰,自古这一带就是适宜人居的富庶之地。
▲斜江河。图片来源:美丽大邑
明末清初,战乱之后的大邑一带,满目疮痍。清康雍乾年间,大量外省移民迁徙来到川西坝子,斜江河畔的唐场自然也是移民们安身立命的乐选之地。
民国《大邑县志》载:“自明末叠遭兵燹,土著无几,率多秦楚豫章之人,或以屯耕而居,或因贸迁而占籍,五州杂处,好尚不同。”至清代晚期,唐场成为大邑一带的大场,时有“一新二唐三灌口”之称,“新”指新新场,即今之新场;“唐”即唐场;“灌口”则为现在的悦来场,时称灌口场。
清光绪《大邑县乡土志》:“唐家场,为邑首场,上、下南适中之地。”移民们先后在场内外修建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陕西会馆和贵州会馆等移民同乡会馆。水陆通达四方,唐场成为了农商物资屯集和周转的重要交易地,吸引着远近乡人和客商聚集于此。
▲大户人家的高墙。图片来源:作者徐平/摄
唐场街道布局大体顺应斜江河的流向而形成纵横关系,现存古街还有多条,包括上民权街、下民权街、中兴街、水果街、伏龙街、水井街、鸡市街、新政街、河坝街等,其中上民权街和下民权街为镇场东西向的主街。
民国时期,唐场农商繁荣,至今街上还留存有很多的中西合璧式楼房,建筑立面洋气华丽,还有很多豪宅大院,高大的封火墙,很远就能看见。1933年,人称“西南王”的川军将领刘文辉曾捐巨款在此设立“辉德小学”。
▲华丽的民居门坊。图片来源:作者徐平/摄
02
名声在外的唐场“春分会”
安仁及周边区域各场镇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高官者多,行会数众,如此也带来唐场宗教、会展等各种文化活动盛行,这些活动中最著名的当属唐场的“春分会”。
▲唐场举办春分会时人山人海的场景。图片来源:文旅成都
川西坝子里,各乡镇都有在春天里举办大型农贸交易会的传统习俗。这种活动即所谓的庙会或朝会,各地叫法不同,大多与时令节气或宗教节日等有关,例如春台会、观音会、元宵会、兰花会、太子会、百花会、提灯会、鸭子会、童子会、清明会等。
▲唐场春分会。图片来源:美丽大邑
早期的唐场规模不大,由于此地为陆路和水上交通要道,来往商旅客人常在此处“幺店子”(指提供住宿、吃饭和补给的地方)停歇。据称,唐场所在地旧名即为“古迹店”。
来来往往,人气递增,后有几家当地村人自发在河坝边兴建了街道和市场,每年春分时节远近客商或农人都会聚集于此买卖交易,互通有无。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名声在外的“春分会”。
▲春分会上生产生活用品交易场景。图片来源:美丽大邑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唐场春分会规模达到鼎盛,近有大邑、邛崃、崇庆(今崇州)、芦山、新津、蒲江等地来人,远有成都、重庆、雅安、乐山等地来人,在这里进行农具、牲畜、粮杂、药材、山货、布匹、烟茶、竹木等各种生活与农作用品的贸易。
除此之外,春分会期间,还会举行“高杆会”“狮子灯”“迎菩萨”“坝坝戏”等各种民俗活动,场面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如今,随着周边交通的改善,唐场春分会有所衰落,但仍是唐场一年一度的盛会,只是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多改变。
▲唐场街头坝坝戏。图片来源:作者徐平/摄
03
淳朴民风和浓浓乡情
当地一绝,也是让唐场声名远播的是古法生产的豆腐乳。唐场制作豆腐乳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为清时外省移民引入。这里的豆腐乳色泽油润、陈香细嫩,入口化渣,咸淡适度。
场镇内外,“唐桥牌唐场豆腐乳”与“谭记唐场豆腐乳”等大字招牌随眼可见。多种口味,可供选择,或下饭佐餐,或赠送亲友,唐场豆腐乳,美味确实让人称赞。
▲唐场豆腐乳。图片来源:文旅成都
赶场天里,唐场大街小巷很是热闹。早早地,乡里乡亲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买卖农事用具、瓜蔬粮杂,或其他生活之必需品,也有顺带求医问药,或走亲访友的。
总有一些老人,早早地赶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在茶馆里与老友们聊聊天、拉拉家常。长长的条案和长长的凳子,摆在街道边,形成一处很特别的景观。
▲街边喝茶的老乡。图片来源:作者徐平/摄
下民权街还有一“老年人活动中心”,看上去应是旧时的会馆类建筑或大户人家的院屋,深深的门廊,里面有天井、后院和多个房间,每天都有很多老人来到这里,喝茶,打牌,消磨时间。
紧邻安仁,距大邑县城仅十多公里的唐场,原来的场镇早已扩展成新的社区。虽繁华不再,然而依然可以看到这里的淳朴民风和浓浓乡情,黛瓦灰砖老房院,青衫布鞋叶子烟,很多住民沿袭着旧时的生活习惯。
▲赶场天的街市。图片来源:作者徐平/摄
老街上,还存有铁匠、篾匠、鞋匠和装银匠的作坊,能够看到“打扎筒”“烧灯花”的土法中医术,无意之中走进小街拐弄,还能看到占卜、算命,以及祭神拜佛的场景。
毫不夸张地说,唐场,仍然保持和固守着川西坝子里的很多传统风尚和宗教习俗,而在其他的很多地方,如此情况则已或难见。
出行攻略
自驾:成都出发,约1.5小时
火车:成都西站出发,到大邑站约0.5小时。乘坐大邑211/213/215路公交车,随后步行,全程约1小时。
公交地铁:乘坐地铁10号线,到刘家碾地铁站下车,换乘D8/526路公交车,跟随导航,到站换乘大邑215/211路,随后步行,全程大约3小时。
【栏目简介】巴蜀文化学者徐平所著的《成都的那些老场镇》一书即将付梓。全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成都39个老场镇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该书入选成都市地方志办评选的第二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成都方志”微信公号联合徐平推出“成都场镇”专栏,为大家介绍这些场镇的前世今生。
来源: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