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研究人员在《BMC Nutrition》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Nutrition and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ices of the eight major cuisines of China》
01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研究人员在《BMC Nutrition》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Nutrition and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ices of the eight major cuisines of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全面分析了中国八大菜系的营养成分及其饮食炎症指数(DII),揭示了不同菜系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研究人员基于两本权威烹饪书籍,对980道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涵盖了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和徽菜这八大菜系。通过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每道菜的能量及营养成分,并据此得出其DII评分。DII评分大于0表示促炎饮食,而小于0则代表抗炎饮食。此外,还根据每2056千卡能量等效份计算了各菜品的能量和营养成分。
02
在所有980道菜品中,每个菜系的样本数量分别为:鲁菜131道、川菜129道、粤菜116道、闽菜125道、苏菜120道、浙菜125道、湘菜112道、徽菜122道。
从每100克标准份来看,川菜的能量和脂肪含量最高,而闽菜最低;碳水化合物方面,浙菜含量最高,川菜最低。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每2056千卡能量等效份中,川菜不仅总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最高,维生素C含量也名列前茅,但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胆固醇等成分含量却处于最低水平。相反,闽菜在碳水化合物、胆固醇等方面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徽菜则在蛋白质、硫胺素、烟酸和维生素A含量上领先,但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E方面表现较差。
研究发现,按DII评分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川菜、鲁菜、浙菜、粤菜、湘菜、苏菜、闽菜和徽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徽菜中的促炎性菜品比例最高,达到了63.1%,而川菜的这一比例最低,仅为41.9%。与此同时,川菜的抗炎菜品比例高达58.1%,在所有菜系中占比最大。
研究还指出,川菜中的高脂肪-蛋白质菜品比例最高,而徽菜最低。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念中认为高脂肪菜品必然导致炎症增加的看法,表明高脂肪-蛋白质菜品并不一定与促炎饮食模式相关联。
03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详细分析了中国八大菜系在营养成分和饮食炎症指数上的差异,强调了不同菜系对健康影响的独特性。特别是,川菜因其较高的抗炎菜品比例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在预防慢性炎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同时,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在制定饮食建议时应充分考虑菜系多样性及其复杂性,摒弃单一的营养观念,倡导更加均衡的饮食结构。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这些发现背后的机制,并评估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来优化健康效益,特别是在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方面。这一进展为个性化营养指导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参考
Zhao, Wenzhi, Zhongwei Jia, and Hanping Shi. "Nutrition and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ices of the eight major cuisines of China." BMC nutrition 11.1 (2025): 63.
来源:南希家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