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学古诗——《长歌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3:05 1

摘要:今天看的篇章为《顺着历史学古诗》——《长歌行》。《长歌行》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一种诗歌体裁,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两汉的乐府。《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杂言诗,而最经典的乐府都是五言诗。

今天看的篇章为《顺着历史学古诗》——《长歌行》。《长歌行》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一种诗歌体裁,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两汉的乐府。《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杂言诗,而最经典的乐府都是五言诗。“乐府”,是秦汉时期设立的一个政府机构,主管音乐。汉朝的时候,主管音乐的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太乐,管理严肃音乐:一个是乐府,管理流行音乐。按照当时的想法,各地的民歌能够反映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问题,所以要收集起来,让天子听一听,好让天子了解民间疾苦。这样的活动叫“采风”,由乐府搜集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后来,乐府诗的特征越来越鲜明,人们就不管它是不是乐府采集来的了,只要是这一类诗歌,就都叫乐府诗。因为乐府诗主要流行在西汉、东汉乃至魏晋时期,所以,人们又把乐府诗称为“汉乐府”。“长歌行”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这种曲调的特点就是舒缓悠长。相对的,也有“短歌行”。长歌和短歌区分的标准,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曲调是快还是慢,是短还是长。曲调长,叫长歌行;曲调短,就叫短歌行。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歌的意思其实不难理解,毕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以说是听的……够够的了!如此说教口吻的话,我们不爱听,古人就爱听了?我猜古人也不愿意听,所以才有了前面的起兴(起兴已在前篇《大风歌》中提过)。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先举例子,再讲道理,总能听进去一些吧。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里的意思,要理解一些词的 含义:

第一个,诗中的“葵”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向日葵,而是葵菜。在元朝以前,葵菜可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百菜之王”。

第二个,“晞”,原始意思就是晒干,可以引申成拂晓、天亮。

第三个,“焜黄”。焜和黄连在一起指秋天草木枯黄的样子。

第四个,“华”。“华”在这里读成“花”,指的就是花。

第五个,“衰”。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shuāi,是枯萎、年老、衰弱的意思;一个读cuī,意思是递减,或者指一种粗麻布制作的丧服。按照词义来考虑,这里应该读shuāi。但是按照古代的《平水韵》,在朗读的时候,为了押韵,可以把它读成cuī。

如此就可以理解诗歌的意思:

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等着太阳把露珠晒干。

温暖的春天播洒恩泽,让天下万物都光辉灿烂。

它们只怕秋天一到,花朵和枝叶都萎黄变干。

百川奔腾东归大海,何时见到它掉头西返!

少年人若不及时努力,年老后只会涕泪涟涟。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作者结合儒家“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对诗歌的理解,但在我看来,内容中,有例子,有道理表达,就够了,具体怎么理解每个人结合自身经历一会就好。

来源:留影拾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