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慢”哲学:成大事者的隐秘修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3:12 1

摘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知识包围,读书似乎也陷入了一种 “快餐式” 的节奏。人们追求一年读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读书软件的打卡记录成了炫耀的资本。但曾国藩的读书方式,却与这种快节奏背道而驰 ,他读书,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深度的理解和领悟。

01.不会慢的人,只会被“快”困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知识包围,读书似乎也陷入了一种 “快餐式” 的节奏。人们追求一年读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读书软件的打卡记录成了炫耀的资本。但曾国藩的读书方式,却与这种快节奏背道而驰 ,他读书,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深度的理解和领悟。

曾国藩曾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 这看似笨拙的方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在他年少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天夜里,他在家中挑灯夜读,一篇文章反复诵读,却怎么也背不下来。房梁上藏着一个小偷,本想等他入睡后行窃,可左等右等,曾国藩就是不睡觉,一直在背书。小偷听得不耐烦,最后竟从房梁上跳下来,把那篇文章熟练地背了一遍,然后嘲讽道:“就你这记性,还读什么书!” 说完扬长而去 。这件事听起来有些滑稽,却生动地展现了曾国藩读书时的执着和 “慢” 劲。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也不会为了追求速度而敷衍了事。

曾国藩对《二十三史》的研读,更是他 “慢读书” 的典型例证。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每日圈点十页,无论事务多么繁忙,从未间断。在这一年里,他与古人对话,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对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不是简单地阅读文字,而是在字里行间探寻着历史的规律和人生的智慧。这种慢读的方式,让他对《二十三史》烂熟于心,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这种慢读书的方式,能让我们深入理解知识,将书中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当我们逐字逐句地品味,反复思考其中的含义时,我们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度的共鸣。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故事,都不再是匆匆而过的信息,而是成为了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慢读书也能让我们沉淀内心,培养专注和耐心的品质,这种 “书卷气” 会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宁静和清醒。

02.

“慢”不是拖延,是一种判断力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是温暖人心的春风,也可以是伤人于无形的利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因为说话太快、太直,而给自己招来麻烦,破坏了人际关系。而曾国藩,这位深谙处世之道的智者,在经历了挫折后,深刻领悟到了 “慢说话” 的重要性。

年轻的曾国藩,性格耿直,心直口快。在初入官场时,他怀着满腔的抱负和正义感,对看不惯的事情总是直言不讳。他曾在朝堂上,毫无顾忌地批评皇帝的决策,言辞激烈,毫不留情。他本以为自己是在为国家着想,是在尽臣子的职责,却没想到,他的快言快语彻底得罪了咸丰帝,龙颜大怒,他也因此被贬官,仕途险些断送 。不仅如此,他还因为与同乡郑小珊在一件小事上意见不合,当场发飙,言辞犀利地将对方说得下不来台,导致两人关系破裂。这些经历让曾国藩陷入了困境,他在官场中变得孤立无援,处处碰壁。

痛定思痛,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急躁和口无遮拦是导致问题的根源。于是,他决心改变自己,修炼 “慢说话” 的功夫 。他在家书中写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时刻提醒自己,在与人相处时要谨慎言语,在独处时要坚守本心。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话到嘴边,先停三秒。在这三秒里,他会思考这句话是否值得说,说出来会产生什么后果。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被愤怒和冲动左右。

这种 “慢说话” 的改变,让曾国藩在官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不再是那个莽撞冲动的年轻人,而是变得沉稳、圆融。他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他在与人交流时,会耐心倾听对方的意见,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人感受到他的尊重和诚意 。他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支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说话” 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在与家人、朋友、同事交流时,话到嘴边停一停,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吵和冲突。比如,当我们对家人的行为不满意时,如果立刻大发雷霆,可能会伤害到彼此的感情。但如果我们先冷静三秒,换一种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在工作中,当与同事讨论问题产生分歧时,不急于反驳,而是先思考对方的观点,再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能促进问题的解决,还能增进同事之间的关系 。

03.

慢,是最高级的自律和方法论

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人们往往崇尚奇谋妙计,追求以少胜多、以奇制胜的传奇。然而,曾国藩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以一种看似笨拙的 “慢” 方式 ——“扎硬寨,打呆仗”,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最终平定太平天国,成为一代军事名臣 。

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每次行军到一个地方,首要任务不是寻找战机,而是安营扎寨,构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他们对营地的建设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壕沟要挖得又宽又深,外面的壕沟宽六尺,深八尺,里面的壕沟尺寸减半;营墙要筑得又高又厚,外面的营墙高六尺,厚六尺,里面的子墙高三尺,厚三尺 。挖出的土要搬到远处,防止敌人回填壕沟。修墙挖壕极为费工费力,湘军因此被戏称为 “民工建筑队”,行军速度如同蜗牛爬行,每天行程不过三十里 。

在安庆围城战中,“扎硬寨” 战术被发挥到了极致。曾国荃部湘军围绕安庆城,建成了数十里的多层壕沟体系,深壕直抵地下水层,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这一庞大而坚固的防御工事,将安庆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守军完全丧失了突围能力,太平军惯用的穿插战术在这立体化的防御网络前也彻底失效 。湘军就这样凭借着扎实的工事,将安庆城死死困住,等待敌人弹尽粮绝。在长期的围困中,城内物资匮乏,军心大乱,最终湘军成功攻克安庆,为平定太平天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打呆仗” 则是指湘军在扎营后,并不急于进攻,而是通过围困敌人,切断其粮道和补给,等待敌人弹尽粮绝,从而取得胜利。这种打法看似笨拙,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曾国藩深知,战争不是一时的意气之争,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与其冒险出击,与敌人正面硬拼,导致大量伤亡,不如稳扎稳打,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

在与太平军的长期作战中,湘军就是靠着这种 “扎硬寨,打呆仗” 的战术,一步步压缩太平军的生存空间,最终将其彻底击败。这种战术体现了曾国藩 “以不变应万变”“先立于不败之地” 的军事思想。他不追求奇谋妙计,不贪图一时的小利,而是通过扎实的准备、稳健的行动,确保每一步都处于可控状态 。

这种做事方式,不仅仅适用于战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当我们面对一项艰巨的任务时,急于求成往往会导致我们忽视细节,漏洞百出。而如果我们能够像曾国藩的湘军一样,稳扎稳打,把每一个环节都做扎实,看似进展缓慢,但却能为最终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创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很多创业者急于扩张规模、推出产品,却忽视了市场调研、产品打磨、团队建设等基础工作,最终导致创业失败。而那些稳扎稳打的创业者,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功能,打造高效团队,虽然前期发展速度可能较慢,但却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快” 似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信息传播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我们习惯了快读、快说、快做,追求效率和速度,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果。然而,我们在追求快速成功的过程中,却常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成功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

如今,人们普遍被焦虑和浮躁的情绪所笼罩,害怕落后于人,害怕错过机会,这种心理使得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时,总是急于求成。在读书时,我们追求快速阅读,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却忽略了知识的深度和内涵;在说话时,我们不假思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没有考虑到言语的后果;在做事时,我们急于求成,追求速度和数量,却忽视了质量和细节 。我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一路狂奔,却忘记了停下来思考,这样的 “快” 是否真的能带给我们想要的生活。

曾国藩的 “三慢” 哲学,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中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我们要学会在读书中沉淀自己,在说话中修炼自己,在做事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让我们从曾国藩的 “三慢” 哲学中汲取智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慢下来,静下来,以更加从容的姿态面对生活,迎接未来。因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悄然绽放的。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人生10万公里#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