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遇害的消息传开后,舆论场立刻炸了锅。不少声音把他和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相提并论。
9月12日,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遇害的消息传开后,舆论场立刻炸了锅。不少声音把他和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相提并论。
说“柯克会因死而伟大”,还宣称“美国要进入历史性转折”。中文社交媒体上,类似的说法也不少见。
看到这种对比时,我本来想直接反驳,但后来发现得先把两人的所作所为、思想主张摆清楚,才能让人真正明白,这种类比有多站不住脚。
柯克的遇刺,说到底是美国长期社会极化、仇恨情绪堆积的结果,但有意思的是,他自己恰恰是加剧这种分裂的人之一。
马丁・路德・金一辈子都在倡导非暴力、和解,可柯克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他最擅长的就是鼓动对立,用“我们和他们”的逻辑拉人气。
就拿控枪这事来说,柯克总说“持枪权不是谈判筹码,是美国人自由的保障”,还多次抨击联邦的新控枪政策,说“控枪只会伤害好人”。
可谁能想到,他最后倒在了自己极力维护的枪口下。这种结局,老实讲,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他亲手培育的仇恨氛围,最终反过来吞噬了他。
除了控枪,柯克还总拿“政治正确”说事,他常用尖锐的语言抨击移民、左翼群体,还有跨性别者和少数族裔。
他不承认美国存在系统性种族主义,把“黑人的命也是命”说成是“左翼政治工程”,还高举“堕胎就是谋杀”的口号,全力推动限制女性权利的政策。
他创办的“美国转折点”组织,更是深入到美国不少高校,号召年轻人加入所谓的“保守革命”。
2024年3月,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演讲时,就因为抨击跨性别学生的权益政策,让两派学生吵到动手,最后还是警方过来调解才平息。
很显然,他做的这些事,不是在弥合美国社会的裂痕,而是在把不同群体间的隔离带越挖越宽。
柯克能有今天的影响力,和美国保守主义这些年的民粹化转向脱不了关系,他没接受过系统的政治学或世界历史教育。
他那些所谓的“观点”,说白了更像是一堆民粹情绪的集合,算不上什么理性思考,以前美国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大多是从精英学院出来、受古典哲学滋养的人。
可这十年不一样了,越来越多靠社交平台、政治集会火起来的网红成了代表,柯克就是其中典型。
这种转变背后,是全球化冲击、经济不平等加剧,还有文化认同危机带来的影响,传统保守主义那套理性辩论没人听了,大家更吃“情绪化对立”这一套。
柯克的对华立场,就很能体现这种民粹化的逻辑,他连中国都没来过,也没什么中国和东亚的知识储备,却敢在公开场合把中国说成是“美国最大的长期威胁”。
2023年12月的《TheCharlieKirkShow》播客里,他就明说过这话,2022年10月在亚利桑那州演讲时,还说“美国把制造业都转移到中国,让敌人变富了,必须把工作岗位拉回来”。
后来有人查了他说的“密歇根州汽车工厂迁移”这事,发现根本不是因为中国竞争,是工厂要搞自动化升级才搬迁的。
如此看来,他的这些说法,不过是把中国当成“靶子”,用来煽动美国人的焦虑感罢了。
可马丁・路德・金完全不一样,他不光在美国国内推动民权运动,靠《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促成了《民权法案》的通过,还把“非暴力、和解”的思想传到了全世界。
南非的曼德拉就曾说过,自己反种族隔离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受了马丁的启发,马丁常说“爱你的敌人”“和解与原谅能让社会得到解放”。
他做的是把不同群体拉到一起,扩大共同体的道德边界。但柯克呢?他说“不是美国需要世界,是世界需要美国”。
眼里只有自己阵营的利益,根本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更别说考虑世界对美国的期待了。
柯克死后,美国保守派的情绪更激动了,不少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可没几个人真正反思美国社会的分裂问题。
国际社会反而更担心了,一个满是仇恨、持续分裂的美国,会不会把麻烦转嫁到其他国家?搞不清那些把柯克比作马丁的人,是真的不懂历史,还是故意误导大众。
毫无疑问,马丁・路德・金是把人们带向更自由、更有尊严的生活,而柯克是把社会推向更深的敌意和割裂。
历史从来不会记错。真正能改变世界的,是那些搭建桥梁、促进理解的人,不是那些筑高墙、搞对立的人。
把柯克和马丁・路德・金相提并论,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现实的误读。美国要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首先得认清这种本质差异,不然只会在分裂的路上越走越远。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