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边疆|荆楚沃野织锦绣,党旗漫卷振兴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2:09 2

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强化思政教育工作效力,国际关系学院“‘丈量边疆’青春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湖北分队的10名师生赴湖北省荆门市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荆门地处华中腹地,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在这片富有

荆楚沃野织锦绣

党旗漫卷振兴图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强化思政教育工作效力,国际关系学院“‘丈量边疆’青春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湖北分队的10名师生赴湖北省荆门市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荆门地处华中腹地,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在这片富有红色底蕴与发展活力的热土上,实践团成员们追溯大柴湖移民的奋斗足迹,探寻湖山村党建引领的振兴密码,走进现代化产业园感受发展脉搏。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体会乡村振兴发展成就,切身感悟党的政策在基层实践中焕发的磅礴伟力。

柴湖薪火淬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在这片被奉献精神深深浸润的大柴湖土地上,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不仅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更闪耀在和平建设时期,体现为人民群众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为大家”所展现出的忠诚与担当。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正汇聚成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磅礴力量。

01

背井离乡,永铭史册的奉献史诗

走进大柴湖移民纪念馆,一幅为国奉献、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实践团成员面前徐徐展开。作为全国最大的水库移民集中安置区,大柴湖承载着丹江口水库移民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与坚守。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依次参观了“故园丹江”“辗转迁徙”“扎根荆楚”“领导关怀”“同心发力”“振兴崛起”六大主题展区,沉浸式重温了淅川移民响应号召,惜别故土,先赴青海、再转荆楚,在芦苇荡中白手起家、重建家园的感人历程。

20世纪60年代,为支持国家战略工程“南水北调”,位于规划库区的河南淅川4.9万名移民毅然离开了世代生息的故乡,迁至荆门钟祥一片人迹罕至的沼泽洼地。纪念馆中复原的简陋土坯房墙体透风、地面潮湿,无声地诉说着创业初期的艰难岁月。从“旱地播种”到“水田插秧”,生活与耕作方式的巨大转变让这些来自豫地的百姓历经无数困难。

然而,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移民们始终没有忘记党和国家的重托。“舍”是为了国家的“得”,苦是为了更多人的甜。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怨言,将汗水与泪水默默浇灌进这片陌生的土地,一代代践行着对党绝对忠诚,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奉献史诗。

02

党民同心,鱼水情深的双向奔赴

“党不负人民,人民记党恩”,是大柴湖故事最生动的写照。面对移民群体曾作出的巨大牺牲和现实困难,党和政府始终将他们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

实践团在调研中了解到,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温暖有力的政策和举措持续落地。2004年,湖北省委推动“二次移民”,疏散安置万名移民,并实施农业税豁免、学杂费免除等暖心政策;2013年,湖北省委将大柴湖振兴升级为省级战略,设立经济开发区,17个省直部门在两年内投入近10亿元资金,擘画了“三区同建”的宏伟蓝图。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始终牵挂着这片土地与人民——从全国两会上的深切关怀,到省委书记三年内三次亲临大柴湖的实地督办,党的温暖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位移民的心田。

而移民们则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行动回应着党的关怀。移民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全淅林历时数年撰写《移民大柴湖》,只为记录下这段写满奉献和党恩的历史;2020年疫情来袭,大柴湖义工组织迅速行动,募集500余万元物资支援全市抗疫;2021年河南“故乡”遭遇水灾,他们仅用两天就募集16万元款物紧急驰援。党心与民心的相向而行,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鱼水深情。这不仅是一场物质层面的扶持,更是一场精神层面的双向奔赴,铸就了党群同心、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

03

精神转化,科技兴农的时代新篇

伟大的精神催生磅礴的力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柴湖人将“舍家为国、自强不息”的移民精神,转化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强大发展动能。实践团走进坐落于大柴湖的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亲眼见证了这片奉献的热土上绚烂绽放的“科技之花”。

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花卉种苗组培基地,这里年产花卉瓶苗超过4500万株,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实践团成员穿行于智能化的组培车间和温室大棚,看到由华中农业大学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利用生物“克隆”技术精心培育的上百个花卉品种。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的科技攻关,他们不仅成功打破了国外在高端花卉种苗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了“中国花卉用中国种苗”,更将产品远销海外,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农青园艺的成功,正是大柴湖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它传承了老一辈移民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勇气,更展现出新一代“柴湖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依托科技、拥抱市场的智慧。从昔日一穷二白的沼泽地,到今天产业兴旺蓬勃的现代化新城,大柴湖的沧桑巨变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奉献精神必将结出繁荣发展的累累硕果。

