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敢回答毛主席的“灵魂拷问”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18:13 1

摘要:1925年的长沙橘子洲头,28岁的毛泽东伫立寒秋,望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阔图景,突然掷出一句震古烁今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穿透百年的灵魂拷问,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如震耳发聩,撞得每个中国人心头一颤。

1925年的长沙橘子洲头,28岁的毛泽东伫立寒秋,望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阔图景,突然掷出一句震古烁今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穿透百年的灵魂拷问,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如震耳发聩,撞得每个中国人心头一颤。

那时的毛泽东,不是课本里符号化的伟人,而是个实打实的“狠角色”。他刚在家乡韶山组织起农民运动,让地主豪绅闻风丧胆;他因革命活动被反动军阀追捕,却偏要在危机四伏中重游长沙。他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沉睡的中国大地——他要唤醒的,是千千万万“被当作牛马”的工农群众。

“谁主沉浮”四字,绝非文人的风花雪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里早就喊破真相:“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他敢说“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不是诗人的浪漫,是革命者的生死誓言。当他写下“粪土当年万户侯”时,笔锋如刀,剖开了旧社会的权力结构——那些高居庙堂的“万户侯”们,在觉醒的工农面前,不过是一抔粪土!

可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敢直面这个拷问吗?

有人沉迷于“岁月静好”的幻觉,却对996、房贷、教育焦虑装聋作哑;有人醉心于“键盘革命”,在社交媒体上指点江山,却不愿走进社区、工厂、田间;更有人将“躺平”“摆烂”奉为生存智慧,把“各人自扫门前雪”当作处世哲学——这哪里是“主沉浮”,分明是“避沉浮”!

毛泽东当年在韶山搞农民运动时,可没躲在书斋里空谈。他走村串户调查,在祠堂里给农民上课,组织“雪耻会”对抗土豪劣绅。他深知:真正的革命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是“千千万万个民众”的集体觉醒。当他被军阀通缉时,农民们自发为他打掩护;当他南下广州时,农民运动的火种已呈燎原之势——这,才是“谁主沉浮”的答案。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山巅回望:从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到义乌的“鸡毛飞上天”,从华为的“狼性奋斗”到乡村振兴的“新农人”,从00后整顿职场到科研工作者突破“卡脖子”技术——这些才是对“谁主沉浮”的当代回应。但更深刻的回答,藏在每个普通人“不甘被定义”的倔强里:外卖小哥在暴雨中扶起摔倒的老人,大学生回乡直播卖滞销水果,程序员业余开发助老APP……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都在重新定义“谁主沉浮”的答案——不是权贵的恩赐,不是资本的施舍,而是每个普通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觉醒与行动。

毛泽东的“灵魂拷问”,从不是要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唤醒每个人心底的“主人意识”。100年前,他用一首词点燃了工农运动的火把;100年后,我们该用怎样的行动回答这个跨越世纪的追问?是继续做沉默的大多数,还是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站在橘子洲头,秋风依然猎猎。那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余音,从未消散——它不是问句,而是战鼓。它问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不是别人,正是你我。

100年了,我们该交卷了——这一次,答案要由每个觉醒的中国人亲手书写。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