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势的高低起伏、气候的温湿变化、植被的多样分布以及土壤的复杂构成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就像一个随机拼盘,最后让茶叶散发出带着山头印记的香气和味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山场味。
同一种岩茶,换个山头就能喝出大不同的味道。每个山头,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色彩,拥有独特风貌和特性的微型生态环境。
山势的高低起伏、气候的温湿变化、植被的多样分布以及土壤的复杂构成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就像一个随机拼盘,最后让茶叶散发出带着山头印记的香气和味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山场味。
但同时,山场味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抛出这么一个问题:随机给你一泡茶,你能直接判断出这是来自哪个山头的茶吗?肯定是没有人敢打包票的。
但是如果把这些茶摆在制茶师傅面前,他们就像接自己的孩子放学一样认出自己制作的茶,是不是因为他们对每一个山头的土壤特性、茶叶的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都了如指掌?还是说,山场味背后隐藏着更多难以捉摸的秘密?
这种现象反映出山场味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它既依赖于科学的土壤特性,又带有难以规范的感官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讲,山场味是一种风味的界定
牛栏坑山场
比如,牛栏坑肉桂的幽冽清凉、慧苑坑老丛的绵稠米汤感、马头岩肉桂的浓凶煞……这些都属于山场味。而且,一些山头还有它特有的“家乡味”,同样也是山场味的体现。
拿马头岩来说,滋味其中存在着极其细微的差异,把它的山场和滋味结合一下,我们会发现它除了浓凶煞之外,还蕴含着坑涧的细腻幽深感,这两种风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这也是山场味最迷人的地方。
马头岩山场
正是这种家家户户不同的“原生家庭”,构成了山场味的基础框架,让每口茶汤都带着鲜明的山场印记。
01.
pH 值、钾元素、微生物
正岩区的代表区域三坑两涧、马头岩等等,属于经典的丹霞地貌,由独特的红色砂岩和页岩构成,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沙砾质土壤疏松的土质、极佳的透气性,非常适合茶树根系的呼吸和生长。
此外,透气的结构还具备良好的排水功能,能够有效避免积水导致对茶树根系造成破坏。在这么优良的环境下,茶树想长坏都难。
马头岩茶园中的沙砾土块
而稍微逊色一些的半岩茶属于丹霞和河谷地貌的过渡区,以厚层岩的红土为主,土壤的酸性较高、质地偏粘重,土层也较薄,这里的茶树生长得算是中规中矩;
洲茶区主要以黄壤土、溪畔的冲积土、红壤等,土壤的质量参差不齐,大体上土壤的保水性、保肥性比较差,透气性也不好,茶树想要积累丰富的内质就只能“随缘”了。
土质较为粘重的黄壤
我国著名农业生化专业王泽农把正岩区的土壤类型分成了8个大类,32个小类。
但是局限于当时的研究手段,王泽农的研究还集中在形态的分类,对于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甚至微生物的分析并没有进行,不过好在现代的研究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土壤中的微观层面进行了分析,让我们更清楚土壤和茶树之间到底是怎么互相影响的。
慧苑茶园土壤
茶树是喜酸作物,对于土壤中pH值的要求就像娇贵的“大小姐”这件事,不管是刚入门小白还是喝茶老餮想必都是明白的。
在《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物质元素吸收的影响》论文中,对pH值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做出了明确的实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鲜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和土壤中的pH值呈现负相关,偏酸的土壤,两者的含量就会增加;水浸出物和pH值呈现抛物线型的关系,而苦涩的咖啡碱含量呈现倒抛物线型。
也就是说良好的土壤离不开稳定的pH值,茶树对于pH值的感知就像豌豆公主和几十层被褥下那颗豌豆一样,过高或过低都会让挑剔的茶树感到“不舒适”,从而影响其中的水浸出物、咖啡碱等等构成茶汤滋味的元素。
大坑口黄观音土壤偏灰棕色
