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也能造谣?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内蒙古公安机关回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3:10 1

摘要:17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以来,内蒙古公安机关开展“净网”“护网”等专项行动,共发现网络谣言线索2029条,查处网络谣言案事件1400余起,关停违法违规账号71个。其中,侦办刑事案件8起,对8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办理行政案件160起,

17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以来,内蒙古公安机关开展“净网”“护网”等专项行动,共发现网络谣言线索2029条,查处网络谣言案事件1400余起,关停违法违规账号71个。其中,侦办刑事案件8起,对8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办理行政案件160起,行政处罚161人;对违法情节较轻微的1300余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谣言具有什么特点、存在什么危害?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网民应该如何避免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

内蒙古公安机关对此回应。

网络谣言除了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迷惑性强、形式多样化、互动性强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一些新特点:

搭蹭社会热点。造谣者在特殊背景下针对特定主题造谣,或对真实突发案事件二次加工,或虚构触及公共安全等敏感话题的事件,以增加谣言的迷惑性和传播力,制造恐慌气氛。

借助于短视频等平台进行传播。短视频用户规模大、制作门槛低,造谣者通过视频嫁接、特效等技术呈现虚假场景,添加煽动性文字,且短视频的再编辑功能带来更显著的聚合效应,使其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滋生地。

利用AI工具批量造谣。AI工具的普及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被利用来实施自动化抓取素材、定制化生成文本和视频,以实现批量化生产网络谣言的目的。

挑动对立情绪博取眼球。不法分子利用一些网民心理失衡的特点,编造敏感谣言,歪曲解读民生政策、利用突发性事件污化管理部门、炮制谣言唱衰经济等,煽动对立情绪,抹黑政府形象。

因此,网络谣言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损害,也可能会对公民个人、企业权益造成侵害,同时会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染。有侵害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可能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

所以,广大网民要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保持理性,拒绝跟风,看到信息时要冷静思考,不被情绪左右,避免盲目转发;注意核实信息来源,查看是否来自官方媒体、政府官网等权威渠道,不相信非正规平台的小道消息;认真观察信息细节,警惕信息中的漏洞,特别要对包含绝对化表述、逻辑矛盾的信息提高紧惕,不误解误读。

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多一分理性甄别,少一分盲目跟风,多一分耐心求证,少一分冲动转发,用冷静态度破除谣言疑惑,用严谨行动守护网络清朗。

来源:塞上网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