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员外是一种官职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20:46 1

摘要:很多人对“员外”的印象,都来自古装剧里的“王员外”“李员外”。

很多人对“员外”的印象,都来自古装剧里的“王员外”“李员外”。

——他们穿着绫罗绸缎,住着大宅子,出门前呼后拥,仿佛天生就是富贵闲人。

但你知道吗?“员外”最初可是个正经官职,不是指富贵乡绅。

一、盛唐气象里的"员外郎"

员外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全称“员外郎”,属于六部(吏部、户部、礼部等)的中层官职。

唐制规定,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分管户籍、赋税、工程等具体事务。

这个时期,能戴上"员外"头衔的,都是通过科举正途入仕的精英。

他们不仅要精通经史,更要具备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

北宋元丰改制后,一个奇特现象悄然蔓延。吏部名录上突然涌现出数百位"员外置同正员",这些空有头衔的官员既无实职,也不赴任,被称为"寄禄官"。

这种现象源于宋代的"荫补"制度。

皇亲国戚、高官子弟无需科举便可直接获得员外郎头衔,导致员外界层急速膨胀。

到南宋时期,甚至出现"市井豪强捐千金得员外"的荒唐事。原本象征才能的官职,开始沦为身份交易的筹码。

三、明清时期民间财富象征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花五百两白银捐得"金吾卫衣左所副千户、山东等处提刑所理刑"的官衔,虽是虚构,却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据《明实录》记载,景泰年间为筹措军费,朝廷明码标价:

捐米二百石可得员外郎虚衔。

这种"捐纳制度"在清代达到顶峰。

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保留着一张光绪三年的捐官凭照,上面清晰写着:"捐银一千八百两,授从五品员外郎"。

此时的员外已完全剥离官职属性,成为标价出售的身份符号。

江南盐商、山西票号老板们争相购买,只为在请柬上能印"员外"二字。

四、《水浒传》里的卢俊义:员外人设天花板

明清小说里的“员外”,彻底和官职脱钩。《水浒传》的卢俊义就是典型:武艺高强、家财万贯,人称“河北玉麒麟”“卢员外”,但他和朝廷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为什么作家爱写“员外”?

1、身份自由:

员外不是官,却能结交官府;不是侠客,却能仗义疏财,堪称剧情“万能工具人”。

2、财富象征:

一句“XX员外”,读者立刻脑补出深宅大院、良田千顷,省去大段环境描写。

结语

语言是活的历史。

一个“员外”,半部官场现形记。

那些消失的官职,最终都成了茶楼酒肆里的谈资,在百姓口中获得新生。

来源:历史地理大发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