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斌多次亲自上阵做高速爆胎测试,验证车辆的稳定性控制系统。岚图汽车CEO卢放以蒙眼驾驶全新梦想家完成130km/h AEB刹停挑战。
李斌多次亲自上阵做高速爆胎测试,验证车辆的稳定性控制系统。岚图汽车CEO卢放以蒙眼驾驶全新梦想家完成130km/h AEB刹停挑战。
这些个高管们选择的测试项目都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高速爆胎、蒙眼刹车、极限耐久。
高管们,都不要命了?
想到几个问题,这种”CEO亲测”模式:是真正的技术自信,还是营销需求推动?当技术足够成熟时,是否还需要这种”表演式”验证?
先聊营销,现在竞争烈度确实极高。
而且,技术迭代极快,每台车都是“新”产品。需要一些重磅级的时间,来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信任。
技术越来越复杂,一辆车有上万个零部件,涉及机械、电子、软件等多个领域。
消费者很难完全通过技术参数判断好坏,就有可能产生天然的不安全感。
而CEO亲测本质上是在说:“看不懂没关系,我用自己来背书”,”我敢把命交给这个产品”,”我不会卖给你我自己都不敢用的东西”。
这比任何技术参数和第三方认证都更有说服力。
所以,每一次“玩命”测试都有可能发酵成为了现象级传播事件。
因为这是:
技术自信的极致表达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普通的产品发布、技术讲解都难以突破噪音。
而”生命危险”这个元素具有天然的稀缺性和话题性,能够瞬间聚焦注意力。
是一种,用生物本能(对危险的关注)来对抗信息过载?
策划的好的话,获得的关注度远超传统广告投入。精准的营销计算啊。
而且,确实企业永远比消费者更了解产品,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信任鸿沟。
传统的解决方式是第三方认证、媒体测评,但这些都可能被质疑有利益关联。
当决策者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作为抵押品时,信息不对称才被最大程度地消解。
所以,就有了
从”皇帝的新衣”到”皇帝先试毒”
传统商业中,高管往往与产品保持距离,通过层层代理来规避风险。
但在透明度极高的现代社会,这种距离感反而可能成为与用户信任之间的障碍。
也许、可能、大概:有些纯新车的购买者,真的就是冲着对创始人的信任去的。
那就或主动、或被动的纷纷下饺子了,尤其是有IP光环的。
以及,现在的卖车,有没有一点从产品逻辑向信任逻辑的转变的味道。
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技术差异越来越小,而信任差异越来越大。
CEO亲测是在展示技术,在证明产品,也是在做承诺。
但这可能也是把双刃剑。如果测试出现问题,影响会被无限放大。
而且过度依赖这种”表演式营销”,会让人质疑:是真的对产品有信心,还是在作秀?
好了,聊到这
各位看官们,你们怎么看这些极限挑战鸭?
一起聊聊呗。
来源:小林的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