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南京冬日,血色记忆,一座城的苦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00:41 2

摘要:三天前还在码头搬运货物的双手,此刻正微微发抖 —— 不是因为冷,而是亲眼看见守城的川军士兵被日军坦克碾成血泥的画面,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1937 年 12 月 13 日凌晨,陈庆和蹲在南京中华门城墙的残垣后,掌心紧紧攥着半块硬饼。

他听见远处履带碾压青石板的声响越来越近,像死神在叩击城门。

三天前还在码头搬运货物的双手,此刻正微微发抖 —— 不是因为冷,而是亲眼看见守城的川军士兵被日军坦克碾成血泥的画面,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爸!” 七岁的女儿秀秀躲在防空洞里的哭喊突然传来,陈庆和猛然惊醒。

他摸了摸藏在棉袄里的银元,那是准备给妻子抓药的钱。

昨天还想着等战事稍缓,就带全家去浦口投奔舅舅,此刻却听见城墙上有人用沙哑的声音大喊:“鬼子进城了!快跑啊!”

最先涌进中华门的日军端着刺刀,见人就刺。

陈庆和亲眼看见巷口卖糖画的李老汉被挑开肚子,糖浆罐摔在地上,凝固成血色的凤凰。

他拉着秀秀往秦淮河方向跑,却在文德桥边被日军拦住。

一个戴白手套的军官笑着抽出军刀,刀刃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映出秀秀脸上的泪痕。

那一刻,陈庆和不知道,这个原本该充满年味的冬日,会成为整个南京城的噩梦开端。

屠城前奏:铁蹄下的文明崩塌

当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在中山门外下达 “入城式” 命令时,他背后的 10 万日军早已被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言煽动得丧失人性。

这支从上海一路烧杀而来的军队,正将南京视为炫耀武力的舞台。

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并非偶然。

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中国军队伤亡 30 余万,精锐尽失。

退守南京的 15 万守军中,既有刚从淞沪战场撤下的疲惫之师,也有临时征调的地方部队,装备落后且布防混乱。

12 月 12 日深夜,当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时,长江边的挹江门上演了人间惨剧:数万官兵拥挤在狭窄的城门,被日军飞机扫射成筛子,江水被染成赤红。

13 日清晨,日军第 6 师团、第 16 师团等部从中华门、中山门、光华门等方向入城。

他们接到的指令是 “解除抵抗”,但实际执行中却变成了 “无差别屠杀”。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记者后来在报道中写下:“进城的士兵们像被释放的恶魔,他们的目标不再是敌人,而是所有会动的生物。”

六周炼狱: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暴行

(一)屠刀下的 “百人斩” 竞赛

12 月 13 日午后,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紫金山下展开的 “杀人比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卑劣的注脚。

他们约定谁先杀满 100 人,就以 “宝刀” 相赠。

《东京日日新闻》对此全程报道,称其为 “皇军的武勇”,却不知镜头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

当向井挥刀砍向最后一名平民时,刀刃已卷口,而他的军靴上沾满了老人、妇女甚至孩童的鲜血。

(二)“安全区” 里的血色庇护

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约翰・拉贝在小桃园 10 号的院子里,用纳粹党旗圈出一片 “安全区”。

这个被中国人称为 “活菩萨” 的德国人,在日记中记录了 12 月 14 日的场景:“清晨 5 点,就有妇女翻墙进来,她们的衣服被撕烂,身上满是刀伤和咬痕。

一个母亲抱着断气的婴儿跪在地上,说日军当着她的面摔死了孩子,然后轮奸了她。”

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约翰・马吉用 16 毫米摄像机,偷偷拍摄下日军的暴行:

在汉中门,数百名难民被绑成一串,日军用机枪扫射后,又用刺刀挨个补刀;

在下关码头,日军将俘虏的中国士兵反绑双手,驱赶到江边,用火焰喷射器活活烧死,惨叫声回荡在江面,连江水都沸腾起来。

(三)三光政策下的人间地狱

从城南到城北,日军展开了系统性的烧杀抢掠。

太平南路的绸布店被洗劫一空,店主王老先生被日军强迫点燃自己的店铺,火光中他跪在地上,对着祖宗牌位磕了三个响头,随后被刺刀刺穿后背。

据统计,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无数古籍、文物或被掠夺或被焚毁,六朝古都的千年积淀几乎毁于一旦。

更令人发指的是对女性的暴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美籍教师明妮・魏特琳每天都要面对数十起强奸案,她在日记中写道:“12 月 17 日,一个 11 岁的女孩被强奸后,日军用树枝捅进她的下体;12 月 20 日,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女儿躲进地窖,被日军发现后,母亲被刺死,13 岁和 15 岁的女儿被轮奸致死。”

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南京大屠杀期间,至少 2 万名女性遭遇性侵,上至 70 岁老妪,下至幼童,都未能幸免。

四、幸存者的证词:记忆从未褪色

85 年后的今天,当 98 岁的李秀英老人抚摸着腿上的刀疤,声音依然颤抖:“那年我 19 岁,怀孕七个月,躲在地下室。

三个日军闯进来,我反抗时被刺了 37 刀。

他们以为我死了,后来我被家人救起,孩子却没了……” 这样的故事,在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的档案里,有 1.2 万余件。

幸存者常志强永远记得 12 月 15 日那个下午:日军冲进他家,父亲被刺死,母亲被强奸后割掉乳房,四个弟弟妹妹中,三岁的弟弟被刺死,一岁的妹妹被摔死。他躲在床底,看着亲人的鲜血在青砖上凝固,从此落下了噩梦的病根。

这些幸存者的证词,与拉贝日记、马吉胶片、东京审判记录等一起,构成了铁证如山的历史链条。

然而,日本国内至今仍有势力企图否认、美化这段历史,甚至将南京大屠杀称为 “虚构的故事”。

五、遗忘才是真正的背叛

1945 年 9 月,当向井敏明、野田毅等战犯在南京雨花台被执行枪决时,数万南京市民自发前往刑场。

他们看着曾经不可一世的刽子手跪地颤抖,却深知再多的枪声,也换不回逝去的 30 万同胞(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为 30 万以上,此为中国官方认定)。

今天的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 “哭墙” 上,刻着 1.2 万名遇难者的姓名,每到 12 月 13 日,总有白发老人带着鲜花前来,轻轻抚摸墙上的名字,仿佛在呼唤亲人回家。

而在江东门的 “万人坑” 遗址前,玻璃展柜里的头骨和肢骨,依然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苦难。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当我们回望 1937 年的那个冬天,不仅是为了记住仇恨,更是为了警示后人:和平来之不易,正义必须坚守。

就像陈庆和在晚年常对子孙说的:“我们可以宽恕,但绝不能遗忘 —— 因为每一个被记住的灵魂,都是对暴行最有力的审判。

站在 2025 年的春天回望,南京城早已从废墟中重生,秦淮河畔再次响起欢声笑语。

但梧桐树下的遇难者纪念碑、纪念馆里的倒计时钟,时刻提醒着我们:有些历史,必须永远被铭记;有些罪恶,必须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因为只有正视过去,才能真正走向未来。

来源:夏之梦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