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遇到经济数据的起伏,人们总是在讨论“经济结构”的合理配比,讨论“分配”是否公平,讨论“消费”拉动是否足够有力。这些讨论当然重要,但很少有人会从头到尾地问一句:社会财富,到底从哪里来的?
一棵大树枯死了,人们却还在枝叶上讨论它的死因。这是我旁观许多关于经济话题的讨论时,脑子里反复出现的画面。
每当遇到经济数据的起伏,人们总是在讨论“经济结构”的合理配比,讨论“分配”是否公平,讨论“消费”拉动是否足够有力。这些讨论当然重要,但很少有人会从头到尾地问一句:社会财富,到底从哪里来的?
我们的讨论仿佛进入了一个悖论。想要更多的果实、更茂盛的树冠,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棵大树的根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做企业管理咨询这么多年,见过太多从小作坊成长为行业翘楚的企业,也见过许多昙花一现的流星。观察一个组织的生命力,通常不是看它的规模有多大,而是看它创造财富的底层逻辑是否健康。这个逻辑,和我们讨论宏观经济,其实是一回事。
所以,在我看来,必须回到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重新理清社会财富的“根”与“须”的关系。这是一个常识,但常常被我们忽略。
一、财富的根,生死存亡的根
把民营经济视为社会财富的“根”,这不仅仅是一种比喻,更是一种对财富创造基本事实的洞察。
我曾遇到一个做智能家居的创业团队。他们从三个人起步,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只有一腔热血和一份PPT。在那个阶段,他们每一笔收入,都必须是实打实为客户创造了价值,客户才愿意支付。没有订单,就意味着团队要散伙;没有利润,就意味着下一轮研发无从谈起。这种巨大的生存压力,是民营经济与生俱来的。
这种“生死存亡”的考验,决定了财富创造的三大核心机制。这三大机制,是烙印在民营经济基因里的本能。
首先是创造机制。
民营企业,尤其是初创公司,没有“铁饭碗”,没有国家兜底,必须在市场中找到一个痛点,然后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去解决它。这种创造,不是源于上级的指令或宏大的规划,而是来自对生存本能的敬畏。当一个年轻的工程师,为了解决用户智能锁的电量焦虑,废寝忘食地研究低功耗算法,当一个乡村的农户,为了让自己的滞销苹果卖出更好的价格,研究电商直播和包装设计,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对应着一次从无到有的价值创造。这是一种被迫的、本能的创造,也是财富源头的第一个活水。
其次是效率机制。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里,低效就意味着被淘汰。一个做电商的民营企业,它的物流、仓储、客服,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尽可能地压缩成本、提高效率。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像一个看不见的大手,不断地鞭策着民营经济这片森林。我见过一个做了二十年的制造业老板,为了应对市场变化,亲自去学习精益生产,每一个流程都像手术刀一样被仔细切割、重新组合,只为了在毫厘之间节省成本,提高竞争力。这种效率的提升,最终会转化为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整体生产力的进步。
最后是创新机制。
一个民营企业,即使今天活得很好,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因为市场的边界在不断变化,新的竞争者随时可能出现。所以,不创新就被超越,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内在驱动。这种驱动,让民营企业像一匹匹野马,不断地冲向技术的无人区,冲向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社会财富增量。这种创新,不是坐在实验室里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的一线,从用户的抱怨和竞争对手的动态中,一点点被逼出来的。
这就是财富创造的“根”。
它不是来自政府的指令,不是来自银行的贷款,而是来自每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心跳,来自每一个员工的汗水,来自对生存本能的敬畏。
二、根的功能:社会财富最直接的生产者
作为社会财富的“生产者”,民营经济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贡献,远不止于几家企业的成功,而是系统性地、多维度地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首先,是就业创造。
一家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从十几人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它直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了无数个家庭。这种创造,不像一些宏大项目,它的每一个就业岗位都对应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我曾在一个小型软件公司里看到,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程序员,成长为技术团队的骨干,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代码,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的可能性。这种创造,是社会繁荣最基础的单元。
其次,是税收贡献。
民营经济的繁荣,直接为政府财政提供了稳定的、持续的税收来源。这些税收,是修桥铺路、国防建设、公共服务的基础,是社会运行的血液。当一个民营企业从纳税几万元的小企业,成长为纳税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行业龙头时,它所贡献的每一分钱,都在为社会大厦添砖加瓦。这是一种无声的契约,是企业对社会最直接的回报。
再者,是财富总量的增加。
这是一种最根本的贡献。当一家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零到亿,它所创造的价值,就成为了社会财富存量的直接增长。这种增长,不是简单的存量转移,也不是将现有资源重新分配,而是从“无”到“有”的增量。一个做新能源技术的民营企业,它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意味着人类社会在能源利用上迈出了一步,这种无形的技术价值,最终会转化为看得见的社会财富,惠及每一个人。
所以,民营经济就是社会财富的“根”,是所有财富创造的源动力。
三、社会财富的须
如果把民营经济比作一棵大树的根,那么,社会中那些庞大的支撑系统,就是为根系输送养分和提供生长环境的“须”。
这些“须”,不是财富的生产者,而是财富创造的“服务者”。它们的价值,是通过服务“根”的发展来体现的。
第一,基础设施须。
这是最基础的“须”。它包括了高速公路、铁路、电网、通信网络等。它的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当一个民营企业在内陆地区设厂,它的产品能够通过发达的高速公路网迅速运往全国各地,它的订单能够通过稳定的通信网络实时传输,这背后,是无数国家投资和建设的“须”在默默支撑。这些须,就像是毛细血管,将养分输送到根系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教育科研须。
