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河南公安机关侦破的“天道鸿元”邪教案件如一记重锤,敲碎了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安全幻象。头目尚某增以“昆仑童子”自居,借短视频平台编织邪说网络,裹挟3000余名成员,敛财超500万元,更以“祛病赶鬼”之名奸淫妇女10人。这起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传
2025年9月,河南公安机关侦破的“天道鸿元”邪教案件如一记重锤,敲碎了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安全幻象。头目尚某增以“昆仑童子”自居,借短视频平台编织邪说网络,裹挟3000余名成员,敛财超500万元,更以“祛病赶鬼”之名奸淫妇女10人。这起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传统邪教的线上翻版,而是算法推荐、流量逻辑与人性弱点深度合谋的产物。当一条“对着头像拜一拜可治病”的短视频,精准推送到焦虑母亲的手机上时,一场以精神控制为手段的悲剧便悄然启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自闭症多年,刷到尚大师的视频说能‘还童子’,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受害者郑秋的陈述,撕开了算法与邪教合谋的黑暗链条。这场合谋并非偶然,而是技术逻辑、流量规则与人性弱点的系统性碰撞。
1. 流量逻辑下的“困境捕捉”,算法成为邪教的“猎手”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本质是“用户画像-内容匹配”的精密机器。当一位母亲频繁搜索“自闭症治疗”“孩子运势”时,系统会自动将其归类为“高焦虑型用户”,并推送尚某增的“落座”“还童子”等视频。这些内容披着“传统文化”“心灵疗愈”的外衣,实则暗藏邪说陷阱。(1)话术伪装。用“磁场干扰”“业力纠缠”等术语解释家庭矛盾,将荒诞邪说包装成“科学无法解释的真相”;(2) 情感绑架。宣称“医院治标不治本”“家人不理解是业力使然”,强化成员对组织的依赖;(3)即时反馈。通过直播连麦、私信指导,构建“一对一救赎”的幻觉,让受害者产生“被重视”的错觉。
算法的“精准投毒”并非单纯的技术失误,而是流量逻辑下对人性弱点的主动利用——平台需要用户停留时长,邪教需要信徒信任,两者在“焦虑内容-高互动率”的循环中达成默契。
2. 虚拟身份的“人格伪装”,尚某增打造“神棍IP”
尚某增深谙互联网传播规律,其形象包装与话术设计堪称“邪教版网红运营”。(1)身份虚构。自称“宋仁宗转世”“紫薇圣人”,却以亲和的长者形象出镜,与“神棍”刻板印象形成反差,降低防备心理;(2)场景构建。直播间布置成“道场”,背景播放禅乐,穿着道袍直播,营造“神圣感”;(3) 互动套路:通过“免费看事”吸引流量,再以“业力深重需付费化解”诱导打赏,逐步升级控制。
这种“专业感+亲和力”的组合,让许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陷入“试试看”的心理陷阱,最终沦为精神控制的牺牲品。
3. 闭环控制的“信息囚笼”,从线上到线下的全面操控
一旦进入邪教群组,成员便被切断外部信息源,陷入“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社交隔离:禁止私聊,要求成员仅通过指定渠道沟通,防止信息交叉验证;认知强化:每日要求打卡“修行心得”,分享“灵验案例”,通过群体压力巩固信念; 惩罚机制:对质疑者威胁“遭天谴”,对退出者散布“背叛者必遭报应”的谣言,制造恐惧。
某受害者曾试图退出,却收到“你全家会因你而死”的私信,最终被迫继续参与活动。这种“软硬兼施”的控制手段,让成员在恐惧与依赖中逐渐丧失自主性。
“他说自己是老天爷的儿子,我居然信了……”受害者苏晓雨的自白,折射出邪教利用人性弱点的典型路径。在信息过载与情感缺失的双重挤压下,个体的理性防线往往比想象中更脆弱。
