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还健在的开国将帅仅剩1人,今年102岁高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2:39 1

摘要:从1935年参军至今,九十年光阴荏苒,当年同授衔的将帅们已经全部离世,唯有这位期颐老人依然健在,精神矍铄地见证着中国的变迁。每当有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他总是幽默地说:"心里敞亮,吃饭倍儿香,每天还能看会儿军事频道!"

已经102岁开国将军王扶之,从放牛娃到开国将帅,苍蝇救命的战场传奇!

满脸皱纹的王扶之老人坐在藤椅上,目光穿越时空,仿佛又看见了那个12岁少年毅然参军的模样。他是共和国至今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帅,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

北京西城的一处静谧院落里,102岁高龄的王扶之将军如往常一样清晨六点起床。这位目前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帅,已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珍贵桥梁。

从1935年参军至今,九十年光阴荏苒,当年同授衔的将帅们已经全部离世,唯有这位期颐老人依然健在,精神矍铄地见证着中国的变迁。每当有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他总是幽默地说:"心里敞亮,吃饭倍儿香,每天还能看会儿军事频道!"

陕西省的子洲县,这片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土地,1923年9月迎来了王扶之的降生。五岁丧母的童年,注定了他要比别的孩子更加早熟和坚强。饥饿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生存成了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

为了谋口饭吃,父亲带着他背井离乡,来到延安的一户地主家打工。年幼的王扶之成了放牛娃,每天与牛羊为伴。那时候的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些放牛的日子,竟为后来革命工作中绘制地图练就了跋山涉水的本领。

尽管家境贫寒,王扶之的父亲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想方设法求人把他送进私塾,虽然只读了三个月《三字经》就因贫困辍学,但这短暂的学习时光却让他认识了不少字,这在当时的农村孩子中已属难得。

中国革命的关键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为这片黄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12岁的王扶之在给地主干活时,亲眼看到一支军队在帮老百姓耕地。这和他印象中那些欺压百姓的旧军队完全不同。

"这是什么队伍?"年幼的王扶之好奇地问当地老乡。 "是红军,为咱穷人打天下的!"老乡的回答让他心头一震。

日复一日,王扶之放着牛,观察着红军的训练。那些战士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纪律严明。终于有一天,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跑去找红军首长要求参军。

"多大了?"首长打量着这个比自己还高的少年。 "你看我有多大?"王扶之机灵地反问。 "有十六了吧?" "不愧是当官的,看人真准!"

就这样,12岁的王扶之谎报年龄成功参军,成为红26军"少共营"的一员,开启了他传奇的革命生涯。

参军后的日子并不轻松。由于武器紧缺,王扶之只分到一根木制梭镖枪。但他很快就在劳山战役中展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从敌人手中夺下了自己的第一支枪。

"那时候哪知道什么是害怕,"王扶之后来回忆道,"就想着多消灭一个敌人,革命就能早一天成功。"

13岁的王扶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红军中年龄最小的党员之一。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少年,在革命大熔炉中快速成长。他凭借着勤奋好学掌握了测绘知识,从一个只上过三个月私塾的农村孩子,成长为红军队伍里的测绘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4岁的王扶之成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测绘股长。他凭借放牛时练出的矫健步伐,在战场上出没,绘制了大量精确地图,为部队打击日寇提供了重要帮助。

抗日关键的1937年9月25日,王扶之参加了平型关战役。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王扶之第一次参加大规模战斗。"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解放战争时期,23岁的王扶之跟随部队转战东北。从东北民主联军营长一路走到第4野战军39军343团团长的位置,他参加了包括四平、辽沈、平津、衡宝等多个重大战役,足迹遍及13个省市区。

抗美援朝在1950年开始,王扶之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志愿军第39军115师代师长。朝鲜战场的残酷程度远超国内战争,美军的火力优势给我军造成了巨大困难。

在朝鲜的1952年8月2日,成为了王扶之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人民日报》记者到115师采访,由于白天战斗激烈,只能在晚上借助昏暗烛火写作。王扶之把自己有油灯的作战室让给记者,自己和作战科长、参谋到坑道深处用蜡烛研究作战计划。

