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病来了,而是病来了还不当回事儿。有时候,身体早就给了信号,可我们却总觉得是“累的”“上火了”“吃点药就好”。直到有一天检查出来是恶性肿瘤,才幡然醒悟,可也许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有人说“身体不会说谎,它会用疼痛、倦怠、异常反应告诉你:我出问题了。”可惜,大多数人只在意眼前的忙碌,忽略了身体的“求救信号”。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病例超过400万例,平均每天就有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正在经历的事。而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有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现实:绝大多数恶性肿瘤,并非毫无征兆。
癌症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它往往是长期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身体信号被忽视的结果。但问题是,很多人把这些早期表现当成“小毛病”,拖着拖着,病情愈发严重,等到真出现了“疼得不行”“瘦得吓人”“黄疸上脸”这些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就像有人常年觉得胃胀、消化不良,以为是吃饭太快,结果一查竟是胃癌;有人反复咳嗽、痰中带血,以为是感冒未好,其实是肺部出了大问题。这些信号不是偶然,而是身体一次次在提醒我们:“别再忽视我了。”
有一位中年男性,四十出头,平时工作压力大,烟不离手,总觉得“胃胀是老毛病了”,直到有一天突然剧烈腹痛,送到医院一查,是肝癌晚期。医生说,这种情况其实早就有蛛丝马迹,只是他一直没当回事。肝脏虽然沉默,但不是铁打的,它其实是个“玻璃心”,你虐它一时,它能忍;你虐它多年,它就碎给你看。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癌症是老年人的事,年轻人“扛得住”。但近年来肿瘤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癌症患者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尤其是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等类型,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
那到底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真的不能再拖了?
比如说,饭量突然变小,体重莫名下降,不是减肥成功,而是可能身体在悄悄消耗营养;长期便血、黑便,别总以为是痔疮,尤其是年纪到了四五十岁,这可能是大肠癌在敲门;持续咳嗽超过两三周,尤其是晨间咳血丝,不是每次都是支气管炎;皮肤或眼白发黄,也许并不是“吃多了枸杞”或者“最近太累”,而是肝胆系统出问题;不明原因的肿块、淋巴结肿大,不是所有的包块都是“脂肪瘤”。
人们总说“防癌重在早”,可到底什么才算“早”?一句话:当身体第一次“喊疼”,就该认真听。
医学上,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率直接决定了治疗效果。比如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胃癌则不足30%。可惜的是,我国70%以上的癌症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这不是医疗水平不行,而是我们对健康的重视不够。
在临床上,肿瘤医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患者一进门就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其实这个问题不该在确诊时才问,而是更早之前就该问自己,“我有没有忽略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们有必要换个角度看待健康。身体的每一个异常,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个线索,它们拼在一起,就是一本写满警示的健康日记。关键是你有没有去读它。
再比如有位女性患者,乳房有个硬块,半年都没管,觉得“可能是上火长的包”,结果一查是乳腺癌,而且已经有转移了。她懊悔地说:“早知道就早点去医院。”可惜,人生没有“早知道”。
癌症并不是绝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期的癌症,大多数可以通过手术、放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有效控制,甚至治愈。但如果忽视早期症状,等到晚期再发现,治疗成本高、痛苦大,效果也大打折扣。
从医生角度看,其实根本不怕患者有病,怕的是明明有病却自己在那儿拖、挺、忍。真正怕的是,你对自己太狠,而病对你才刚开始认真。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健康的认知仍停留在“熬一熬就过去了”。但身体不是机器,不是换个零件就能恢复如初。你对它好一点,它就能多陪你几年;你对它视而不见,它也不会一直忍你。
其实关于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医学界早有总结。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超过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治愈的。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无能为力,而是看你有没有在意这些“微小”的身体提示。
就像天气变冷前的那阵风,不是风大才冷,而是你没穿好衣服。身体也是这样,不是病重才痛,而是你没听懂它的“暗语”。
有句话说得好:“很多病不是突然变严重,而是你一直当它不严重。”
如果你已经长期出现某种不适,比如消化不良、慢性咳嗽、长期疲惫、皮肤变黄、便血或体重骤减,请不要再拖着了。不是说每一个症状都一定是癌症,但关键在于:你得先排除最可能的风险,再安心地说“我没事”。
作为一名医生,我见过太多“要是早点来就好了”的遗憾。也许你现在一切都好,体检也没问题,但这不代表你可以肆意透支健康。身体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从不会突然背叛你,而是你一次次忽视它的提醒。
别等检查报告出来才开始后悔,别等住进病房才开始反思。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你每天对自己负责的结果。
所以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不妨静下心来,回头看看这段时间的自己:有没有经常莫名乏力?有没有食欲变差?有没有持续的咳嗽?有没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或肿块?
如果有,那就别再找借口了。给自己一次认真对待身体的机会,也许就是给未来的自己一次活得更久、更好、更安心的机会。
我们总说,要趁早,其实健康也是。身体的信号,不是“吓唬你”,而是“救你”。别把“早发现”变成“晚悔恨”。因为,你能听懂身体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健康高手。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23年)》
2. 中国抗癌协会《2022年全国肿瘤登记年报》
3.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癌症统计报告》
4.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政策解读
5. 《肿瘤防治科普读物》,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普外科王医师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