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说,华佗是在《庄子》“二禽戏”(“熊经鸟伸”)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其名称及功效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
道家五大拳法,你都知道它的来历吗? 今天,小编就给你捋一捋,欢迎点赞收藏,给一个鼓励。
一、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为医圣华佗,发祥地为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据说,华佗是在《庄子》“二禽戏”(“熊经鸟伸”)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其名称及功效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五禽戏发展至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有不同;但都深受世人喜爱。
二、易筋经
易筋经产生于秦汉时期道家术士的导引之术,于唐宋年间传入少林,成为僧人们打坐参禅之余,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易筋经》系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达摩撰写,原系道家导引之术。
天台当地流传的《易筋经》,有桐柏宫紫微八势。民间还存有其他版本《易筋经》,主要有街头易筋经(三节十四势)、弘道易筋经(一节三十六势)、左溪易筋经(三节二十二势)等,其传承多为师徒相传,现民间流传较为普遍的为十二势。
易筋经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经典功法,通过特定动作与呼吸调节,改变筋骨结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从古至今,长期在道家、佛家及民间习武人士之间广为流传。
三、 无极功。
无极功为李道子所创。李道子是隋末时期“河内人”,生于隋大业十年,即公元614年二月二日,父母是千载寺附近的三教门信徒,说他是“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
但李道子确实与与众不同,据《十力传碑》记载,他小时候就很聪明,能过目不忘,而且文、武、医、易、雕塑、造像均有习学,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少年。曾经应召到京城做雕塑等工作,他去京师的时候还很小。这一点,与《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十力”条记载大致相同,说:“武德末(626)居京师,”当时也只有12岁。又记载他“贞观中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
《十力传碑》所记李道子的名号是很有意味的,说他在贞观年间被皇上赐姓李,名叫“儒子”,字是“道武”,号为“十力”,游化号“道子”。这四个名称涵盖了儒、道、释、武四家称谓。有人可能会奇怪他的名号之多、之杂,其实这正是千载寺三教合一的特色所在。至于大家知道的“李道子”,是他云游四方时的“游化号”罢了。
李道子一生到处游学,精研道学佛法,不拘一格,造诣精深,有历史记载的他一生常住最久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四川梓州的通泉寺(今四川三台境内);一个是湖北的武当山。有人称他为为“异僧”,也有人称他为“高道”。
《十力传碑》特别介绍了李道子在武术拳法上的造诣,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后人称之为无极功。还特意详细介绍了这套武功创编的理论基础。普观指出无极养生武功的理论基础包括:“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等”。
李道子的无极功兼容了道家与佛家的内涵,留有四字诀,即《授密歌》,主张“无形无象”的练法,对以后的太极拳创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太极拳
根据史料记载,太极拳流派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谓唐朝许宣平所传者,曰三十七势,传于宋远桥。第二派谓俞氏,所传者为先天拳,受自唐之李道子,传于俞清慧等。第三派谓程灵洗,得自韩拱月,传至程秘改名曰九天拳,共十四式。第四派谓殷利亨,所传者为后天法,传胡镜子,再传宋仲殊,有十七式。第五派,谓张三丰,所传者曰武当派,又名内家拳,传于张松溪、张翠山等,曰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后又分为二派,一派张松溪、叶近泉,王征南,甘凤池等,为南派。王宗岳、蒋发等为北派,著名传人有杨露禅。近现代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认为,太极拳非历史某一人所创,而是经过历代先贤不断总结创立而成。
五、 八段锦
八段锦,起源于北宋,共八百多年的历史,民间也有传说是唐代吕洞宾所创。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完美,”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
来源:小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