不仅如此,在姚月明姚老的研究中表示“氮为0.6毫克/克,钾为3.7毫克/克,磷为27.5ppm,这是武夷岩茶品质优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有多数的研究表明钾在洲茶区土壤中含量最低,正岩区最高。
有90%的钾呈游离态或者可溶性盐类存在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在茶树中往往朝着生育旺盛的位置运送,为幼嫩茶树的生长发育添砖加瓦。
在茶树的幼嫩阶段,充足的钾能显著提升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同时增加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使酚氨比降低,茶汤更加鲜爽。在香气方面,钾与镁一同作用,能够提高橙花叔醇、橙花醇、雪松醇这些好闻的香气物质含量上升,把不太受欢迎的青草气抑制住,给岩茶添上浓郁的香气。
所以,正岩区土壤中较高的钾含量,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也从侧面说明了正岩的茶之所以比洲茶区的茶品质更胜一筹,正是得益于钾的这些默默付出。
马头山场肉桂土壤
土壤中的真菌群落也是不能少的,它们参与养分的循环和转化过程,对于茶树的健康与否以及品质的高低息息相关。
正岩区的真菌主力是毛壳菌属,这是一种“真善美”的有益真菌,即能增强茶树的抵抗力,促进茶树的生长,同时产生大量的纤维素分解酶,把落叶快速分解成肥料,让茶树营养满满。
半岩茶区和洲茶产区则是沙蜥属挑大梁,它们能提高土壤中的磷含量,磷越多,茶里的苦涩物质就越少,避免口感上的酸涩以及被咖啡碱造成的失眠“暴打”。
但是以上正岩、半岩和洲茶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也只是笼统地展开。毕竟土壤被分成那么多类,而且细分地也来越多的小山场,都有带有不同的山场风味,并且万事万物都有“局部”,就不能说正岩半岩的土壤就一定是沙砾壤,其中也参杂着一些其他的土质。
鹞子窠老茶地的土壤以黄壤为主
再加上“兴田”这个地方,名字寓意这么好并且在现在的研究中,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是比较高的,那里种植的瓜果蔬菜就像受到了buff加成一样长得很好,但是种出来的茶总有一股泥巴味,以及斗茶赛的茶王和一等奖的感官体现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是不是还有更多微量元素的作用?这是我们未知的,所以是不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带了一层玄学的滤镜,这也是很难说清的。
02.
山场味的模糊和清晰
现在正岩茶也渐渐受到了很多“恶评”,拿马头岩来说,曾经是岩茶里的“顶流”,那种浓凶煞的味道,经过这么多年的火热,情况好像有点不一样了,很多人觉得马头岩的山场味辨识度已经不再那么鲜明。
茶山土壤风化后的岩石碎砾
其实,这背后也有土壤变化的原因。它的变化藏在日常的风雨日晒里,暴雨的冲击会导致山区岩石的崩解和剥蚀,激烈侵蚀土壤,带走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长时间的日晒则可能改变土壤的温度和湿度,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连带着茶树根系吸收养分的节奏都跟着变。这些自然的力量,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慢慢调整着土壤的“配方”,山场味也难免跟着有了微妙的变化。
赤霞岩的土壤以黄壤为主,因水流冲刷的原因在中间部分留下了一条深刻的沟谷,两边的土壤也有陷落的趋势
整体来看,大部分茶区土壤都有持续酸化的趋势,有的茶农想多收点茶叶,就使劲施肥(尤其是氮肥),结果土壤有效磷含量猛猛上涨,导致土壤的板结和进一步酸化。
虽然前面才说了有效磷能够抑制咖啡碱和儿茶素的含量,但毕竟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再加上茶叶本身的采摘也会带走土壤中一部分的有机质,要是没有即使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那么就会进一步促进土壤的酸化。
不过,好在如今大家越来越上心,不会眼看着土地在过度开垦下悄悄变化,茶农和专家们根据土壤的酸化程度和茶树的养分需求,因地制宜地施肥,或者种绿肥也对土壤的改良有很大作用,比如说种植爬地兰、箭舌豌豆、紫云英、南方苜蓿、蚕豆等等。
比如燕子窠茶园中的油菜、大豆套种就是茶人们为了延缓土壤的酸化做出的努力。
最后,让我们来做一个小互动!大家觉得ABCD土壤,里面哪个是最贵的山场?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来源:岩茶教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