1. 病痛与恐惧的“情感绑架”。当科学无法缓解痛苦时,尚某增的邪说核心是“危机营销”,其话术设计直击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恐惧:(1)末日威胁。宣称“三期末劫”将至,唯有跟随他才能“消灾免难”;(2)健康焦虑。对病患承诺“拜头像可治病”,对健康者警告“不修行会遭报应”;(3)生育控制。甚至以“胎儿是童子转世”为由,诱导孕妇堕胎,将邪说渗透至生命起点。某癌症患者为“治病”变卖房产,最终发现病情与邪说无关时,已倾家荡产。这种“利用病痛牟利”的行为,暴露了邪教组织对人性弱点的极致剥削。
2. 孤独时代的“精神鸦片”。案件中,许多成员是留守妇女、独居老人或困境中的年轻人。他们共同的特征是:社会支持薄弱,缺乏亲友沟通,易被“大师关心”感动;自我价值感低,通过“为组织奉献”获得存在感;认知封闭,长期接触单一信息源,逐渐丧失批判思维。邪教组织通过“家文化”包装(如称成员为“皇后”“妃子”),将控制行为美化为“亲情”,精准填补了这些情感空缺。某独居老人表示:“在这里,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被需要。”
3. 越投入越深信。随着投入加深,成员会经历“怀疑-说服-深信”的循环:初期半信半疑,但因已付费或公开表态,不愿承认错误;中期用“心诚则灵”解释无效,甚至主动美化邪说;后期完全接受“牺牲是修行”的逻辑,成为组织帮凶。某成员为“赎罪”主动拉拢亲友入教,最终导致家庭破裂。这种“自我合理化”机制,使得邪教控制如同滚雪球,越早脱离的人越少。
“天道鸿元”案中,600多个账号、20余万粉丝、500万次点击的数据,暴露出平台治理的致命漏洞。当技术中立成为借口,流量逻辑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时,平台便成了邪教传播的帮凶。
1. 算法的“价值中立”之辩:技术真的无罪吗?
平台常以“技术中立”为由逃避责任,但事实是:(1) 内容规避。邪教组织通过“传统文化”“心灵成长”等关键词伪装,规避关键词过滤;(2)功能滥用。直播打赏、群组功能为组织敛财提供便利,甚至成为性侵的掩护工具;(3)举报失效。用户举报后,平台仅删除内容而不封禁账号,导致邪教卷土重来。某受害者曾多次举报邪教账号,但账号改头换面后继续活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审核,使得邪教内容始终在灰色地带游走。
2. 审核机制的“形式主义”困境:关键词过滤能挡住邪教吗?
目前平台审核主要依赖关键词过滤,但邪教组织已学会“变体表达”:(1)术语替换。用“磁场”“能量”替代“鬼神”,用“业力”替代“诅咒”;(2)形式伪装。以“案例分享”伪装成个人经历,通过图片、语音传播核心教义;(3)跨境传播。利用境外服务器注册账号,规避国内监管。某邪教账号通过发布“养生知识”视频吸引流量,再在评论区引导私聊,最终实现控制。这种“猫鼠游戏”式的审核,使得平台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3. 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拷问:平台该承担什么责任?
根据《网络安全法》,平台需对传播违法信息承担责任。但实践中,邪教案件的取证难度大、定性复杂,导致平台往往“重处罚轻预防”。例如:定性模糊,邪教内容常与“封建迷信”混淆,导致执法标准不统一; 跨国追责,部分账号注册在境外,国内平台难以配合调查;赔偿缺失,受害者难以向平台索赔,导致违法成本过低。某律师指出:“平台从邪教传播中获利,却无需为受害者负责,这是典型的权利义务失衡。”
“昆仑童子”案的终局是法律对邪恶的宣判,但更深刻的启示在于:当技术可以精准推送内容时,我们是否也该精准守护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一个“点赞”“转发”的背后,都可能是算法对人性弱点的利用;每一次“求救”“倾诉”的时刻,都可能是家庭与社会支持缺失的信号。唯有构建个体觉醒、平台尽责、政府主导、家庭参与的共治体系,才能让互联网真正成为照亮人性的灯塔,而非吞噬灵魂的黑洞。
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守住人性的底线,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