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无垠的纳米布沙漠,白天的温度可以飙升到50℃,而夜晚却可能降至冰点,这里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堪称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然而,就在这片“死亡之海”中,有一种小小的甲虫却活得悠然自得——它就是纳米布沙漠甲虫(Stenocara gracilipes)。
纳米布沙漠甲虫
在广袤无垠的纳米布沙漠,白天的温度可以飙升到50℃,而夜晚却可能降至冰点,这里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堪称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然而,就在这片“死亡之海”中,有一种小小的甲虫却活得悠然自得——它就是纳米布沙漠甲虫(Stenocara gracilipes)。
这种甲虫不仅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还能从稀薄的空气中“榨取”水分!它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就藏在它的表面上。
01 沙漠甲虫的“集水神器”:
凹凸不平的背部
纳米布沙漠甲虫的背部由许许多多的“山脊”构成,“山脊”之间又形成了许多“山谷”,而神奇之处便在于它的“山脊”光滑且亲水,“山谷”中有许多覆盖着蜡状外衣的球状物,形成类似于荷叶的防水层。当夜晚气温下降,沙漠甲虫们的体温也随之降低,它们会把头埋入沙土中休息,等待空气中的微小水珠聚集在体表的“山脊”上,然后沿着防水的“山谷”流入自己口中。这样它们不仅得到了休息,还能喝到水,并顺便给自己洗了个澡,真是一举多得呀!
甲虫背部微纳米结构的示意图
02 仿生学的灵感:
从甲虫到人工集水器
科学家们从纳米布沙漠甲虫的集水机制中获得了灵感,开发出了仿生集水器。这些集水器模仿了甲虫背部的微纳米结构,能够在干旱地区从空气中收集水分。
例如,2011年,澳大利亚设计师爱德华·利纳克尔发明了一种雾滴采集系统,用于在干燥的沙漠中收集水汽,灌溉植物或提供饮用水。这种系统已经在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中应用,每平方米每天可以收集几升水,湿度大时甚至超过10升。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了“向大气寻求淡水”的行列。在全球水资源中,淡水资源占2.5%,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其中的0.4% 左右。最常用的淡水获得方法是海水脱盐,但其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地理位置的依赖限制了应用。地球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可以通过各类雾气集水装置来进行收集。而为了提高仿沙漠甲虫集水装置的集水效率,需要去调控亲/ 疏水部分的形貌、亲/ 疏水位点的比例、亲/ 疏水位点的润湿/ 非润湿程度等。东南大学的张友法团队受沙漠甲虫和仙人掌结构的启发,设计了一种具有梯形阵列链柱结构的超疏水表面,每平方米每小时集水量可达11.9千克。福州大学的赖跃坤团队则开发了一种新型集雾装置,先使用简单的编织方法获得织物,然后在织物表面沉积铜颗粒,制备了超疏水- 超亲水性图案织物,这种装置在每小时内每平方米集水量达到14.3 千克。华中科技大学瞿金平团队将聚丙烯/ 石墨烯纳米片薄膜用于水雾收集,该集雾薄膜在多种外部因素(如盐、酸/ 碱溶液和高温)干扰下均能保持稳定的雾收集效率,每小时每平方米的最高集水量仍能达到12.5 千克。
03 表面的力量:
从自然到科技的跨越
纳米布沙漠甲虫的集水机制,展示了表面科学的神奇力量。表面不仅仅是物体的“外衣”,它还能通过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实现许多令人惊叹的功能。
所以,当你下次看到一滴水珠在荷叶上滚动,或者一块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不妨想一想:这看似平凡的表面,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神奇的表面》:
一本让你重新认识世界的书
神奇的表面
沈一洲 主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 3
ISBN 978-7-03-080523-2
责任编辑:李涪汁 曾佳佳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上那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表面,它们有些神秘莫测、不可思议,有些又随处可见。通过对超疏水、超润滑、防污渍、耐腐蚀、耐辐射、耐磨、自修复、隔热、防冰、电磁吸收、吸声、光学伪装、抗菌/ 杀菌、止血等功能性表面进行介绍,能够增强人们对已有“表面”的理解,同时也希望在全人类的努力下,未来能够发现与研制更多利于人类发展的“表面”。
如果你对纳米布沙漠甲虫的集水机制感到好奇,那么你一定会对《神奇的表面》这本书爱不释手。书中不仅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神奇表面,还深入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表面技术改变世界。
从自清洁材料到耐腐蚀涂层,从隐身技术到抗菌表面,这本书带你从微观世界到宏观宇宙,揭示了表面科学的无限可能。无论你是科学爱好者,还是对科技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会让你大开眼界。
如果你对表面的奥秘感兴趣,不妨翻开《神奇的表面》,一起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来源:科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