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血液科专访,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迎来治疗新格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01:17 1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全球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约70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MM发病率逐年攀升[1]。尽管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但患者仍然面临难治及复发困境,长期生存预后仍有待改善。随着BCMA CAR-T细胞疗法的问世,这一困境正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专访,探索移植与CAR-T细胞治疗如何重塑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路径。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全球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约70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MM发病率逐年攀升[1]。尽管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但患者仍然面临难治及复发困境,长期生存预后仍有待改善。随着BCMA CAR-T细胞疗法的问世,这一困境正在被打破。其中,泽沃基奥仑赛作为代表性疗法,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深度缓解与生存新希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简称“浙大二院血液科”)是国内最早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中心之一,也是国内知名的细胞治疗中心,不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与临床应用,更在移植联合CAR-T治疗、全程化管理及个体化策略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显著提升了MM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基于此,医学界特此对浙大二院血液科多位专家进行专访,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与启发。

时代之问:血液肿瘤治疗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医学界:当前我国血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面临哪些挑战?在此背景下,浙大二院血液科如何实现治疗突破?

钱文斌教授:血液肿瘤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同时,患者在基因背景、疾病分期及进展轨迹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提高精准诊断水平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然而,当前在我国,基于分子分型等的精准分层的整体可及性仍显不足,许多患者无法接受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另一方面,血液肿瘤容易对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方案产生耐药,使得复发率持续居高,为临床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们致力于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如老年患者、难治/复发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推动治疗从“普适性”向“精准化”转型。近年来,我们还积极开发了通用型的CAR-T细胞疗法,以降低成本、减轻毒性并提高好可及性[2]。我们还建立了全程管理体系和毒副反应指南,通过标准化流程和质量控制,确保疗效稳定的同时可持续进行[3-5]。

医学界: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到CAR-T细胞疗法,血液肿瘤的治疗手段正在快速发展。您的团队如何定义这些技术的治疗价值?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领域,技术创新如何推动临床决策的升级?

钱文斌教授: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实现对淋巴瘤(靶点CD19)和MM(靶点BCMA)的精准免疫治疗,在化疗及靶向治疗无效的难治/复发患者中疗效显著。在MM中,CAR-T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可达50%–80%,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且毒副作用远低于化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此外,HSCT仍是MM的重要治疗方式,可有效清除残留肿瘤、重建造血与免疫功能,尤其适用于高危及难治/复发患者。

当前,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诊断有助于筛选适宜的患者群体;结合肿瘤负荷、基因检测和体能状态等多维度评估,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规范的个体化全程管理体系则有助于减少毒副作用。这些临床创新与诊疗策略的整合正持续推动治疗决策的升级,最终为患者带来更持久的生存获益。

利器出鞘:泽沃基奥仑赛的临床实践与创新展望

医学界: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CAR-T细胞疗法展现出巨大的创新应用潜力。您在CAR-T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创新理念和突破性成果?您对CAR-T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何展望?

肖希斌教授:在CAR-T治疗中,为克服单一抗原逃逸导致的耐药问题,双靶点CAR-T(如同时靶向BCMA和CD19)可显著提高靶向覆盖范围,增强治疗的持久性与有效性。此外,针对当前自体CAR-T存在的成本高、T细胞功能不佳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问题,通用型CAR-T和CAR-NK等新策略正在积极开发中。其中,基于双阴性T细胞(DNT)的异体通用型CAR-T疗法——CD19-CAR-DNT,已在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不仅可降低成本和等待时间,也有望克服因患者T细胞质量差导致的治疗失败[6]。CAR-T与PD-1抗体、BTK抑制剂等药物联合治疗,有助于减少耐药发生、提升整体疗效[7]。未来,还将可以筛选特异性更高的靶点、引入自杀基因等,进一步提高治疗安全性,实现精准调控。这些创新性探索将推动CAR-T在血液肿瘤领域的深入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发展路径。

医学界:在您负责的一例难治/复发MM(R/R MM)患者中,BCMA CAR-T细胞疗法(泽沃基奥仑赛)为其逆转了疾病进展。能否请您分享这一具体治疗过程?在泽沃基奥仑赛的临床应用中,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您对其未来的临床应用有何想法和期待?

张旭照教授:这位患者自2019年2月确诊MM以来,经历了漫长的治疗过程。初期通过VD、VRD等方案治疗后虽曾达到了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但早期出现复发。后续采用VCD方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及IRD维持治疗,但是2023年再次复发。此后即使采用KRD方案短暂控制病情,疾病仍然第三次复发并迅速进展,出现多处髓外病灶,此时的治疗选择已十分有限。

2024年,患者接受了泽沃基奥仑赛治疗,病情迎来转机。此前,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已严重受损,即便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仍然难以纠正。在泽沃基奥仑赛治疗后,随着肿瘤负荷下降,患者的髓内外病变得到有效控制,造血功能逐渐恢复,三系血细胞回升至正常水平。回输11个月后,复查显示免疫固定电泳转为阴性,髓外包块消失,达到严格完全缓解(sCR),标志着疾病进入深度缓解状态。

临床中,在选择泽沃基奥仑赛治疗时,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关键因素。首先,应严格评估肿瘤细胞的BCMA靶点表达水平,并结合高危分子遗传学特征筛选潜在的获益人群。对于部分仅达到PR或SD的患者,需要进一步依据肿瘤微环境特征,判断是否需要联合其他治疗。另外,还需要建立完整的毒性管理体系和分层干预策略,并关注长期风险。

