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评论区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其实日本已经“换国”了,只是没挂牌而已。这条评论是爱国的愤青呢,还是有人说的网络流传的阴谋论呢?我不敢随便下结论的。为了避免被限流,我还是本着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件事,不掺杂个人的主观看法。
刷短视频的时候,无意之间刷到了一个关于各省日资企业数量令人发指的视频。一位虚拟数字人对全国各省市的日资企业的数量进行了播报:
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中国有这么多的日资企业,现在和平时代,它们是日资企业,但特殊时期,它们又是什么呢?当年关东军没有做到的,金钱做到了。
视频评论区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其实日本已经“换国”了,只是没挂牌而已。这条评论是爱国的愤青呢,还是有人说的网络流传的阴谋论呢?我不敢随便下结论的。为了避免被限流,我还是本着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件事,不掺杂个人的主观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办厂。根据初步了解,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数量排在前10名的国家有:美国(约70181-70291家)、韩国(约65267家)、日本(约51834-51946家)、新加坡(约24869-24970家)、英国(约11199家)、德国(约8200家)、加拿大(约1494家)、澳大利亚(约1251家)、法国(约1200家)、意大利(约930家)。从这里来看,日资企业的数量还不是最多的。接下来就介绍一下在中国的日资企业情况。
从公开的数据来看,日企在中国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卓越的金融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高度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日企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贸易公司等,上海的日资企业数量大约有6126家,位居全国各省市的榜首。
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在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与日本企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对接,吸引了众多日资制造业企业入驻,根据统计,辽宁有2142家日资企业。
山东拥有1678家日企排在第三位。山东的制造业发达,农产品资源丰富,日资企业集中在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
江苏因发达的制造业、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日资电子、机械、化工企业布局,据悉江苏共有1515家日资企业。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吸引了882家日资企业在这里设立办事处、研发机构以及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天津凭借其港口优势、制造业基础以及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吸引了949家日资制造业和物流企业。
再往下排的话,就是拥有762家日资企业的浙江省,在电子信息、服装纺织等行业有日企布局。福建省在电子、机械等产业有441家日企涉足。广东省有586家日企,从早期的电子组装到如今在汽车、新能源等领域。中西部地区省份,由于区位条件优势不明显,日资企业分布的数量较少,比如四川有168家日企,重庆有67家日企 ,安徽65家、湖南28家、湖北78家、西藏0家、青海3 家、宁夏7家、新疆7家等,日企数量相对较少。
在制造业方面,集中在汽车制造业领域。比如丰田、本田、日产等在广东、天津等地设厂,从整车生产到零部件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电子电器制造业也颇具规模,索尼、松下、夏普等企业在中国多地设立工厂,生产电视、冰箱、手机等电子产品。机械制造领域,发那科、三菱重工等在中国多地投资设厂。
在非制造业领域也有不少日企,比如批发零售业有伊藤洋华堂、永旺等大型超市在中国布局;餐饮服务业方面,吉野家、萨莉亚等日式餐厅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门店;金融保险业,瑞穗金融集团等与中国开展合作;还有近年来兴起的服务业,如引入日本 “不动手” 搬家服务理念的企业等。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消费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升级。以汽车市场为例,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这吸引了丰田、本田等日企加大在中国的产能布局和车型投放。中国拥有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日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子组装、服装制造等领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竞争优势。
中国政府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降低了日企的投资成本、投资门槛,推动了日企来华投资。
日企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在技术与管理经验方面,日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在汽车制造领域,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被国内众多车企学习借鉴,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电子电器领域,日企的先进制造工艺推动了中国相关产业技术升级。
在就业与人才培养方面,大量日企在中国设立工厂和办事处,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从普通工人到技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涵盖多个层次。日企注重员工培训,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先进管理和技术的人才,这些人才流动到其他企业,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共享和提升。贸易与经济增长上,日企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于出口,增加了中国的出口额。
日企的存在也带来一些挑战。比如日企在高端制造领域技术壁垒高,易致中国相关产业“低端锁定” 和产业链“卡脖子”,其区域集中布局也使部分地区经济过度依赖,面临撤资引发的“产业空心化”风险。
在市场竞争中,日企凭借优势挤压本土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且核心技术保护强,“技术外溢” 有限,并不是大公无私的师傅。在社会治理方面,日企集中区域外籍人员多,给公共服务带来压力,易引发资源紧张与文化冲突。比如在文化融合方面,日企管理模式与中国本土差异大,可能影响部分群体的价值观,他们的不当营销还可能引发公众情绪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
日资企业来华投资,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全球化浪潮与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积极面看,日企带来的技术、管理经验与就业机会,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消费市场繁荣提供了助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外部力量之一。
同时我们也需理性看待其带来的挑战,既要警惕高端技术壁垒下的 “低端锁定” 风险与区域经济过度依赖问题,也要在文化融合中保持自身价值立场,避免因个别不当事件引发极端情绪。
在开放与发展的道路上,对待包括日资在内的外资企业,应秉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斥的理性态度,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潜在的一些风险,这才是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长远利益的选择。
来源:松子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