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读鲁迅的《药》,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华老栓们”的批判与愤怒上,而应去思考这种“愚蠢与麻木”背后的结构性、系统性以及文化性根源,并从中汲取建设性的启示。
今天,我们读鲁迅的《药》,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华老栓们”的批判与愤怒上,而应去思考这种“愚蠢与麻木”背后的结构性、系统性以及文化性根源,并从中汲取建设性的启示。
小说批判的不是“人”,而是“信息茧房”与“认知鸿沟” 华老栓一家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是愚昧的。但他们的愚昧,根源在于极端的信息闭塞、科学知识的绝对匮乏以及获取权威信息的渠道缺失。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就摆脱了“信息茧房”?算法推荐让我们只看到我们想看的,各种伪科学、谣言、极端观点在社群媒体中病毒式传播。例如,对某些保健品的神化、对现代医学的无端质疑、各种“偏方治大病”的传说,与“人血馒头”在本质上是否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我们的“人血馒头”可能包装成了更现代的形式。
鲁迅批判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困境。新时代的启示在于,我们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信息通畅、教育公平、科学素养普遍提高的社会,打破各个阶层、地域、群体之间的认知鸿沟,让科学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看客”心态的现代变体与启蒙的未完成。小说中那些围观夏瑜行刑的脖颈“如同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鸭子”的看客,是鲁迅一生批判的对象。这种冷漠、麻木、甚至以他人之苦为乐的“看客心态”,并未从我们的社会中绝迹。网络暴力中的“吃瓜群众”、对他人不幸的冷嘲热讽、公共事件中的集体沉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主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看客”变体。我们不再 physically 围观的杀人场面,但我们可能在网络上围观并参与一场对个人的“社会性处决”。鲁迅的批判提醒我们,法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培育永远在路上。新时代需要的,不仅是经济的富强,更是人的现代化——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理性精神、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从而彻底瓦解“看客”滋生的土壤。
革命者与民众的“错位”,沟通与信任的断裂。夏瑜为了救民于水火而牺牲,但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成了“药”。这是革命最大的悲剧:先驱者的牺牲不被理解,其崇高意义被消解为荒诞的迷信。这深刻揭示了任何先锋队、任何理想主义者,如果脱离群众,无法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其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政策的制定者、社会的改革者、思想的引领者,如何避免“夏瑜的困境”,如何将先进的理念以民众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传递下去,构建真正的信任与共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今天,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对这一历史困境的超越。它要求决策和行动必须扎根于人民,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社会的进步成果和价值理念能够被全体人民所共享和理解。
“花环”的象征:希望在于觉醒与传承。夏瑜的坟上“一圈红白的花”没有根,这是鲁迅“听将令”而添上的“亮色”。它象征着希望虽然微弱(无根,并非自然生长),但毕竟存在(有人来纪念),暗示着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这“花环”可以理解为觉醒与传承的力量,夏瑜的血没有白流,总有人会记住他的牺牲,并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这“花环”就是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坚守。在新时代,我们纪念鲁迅,解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种“献上花环”的行为。我们铭记历史中的苦难与牺牲,批判麻木与落后,正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文明与进步。这体现了文化的自信和历史的主动精神。
对《药》的新时代解读,不应止于对“国民劣根性”的简单斥责,而应升华为一种建设性的批判和反思: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身可能存在的认知局限和现代“看客”心态,警醒我们保持理性与善良;它是一声警钟,提醒我们持续关注社会公平、教育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弘扬,防止出现新的“华老栓”悲剧;它是一座桥梁,强调沟通、理解与信任的重要性,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人际交往,都应避免“夏瑜式”的悲壮孤独;它是一种传承,那无根的花环,提醒着我们这代人肩负的责任——铭记、反思并行动,让希望从“无根”变为“有根”,深深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最终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充满生命力的花朵。
一百多年来,鲁迅的批判从未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因为它指向的是人性与社会中那些永恒的矛盾。在新时代,我们的任务就是以更深刻的理解、更宽广的视角和更积极的行动,来回答鲁迅提出的世纪之问。
来源:健康成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