未来,可以重点探索个体化的CAR-T联合治疗策略,以进一步增强肿瘤清除、促进免疫重建并减少复发。此外,建立全国多中心的病例登记系统,规范收集真实世界中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数据,能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可靠依据。在技术发展方面,还应持续优化CAR-T制备工艺,包括采用高效转导技术、封闭自动化生产系统及记忆T细胞富集策略,以提升细胞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积极开发通用型CAR-T产品,并构建区域化供应体系,有望显著降低治疗成本,提高临床可及性。

双剑合璧:移植与CAR-T协同赋能的最大化效益

医学界:浙大二院血液科在移植技术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些优势如何转化为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徐旸教授:我们科室已经能够成熟地开展异基因、自体及脐血等多种移植技术,涵盖亲缘、非亲缘及单倍体移植,全面满足各类患者的需求。我们与国内多家骨髓库建立协作关系,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配型。在制定移植方案时,我们注重多学科协作(MDT),结合淋巴瘤、骨髓瘤等亚专科优势,综合考量患者病情、免疫状态及基因检测结果,实现个体化移植治疗。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与MD安德森癌症中心、希望之城等国际顶尖机构开展合作,持续引入前沿的技术与理念,不断提升移植技术。

在移植后的管理方面,我们具备丰富的并发症防治经验,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除了提供专业的诊疗,我们也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与情感需求,通过多种人文关怀手段,助力患者身心康复与回归社会。

医学界:在CAR-T治疗中,您认为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环节,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梁赟教授:治疗前应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年龄、体能、脏器功能、感染状态、肿瘤负荷及BCMA等靶点表达水平,并详细回顾既往治疗史,综合判断治疗预期疗效与潜在风险。

回输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避免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回输后应重点警惕CRS、ICANS及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等毒副反应,尤其关注发热等早期征象。需依据专家共识进行分级管理,必要时通过MDT及时干预。

感染是常见并发症,高龄、合并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及清淋/化疗所致的血细胞减少均为高风险因素。治疗前即应完成感染筛查,并指导患者做好饮食与个人防护。出现粒缺时应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旦发热,需积极排查病原,完善炎症指标与NGS检测,警惕感染性休克。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应及时补充丙球,不可因疑似CRS而延误抗感染。

在血细胞管理方面,应避免使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以防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过度活化,从而加重CRS,但对严重粒缺(<0.2×10⁹/L)或合并感染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相对安全。血小板减少时,可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口服TPO受体激动剂,以提升血小板水平,减少输注依赖。

医学界:目前,将HSCT与CAR-T细胞疗法相结合已成为血液肿瘤治疗的新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两种技术的协同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优化这种联合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存获益?

徐旸教授:从作用机制上看,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与免疫系统,能够为CAR-T的存活、扩增以及发挥抗肿瘤作用提供更有利的体内环境。两者结合可进一步清除残留病灶,显著降低复发风险[8]。这种联合治疗策略目前已成为高危血液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对CAR-T治疗的反应,把握最佳的移植时机至关重要。对已达CR的患者,移植可用于巩固疗效,对高危患者则可尽早联合或序贯应用。此外我,应该结合年龄、体能、肿瘤类型及遗传学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高危患者优先选择异基因移植(allo-HSCT)联合CAR-T,年老或体弱患者则考虑ASCT联合CAR-T[9,10]。总之,移植与CAR-T的联合代表了血液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和临床经验积累,这一策略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医者仁心:知识科普与患者关爱的温度

医学界:浙大二院血液科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分享了许多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了非常多的患者。运营这些账号是出于怎样的初衷和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感悟和心得?

肖希斌教授: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无助与焦虑。对医学知识的缺乏不仅影响他们的治疗决策,也加重了心理负担。因此,我们科室决定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分享专业的临床治疗经验,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希望能够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理解疾病特点、治疗方案和护理要点,增强治疗信心。

通过这些平台,我们能够与患者更加直接广泛地互动,能够真切了解并回应他们的疑问,随时提供个体化指导建议。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增进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也促使我们不断优化科普内容,更加贴近患者需求。许多患者反馈,通过这些科普视频,他们对治疗更加有信心,配合度也明显提高。我们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持续分享知识,希望为更多患者和家庭带来希望,让他们在面对疾病时更加从容和坚定。

总结

面对血液肿瘤的异质性、耐药与复发等挑战,浙大二院血液科以个体化治疗为核心,依托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疗法(如泽沃基奥仑赛)及双靶点、通用型技术等创新手段,显著提升难治复发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通过全程化管理、多学科协作及新媒体科普,构建了以人为本的诊疗体系,持续推动临床决策优化与患者长期获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

[2] Lei W, et al.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4-1BB co-stimulated CD19-specific CAR-NK cell therapy in refractory/relapsed large B cell lymphoma: a phase 1 trial. Nat Cancer. 2025;6(5):786-800.

[3] 《CD19 CAR-T治疗B-NHL毒副作用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

[4] 《CAR T细胞治疗NHL毒副作用临床管理指导原则》.

[5] 《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MDT全程管理专家共识》.

[6] Xiao X, et al. CD19-CAR-DNT cells (RJMty19)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a phase 1, first-in-human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2024;70:102516.

[7] Grosser R, et al. 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 with CAR T Cells and Checkpoint Blockade for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Cancer Cell. 2019;36(5):471-482.

[8] Sun W, et al.[The role of CAR-T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Zhonghua Xue Ye Xue Za Zhi. 2019;40(4):340-343.

[9] Neuendorff NR, et al. Cellular therapies in older adul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 case-based, state-of-the-art review.Journal of Geriatric Oncology.2024;15(3):101734.

[10] Xiao X, et al. Combination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 efficacy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 in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Front Immunol. 2022;13:954235.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