湖山春色鉴初心

如果说大柴湖精神展现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情感纽带,那么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的华丽蝶变,则为实践团揭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制胜密码”。昔日的湖山村,曾因“吃腌臜水、点萤火灯、走泥巴路”被称为“三无村”,如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富裕文明的跨越,成为全国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01

淬火成钢,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湖山村的转变始于2011年。在钟祥市委的支持下,曾任市卫生局副局长的优秀党员郑雄回乡参选,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位兼具党政工作经验与成功创业经历的“能人”深知,改变湖山村的面貌必须从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一根本抓起。

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核心是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创新推行“三个三分之一”班子配备模式:三分之一为本村选拔干部,三分之一聘请党政机关退休干部,三分之一选聘大学生干部。这一模式有效打破了宗族裙带的桎梏,为组织注入专业活力和干事动力,成功打造出一支“清正廉洁、干事创业”的基层党组织队伍。

02

筑巢引凤,党建引领产业兴旺

组织建强之后,发展道路豁然开朗。湖山村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借鉴“支部建在连上”的宝贵经验,创造性探索出一条“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新路子。

村党委依托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党支部,实现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使党组织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十年间,湖山村成功引进15家企业,流转土地3400亩,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5000余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8500余元。

湖山村的成功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它深刻地启示我们,一个坚强有力、勇于创新的基层党组织,是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善治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从建强组织到引领产业,再到实现共富,湖山村走出了一条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青春奋楫启新程

此次钟祥实践,不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从大柴湖移民为国分忧的奉献史诗,到大柴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成果,再到湖山村党建引领的和美画卷,国关学子们以脚步丈量荆楚大地,以双眼观察时代变迁,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在这场生动的实践教育中,实践团成员深切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也更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大家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把在荆楚大地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许党报国、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奏响属于国关学子的时代强音!

实践团成员感想

文化与传播系2022级本科生 熊哲:

不同时期的奋斗者,皆以热血书写担当。大洪山革命时期,面对敌人围剿与多样攻势,先烈们冲破枪林弹雨、直面生死考验,以无畏牺牲为新世界铺路;大柴湖初建时,移民群众在艰苦环境中,始终与党同心、众志成城,在党的带领下干群携手,让昔日贫困土地逐步焕发新生;湖山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村支书带领当地村民以盘活 “三资” 为抓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村富带动民富”,成功蜕变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枪杆子到锄头子,从锄头子到键盘子——形式在变,但奋斗的底色未变;挑战在变,但向前走的决心未变。

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应当铭记来路,不忘初心、承接那些贯穿岁月的精神品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书写者、见证者,更是接续奋斗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系2024级本科生 宋一凡:

“风华荆楚昔年间,英雄辈出荆州山。历史长河看不尽,荆楚风情韵犹存…”从太一生水到莫愁古村,从革命展馆到柴湖大镇、从花卉种植到现代农村……荆楚大地的每一处风景与地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也书写着历代荆楚人的奋斗史诗。

在这片充满传奇与希望的土地上,党的领导如明灯引航,为荆楚大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柴湖大镇,是历史变革与现代建设交织的缩影,在党的政策支持下,这里的人民凭借勤劳智慧,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中,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熠熠光辉。特别是当走进湖山村的那一刻,我亲眼看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村民们积极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居民生活和谐幸福,“三农”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建设规整有序。

荆门之行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乡村振兴实地考察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与奋斗史诗之旅,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与认识。党领导下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引领荆楚大地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激励我不断前行,为国家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济金融学院 2023级本科生 刘宇洋: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发现要解决“三农”问题极其复杂,其中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阻碍,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但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学习到了湖山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即:村党委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密切联系群众,以湖山村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村委会体制机制改革和党组织自我建设入手,引入市场主体,利用市场机制激发村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彻底改变乡村风貌。从湖山村的乡村建设经验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以党建带动乡村建设也许是乡村振兴的一条可靠路径。所以,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三农”问题将会得到彻底地解决,我国将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中国乡村的未来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字:姚天琪 卓兰

图片:李沣运

排版:李晗羽

责编:陈禹含 卢南瑾

一校:段雅婕

二校:孙华砚

终审:吴启春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