这是为根系提供“养分”的系统。它包括了大学、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它的作用是培养人才,提供技术,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供给。我曾看到一个初创公司,它的核心技术团队,几乎都来自同一所重点大学的实验室。这家大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养分库”,不断地为民营企业输送最宝贵的资源——人才和知识。
第三,国企服务须。
这是提供“基础性保障”的须。它包括了电力、石油、通信等行业的国企。它们不是为了和民营企业竞争,而是为了提供基础性、公共性、战略性的服务保障,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例如,一个在偏远地区设厂的民营企业,能够享受到稳定、低廉的电力供应,这背后就是国家电网等国企提供的坚实保障。这种保障,让民营企业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无需担忧最基础的生产要素。
第四,公共服务须。
这是为根系提供“土壤”的须。它包括了医疗、社保、法律等保障体系。它的作用是保障企业的经营环境,稳定员工的预期,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一个民营企业,如果它的员工能够在生病时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在退休时得到稳定的社保支持,那么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就会大大增强。这种稳定,最终会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第五,金融须。
这是为根系输送“资金血液”的须。它包括了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等。它的作用是为企业提供资金流通,分散经营风险,让财富创造的血液循环起来。当一家有潜力的民营企业,能够通过银行贷款获得扩张所需的资金,或者通过风险投资获得快速成长的资本时,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认可和加速。
这些“须”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根”的发展。而把"须"误判为财富创造的主体,实为大无知或者明知故犯别有用心。
四、根须协调,才建构出财富大厦的基石
我见过太多企业,当它的根系——也就是它的核心业务和团队——开始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却还在不断地增加“须”系统,比如设立更多的职能部门,建立更复杂的制度。结果,根系没有得到滋养,反而被庞大的“须”系统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和宏观经济的道理是一样的。
根与须的关系,必须是协调发展的。须的价值,必须通过服务根的成长来体现。比如,一个国家电网的国企,它的价值不是看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它是否以更低的成本、更稳定的服务,支撑了千千万万个民营企业的高效运转。
同时,根的反哺作用,也至关重要。当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它所缴纳的税收,所提供的就业,又反过来为“须”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根强→须茂→环境优→根更强。
为了实现这种协调,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实践。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它必须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精准投资,而不是大而无当地铺开。例如,在规划新的高速公路时,应该优先考虑那些民营经济活跃的产业集群区域,而不是仅仅看地理位置。
其次,是教育科研方向。
它必须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创新需求,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我曾经为一个科技公司做人才咨询,他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算法工程师,但另一边,有些大学的计算机系,还在教授十几年前的老旧编程语言。这种脱节,就是根须不协调的典型表现。
再者,是国企功能定位。
它必须聚焦基础性服务,不与“根”争利,成为真正的“土壤”。在一些竞争性行业,如果国企与民营企业争夺市场,就会导致“根”的生长空间被挤压,最终影响整个财富生态。
最后,是金融体系优化。
它必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让资金流向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这需要金融机构更加了解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而不是仅仅追求高收益的短期投资。
当根与须的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将迎来财富的更广泛创造和更高效管理。
五、根须一体,才是发展的必然
在我看来,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根”与“须”一体化的程度会不断提高。
今天的企业,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与基础设施、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连接越来越紧密。
比如,一个做智能工厂的民营企业,它的生产线不仅仅是机器,更是与通信网络、能源系统、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的一个整体。一个搞农业科技的初创企业,它的科研成果可能直接来自于某所高校的实验室,而它的销售网络又依赖于强大的物流系统。
这意味着,未来的“须”系统,必须更加敏捷,更加高效。它需要对“根”的需求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响应速度。而“根”,也需要增强对“须”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
这不仅仅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模型,它背后更是关于如何管理一个复杂系统的深刻洞察。
一个真正强大的组织,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强大的核心,不是某一个单一的要素,而是根与须的协同。
一个良性运转的系统,让财富的创造者有尊严,让服务的提供者有价值,让整个社会在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流转、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中前进。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份子。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