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次,不是发布会上的掌声,不是销量捷报的欢呼,而是一场生死事故后的暗流涌动,是谣言与真相短兵相接的战场。
雷军和小米,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暴眼。
这一次,不是发布会上的掌声,不是销量捷报的欢呼,而是一场生死事故后的暗流涌动,是谣言与真相短兵相接的战场。
4月8日,小米公司发言人一纸声明,将这场“战争”正式摆上台面:
针对近期网络上有关“小米SU7遭保险公司拒保”“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数倍”等谣言,小米严正辟谣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声明中,小米直指谣言系“有组织扩散传播”,合作保险公司从未出具任何拒保文件,相关文件系伪造。
图源:微博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第一次被谣言缠身,但这一次的刀锋,比以往更凌厉。
这一切要从那场致命事故说起*
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高速路段发生碰撞事故,车辆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燃爆,车内三名年轻女性当场遇难。
事故发生后,舆论迅速发酵。
有网友质疑车辆安全性,矛头直指车门是否解锁失败、AEB系统是否失效、电池技术是否存在隐患。
而小米的回应,则被部分网友贴上“傲慢”“迟缓”的标签。
4月1日,雷军打破沉默,在微博公开承诺“小米不会回避”,并透露团队已提交车辆数据、配合警方调查,但因未接触事故车,许多问题暂时无法回答。
不过,事故真相尚未明朗,但舆论场上早已硝烟弥漫。
4月初,一则“小米SU7遭五大合作保险公司拒保”的传言突然引爆网络。
图源:抖音
传言称,包括人保、平安、太平洋在内的保险公司集体拒保SU7,甚至附上“红头文件”截图,言之凿凿。
一时间,“小米汽车不安全”的论调甚嚣尘上,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谁敢买小米车”“雷军翻车”的嘲讽。
但现实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据小米总裁卢伟冰4月7日微博,SU7交付量已突破29000台,距离全年35万台目标“信心十足”。
线上门店人流依旧,甚至有车主现身说法:“投保一切正常,谣言纯属扯淡”。
更耐人寻味的是,小米的报案行动迅速升级。
4月8日,小米法务团队直接向公安机关提交了伪造文件的证据链。
有业内人士透露,伪造的“拒保通知”漏洞百出:保险公司公章格式错误、文件编号与真实业务逻辑不符、公章颜色甚至出现像素级偏差。
在笔者看来,这场舆论战的背后,是雷军与小米品牌的深度绑定“反噬”。
从“Are you OK”的鬼畜神曲,到抖音、B站上接地气的工程师人设,雷军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而是流量时代的“超级网红”。
图源:B站
他的个人IP与小米品牌高度融合,用户对雷军的信任,直接转化为对小米产品的买单。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事故发生后,雷军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被无限放大。
4月1日,小米港股股价暴跌5.59%,市值蒸发800亿港元;4月7日,受美股震荡波及,小米股价再度重挫20.59%,市值跌破万亿港元。
市场对小米的担忧,已从单一事故蔓延至对品牌整体的信任危机。
不过,雷军的应对策略,透着一股狠劲。
4月6日,他在小米成立15周年之际高调发声:“这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
图源:微博
同日,小米高管集体亮相,从林斌到卢伟冰,全员表态力挺公司未来。
这种“以攻为守”的姿态,与报案反击谣言的行动一脉相承——小米试图用强硬的姿态,对冲舆论场的负面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遭遇并非孤例。
理想MEGA上市时被恶意P图“棺材车”,比亚迪悬赏500万打击黑公关,鸿蒙智行祭出“悬赏令”……
中国新能源车市的竞争早已超越产品本身,演变成一场舆论与公关的混战。
有业内人士分析,小米SU7作为新势力“破局者”,直接威胁到传统豪车与特斯拉的市场份额。
其首款SUV车型YU7即将上市,对标特斯拉Model Y,本就处于“树大招风”的敏感期。
图源:微博@雷军
此次事故与谣言风波,恰好卡在品牌立足未稳的节点,杀伤力被几何级放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黑公关的“弹药”往往瞄准公众最脆弱的神经——安全。
无论是“车门打不开”的网友质疑,还是“拒保”暗示的风险,都在刻意放大消费者对新兴技术的不信任感。
这种攻击,直击行业命门。
但无论如何,眼下小米最迫切的任务还是还原事故,给网友一个真相。
不然,笔者相信,如“小米SU7遭五大合作保险公司拒保”类似的谣言只会越来越多。
写在最后:
这场危机或许会成为小米造车历程的转折点。
它暴露出过度依赖创始人IP的风险,也迫使小米重新审视“流量与信任”的平衡。
正如公关专家所言:“当品牌声誉系于个人,实质是将系统性能力简化为个人担保。”
眼下,雷军和小米正站在十字路口。
报案只是反击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风暴中坚持“长期主义”。
毕竟,商业世界的竞争从不缺暗箭,但最终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把箭矢锻造成铠甲的人。
来源:电商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