突然,一架美军飞机投下的重磅炸弹在坑道顶部爆炸。轰隆一声巨响,坑道瞬间坍塌,王扶之等人被掩埋在漆黑的地下。

"当时只觉得一阵剧痛,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王扶之后来回忆道。

不知过了多久,他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被碎石乱木压住,腿上传來刺骨疼痛。他急忙呼喊同伴的名字,只有作战科长苏盛轼和参谋陈志茂发出微弱回应,其他四人已无生命迹象。

在外面,39军军长吴信泉(王扶之的老上级)接到报告后,含泪向志愿军总部发电报,称王扶之等人生还无望。彭德怀指示:"就算人牺牲了,也要把遗体找到,送回祖国安葬。"

救援工作进行到第二天,就在大家几乎要放弃希望时,工兵连长突然看见几只苍蝇从坍塌的石缝中飞出,立即报告上级:"苍蝇能活,人就能活!"

这个发现重新燃起了救援人员的希望。经过38小时不懈挖掘,王扶之等三人终于被救出。这段"苍蝇救命"的传奇经历,后来成为了朝鲜战场上的佳话。

从朝鲜回国后,王扶之先后担任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等职。1955年,32岁的他被授予大校军衔。

年轻的王扶之在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年就取消了军衔制,王扶之可谓"赶上了末班车"。

在1968年时,王扶之调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他协助指挥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西沙海战,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间来到1975年,王扶之到山西担任省委书记,从军队转到地方工作。这种转变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这是王扶之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

一直工作到1998年退休后,王扶之仍然心系国家和军队建设。他的书房挂满老照片,墙上的地图还标着当年战斗的痕迹。每天必读《解放军报》,关注国际形势变化,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如今已经102岁高龄的王扶之,依然保持着军人的硬朗劲儿。他生活极有规律,早晨六点准时起床,练练太极、翻翻报纸。与晚辈聊天时,他的眼睛里还闪着当年战场上的光芒。

他的护士向我们透露,老人每天必读《解放军报》,下午用放大镜浏览国际版,偶尔摇头自语:"新形势,可别忘了老规矩。"这种话在年轻人听来或许抽象,但经历过烽火的老兵都懂——条令、传统、士气,是部队永远的脊梁。

许多老兵自发给王扶之写信:"王老,您在,我们就感觉队伍还在。"这不是夸张,而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心理寄托——最后一位开国将帅的存在,成为了一代军人共同的精神寄托。

谈到现在的年轻人,王扶之总是充满期待:"他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没有战乱,不缺吃穿。但要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老人王扶之将军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帅,他的生平是一部活着的中国革命史。从12岁的放牛娃到开国少将,他几乎亲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首次授衔的1955年,共有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802名少将。七十年过去,这支"将星方阵"已几乎全部离去,只剩下王扶之一位。

少将张力雄在2024年4月15日以110岁高龄逝世,他是最后一位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国将帅。他的离去,标志着长征队伍自此成了全部"历史时态"。

而王扶之的存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唯一桥梁。军史爱好者们甚至关注着他每天的睡眠质量和血压变化,因为这位老人的健康状况,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

有人提议将王扶之的生平整理成中学军教读本,也有人建议为他做口述影像数字化存档。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关键是要行动起来,保存这份鲜活的历史记忆。

与王扶之将军交谈,你会被他的乐观精神所感染。尽管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但他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幸福了。"这是王扶之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能够活着看到新中国的发展壮大,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他最大的幸福。

生活十分简朴的王扶之,保持着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他的饮食清淡,不抽烟不喝酒,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许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虽然已经102岁高龄,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形势。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有一次在王扶之将军92岁高龄时,有人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他淡然一笑:"我只是做了那个时代每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如今,102岁的王老将军每天依旧保持阅读《解放军报》的习惯,用放大镜仔细浏览国际新闻版块。他那布满皱纹的手曾握过放牛绳、梭镖枪、战场地图,也曾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过国家领导人的握手致意。

九十年革命生涯,见证了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的变迁,王扶之将军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忘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献出青春和热血的革命先辈。

当我们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时,应该铭记:今天的幸福,是无数个像王扶之这样的革命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永远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榜样。

祝愿王扶之将军健康长寿,是我们国家的福气。他就像一座活着的历史丰碑,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祝愿这位老将军健康长寿,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来源:豫桥私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