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加码后,中国企业如何在出海中扩展新市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06:29 1

摘要:那么,125%的关税就意味着生意彻底断绝,谁也承受不起这样高昂的关税成本,在现有的情况下,这已经是实质意义上的中美脱钩了。

01

在中国发起对等关税的反制措施之后,特朗普7号发文要对中国实施更高级别的关税。

在4月9号,白宫发言人确认,美国将对中国所有商品在54%的基础上,再征收50%的关税。

到了昨天,特朗普又再度加码,把对中国的关税提高到了125%。

如果说54%的关税,部分中国企业还可以通过跟美国客户共同分摊、涨价的方式勉强把生意做下去。

那么,125%的关税就意味着生意彻底断绝,谁也承受不起这样高昂的关税成本,在现有的情况下,这已经是实质意义上的中美脱钩了。

那么,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对美生意做无可做的情况下,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填补美国缺失的订单成了当下之急。

02

当然,对于出海来说,我们很多企业并不陌生。

但是,很多企业过去是被国外客户主动找上门,或者是通过国内代理商联系,给国外企业做代工和贴牌制造。

本质上说,这还不算真正的出海,因为国外市场并不知道我们,也没有知名度,很多企业依然缺乏在海外市场的主动获客能力,更多时候还是在被动等客上门。

在关税战加码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有主动获客的营销能力,能够在欧美这样的成熟市场,以及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拿到订单。

我们从目前出海比较成功和成熟的企业中挑选两个案例来说,一个是制造业的比亚迪,2024年海外销量41.7万辆,同比增长72%,海外营收占比占到28.55%。

从2022年向海外市场进军后,比亚迪海外销量三年翻了8倍。

一个是消费品的泡泡玛特。

2024年,泡泡玛特的海外市场收入超过50亿,增长了375%,海外市场占比接近5成,3年时间,几乎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泡泡玛特。

这都是极其优秀的出海学习对象,我们在研究他们进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有三个营销方向值得借鉴。

第一,企业需要去寻找本地经销商、本地团队和合作伙伴来配合销售。

我们发现比亚迪在进入国外市场的时候,是先找当地可能的强力合作伙伴,再去选择进入市场。

比如比亚迪在2022年就与欧洲最大的石油公司壳牌集团,签署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和股权合作协议,借助于壳牌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在进入巴黎车展这样的大型展会的时候,用国外本土品牌给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做背书,让用户产生天然的信任感。

同时,跟多数车企直销的模式不一样,比亚迪会借助于本土经销商帮助自己开拓市场,比如说进军德国、瑞典,比亚迪就是找的欧洲顶尖的经销商集团Hedin Mobility,荷兰找到的是当地的Louwman集团。

这些本土经销商不仅有资源,更懂得当地的消费习惯和用户特征,他们能够让企业有效触达用户,不仅是给当地的销售创造条件,对产品的选择也会有帮助。

像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元PLUS和海鸥这样的车型率先突破,以小点突破从而实现全品类的进入。

其实,包括我们B端的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优势产品和服务,搭配之前合作过的国外客户案例、客户故事、创始人IP来获取信任,这是打造海外品牌的重要背书,尽可能不要让自己单枪匹马去进入陌生的海外市场,成本可能会更高。

第二、背靠搜索引擎和广告,发展自己的全球官网,通过线下活动和线上运营实现高效获客。

在进入海外市场的时候,除了线下的活动之外,一定不要忘记线上的同步运营。

我们发现一个比较大的误区在于,很多企业在参加国外的展会,碰到有明确意向的客户之后,会请客户添加自己的私人联系方式,然后给客户发资料。

这种方式是非常被动的,我们企业去到海外参加一次展会的成本并不便宜,如果不能让营销实现闭环,还是等待客户主动上门,发资料,这样的海外市场开垦起来会非常慢。

实际上,很多潜在的国外客户在会展上看到企业之后,他们会更习惯于通过搜索引擎、官网、社交媒体深入了解企业,然后发官方邮件进行留单问询,他们并不喜欢把工作带入自己的私人生活和个人隐私中。

那么,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为什么不能把营销前置呢?

出海最好的方式是线下线上互相搭配,并且,一定是先做好线上的布局,把企业在海外的营销型官网、社交媒体账号、IP运营、搜索引擎的一整套流程搭建好,把自己的价值提前展现出去,在线上获取客户的注意,最终搭配线下的展会活动实现高效转化。

03

第三、对于不同市场,品牌和效果投入需要精心设计。

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品牌出海是一个红利期,特别是TikTok进入主流应用的时候,但我们发现困住大部分企业的问题在于:合规营销。

合规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拦路虎,特别每个国家的文化、法规各有不同,客户重视的痛点就不一样。

比如说欧洲用户非常看重品牌,他们在乎品牌的价值观,在乎品牌给他们传递的理念,创造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个跟我们国内非常不同的地方。

过去我们很多企业在推广上还停留在产品耐用、价格优惠这些传统套路。

但我们去仔细分析比亚迪出海之路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先是在欧盟安全测试(Euro NCAP)中拿到五星安全评级,然后冠名欧冠这样的顶级赛事进行品牌推广,再通过ESG报告向官方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然后搭配“为地球降温1度”的品牌活动向顾客传递“环保、绿色、创新、安全”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欧洲市场,对品牌的整体宣传,要高于对于产品效果广告的宣传。

特别是在欧洲企业长期用6:4品效比灌输下的市场环境里,品牌进入用户心智的重要性,一定要大于产品进入市场。

即使你的产品先进入市场,如果没有品牌在用户心智上的建立,依然很难拿到结果。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企业就需要借助于不同的IP账号,比如说创始人IP、企业官网创造贴合消费者文化的品牌故事,把品牌内核以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但是,这样的模式到了东南亚就不一样了。

因为东南亚市场对价格敏感度高,并且渠道分散,企业就需要通过效果广告快速起量,利用本地电商平台Lazada、Shopee进行促销,然后搭配社媒平台TikTok、Snapchat进行爆款的种草,这里的效果广告占比甚至会要达到70%。

品牌建设就相对轻量化,通过高频产品露出,以及本地节日营销,比如斋月促销积累品牌印象。

像泡泡玛特在财报就明确提到,在东南亚市场让本地团队利用Lazada、Shopee进行直接的产品推广,对爆款产品进行种草。

在欧洲市场就利用TikTok、品牌官网、亚马逊平台进行站内站外的推广,目的是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内容生态。

所以,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在海外进行营销,一定要把每个市场的营销计划区分开来,不要追求某一个平台的投放和曝光,而是一定要懂得全域营销,找到流量价值的洼地。

更重要的是搭建自己的内容生态和IP账户的矩阵布局,发挥视频平台的“品效合一”的优势,配合品牌官网进行全域营销闭环,既从性价比这些中国企业传统优势出发,更从本地文化和用户心智入手,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和产品优势,赢得客户的信任。

04

对于我们很多企业来说,不管未来关税战怎么进行,但企业的发展一定不只是在一个行业、一个市场,一个国家,一类客户里内卷。

企业需要去升级,需要做市场和品类的延伸,借助企业原来的优势去进入新的市场,延伸新品类,找到新客户,参与到全球不同区域的国家竞争当中。

特别是在今天机遇和危机并存的环境下,企业一定要懂得利用新渠道了解用户的需求,用全域营销创新触达更多的全球客户,打开全球市场的大门。

来源:单仁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