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一股创新教学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被彻底打破。该校聚焦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重构,为学生搭建起探索科学奥秘的广阔平台。
漫步秋日的校园,呼和浩特市各中小学进入新学期后已步入稳定的教学节奏。在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中,首府教育系统正以创新实践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一股创新教学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被彻底打破。该校聚焦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重构,为学生搭建起探索科学奥秘的广阔平台。
在生物组培实验课上,高一学生邢跃小心翼翼地将从马铃薯植株上选取的组织移入经过灭菌处理的培养基中。不久的将来,这段微小组织将发育成完整植株。“有一次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做好彻底消杀,一批植株中出现了菌落,实验结果也受到了影响,这让我感受到生物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邢跃感慨道。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的生物实验室严格按标准流程设置了准备室、无菌室、培养室和炼苗室四大功能区,面向英才班及生物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还能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启迪作用尤为明显。”生物组培实验教师郭静介绍。
相邻的创客教室里同样洋溢着创新活力。创客教室配备的3D打印机、机器人、开源硬件、无人机等设备,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创造与思维能力。高一学生鄂铽刚刚完成编程课,他设计的一款配色清新、创意十足的小游戏成功运行。“我将来还要参加机器人创新比赛,这些经历对报考强基计划也很有帮助。”鄂铽兴奋地说。
自2023年起,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成为“内蒙古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学校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五大学科,构建了系统化、结构化、长链条的课程体系,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及特色课程,助力更多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子成长成才。“通过单科优势提升综合能力、为强基计划打基础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该校教学副校长康虹丽表示。
以市第十四中学的特色实践为起点,呼和浩特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正从学校层面的探索逐步向全市范围内的系统推进,着力构建更完善的教科研协作与服务体系。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科学教育实验区及高中阶段,呼和浩特积极开展专项研究与试点工作,出台深化科研课改的实施方案,建立教科研协同研究与服务平台,持续提升教研专业化水平,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资源,呼和浩特市建成教育教学研究院,已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课题96项,基础教育关键课题23项。在新城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回民区科学教育实验区、“呼市——南京共同体”高中阶段联盟中,多项专项研究与试点正在有序推进。同时出台深化教研、课改实施方案,建立“教科研协同研究与服务平台”,切实提升教研专业化水平。
如今,改革成效已逐步显现,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新城区、市第四中学分别入选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与实验校;武川县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回民区、市第三十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赛罕区万锦学校分别被纳入全国中小学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与实验校;赛罕区、市第一中学、市第二中学、市第四中学、市第十四中学及新城区丁香路小学则分别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区与实验校。
此外,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分别获批教育部智能研修平台应用领航试点工作区与工作校。全市成功获批5个自治区级基础教育改革项目,涵盖适应人口变化的教育资源调配、家校社协同育人、综合高中建设、县中发展振兴及小班化教学改革五个方面,系统推进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从系统化课程创新到教科研体系不断完善,呼和浩特市正以扎实步伐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