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传统手工艺,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助力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倡导工匠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今天推荐的文章,我们介绍了一对锔匠师徒的故事,记录了处在传承和变革中的古老手艺以及守艺人在漫长岁月里不灭的热情。
今日导读
传统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传统手工艺,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助力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倡导工匠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今天推荐的文章,我们介绍了一对锔匠师徒的故事,记录了处在传承和变革中的古老手艺以及守艺人在漫长岁月里不灭的热情。
1
江南市井风俗图中,锔匠是一个亲切的存在。
江苏宜兴周铁镇的横塘河畔,银杏树边,有一个紫怡居锔匠铺,门面不大,只一间平房。铺子内,一个大大的“锔”字写在门帘对开处的缝隙间,正好与左上方的“修复美学”四个字相呼应,巧妙的布局让人会心一笑。
铺子外墙上有一幅手绘图,画的是一位老锔匠,背景是古银杏树。很多人说,这画上的老锔匠是小锔匠的师傅。老锔匠叫钱洪苟,模样瘦刮刮,个子不高。从前他挑着担子,走村串巷,一声短一声长地吆喝着:“修锅搭碗,要修锅搭碗否——”
他的担子,一头是带抽屉的小木柜,内装金刚钻、小锤子、小钳子等工具,担子后面是一个小风箱。
听到他的吆喝声,东街的张三拿来一只摔破的瓷碗,西街的王二拿来一把漏水的茶壶,北街的李四捧来一只豁边的陶缸,南街的赵五拎来一只有洞的铁锅。
那时候,老百姓家里普遍穷,碗、缸、锅破了,舍不得扔掉,修修补补还可以用。
老锔匠将担子歇在避风处,拿出一张马扎凳,坐定后,膝盖上放一块厚布。接下来,他先将破碎的瓷器拼好,用细绳绑住,双腿夹着。铅笔在破损处画上记号,然后拿出一张竹弓。弓上缠绕一个金刚钻,两手来回拉动弦弓,对着破口边沿钻眼。随后,将锔钉嵌入,小锤子敲打拱牢,涂上自制的油灰。
器具修好,用起来滴水不漏。
锔碗补钉,一个搭钉收一分钱,一只碗假使有六个搭钉,就是六分钱。老锔匠早出晚归,一天赚几块钱,开心得不得了。他没有儿子,养了六个丫头,一家人全靠他做手艺吃饭。好在他生意不错。宜兴出产陶器,丁山的陶缸拉到周铁这边来卖,破损的缸,窑货店请他去修补,他一年要修几千只缸。
原以为可以做到做不动,没想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歇搁。人们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器具破了,随手扔掉,他修锅搭碗补缸的生意冷了下来。为养家糊口,他转行爆炒米,一只手拉风箱,一只手摇动着铁家伙,响嘞啊,砰的一声,白烟雾中爆米花香弥漫了街巷。
2
锔匠的担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会让人偶尔想起这个没落行业的,是言谈中的两句古话。
一是没得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问题是,我有金刚钻,也揽不到瓷器活了。老锔匠无奈道。
二是锔匠搭碗——自顾自。这句古话是歇后语。当锔匠来回拉动弦弓,对着破口边沿钻眼时,钻头不停地旋转,溢出细细的瓷末,发出“吱咕吱咕”的声音,民间就有了歇后语:锔匠搭碗——自顾自。问题是,没有人找我搭碗,自顾自成空话。老锔匠苦笑道。
当地有好多锔匠像钱洪苟一样改了行,工具收拾起来,担子劈了当柴火烧。他们断定这门手艺从此没有人再学,学了也没用场。
世上的事千回百转有着轮回,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天,有个年轻人找到钱洪苟,说要跟他学锔瓷。
老锔匠上下打量了对方一番,劈口就问:你学这个做啥?现在的人东西用破了,换新的。我二三十年不做这个活了。你想找饭碗,最好寻来钱快的行当,学锔瓷赚不到钱。
老锔匠几句话就把对方打发走了。
年轻人并不气馁,过几天又去,诚心诚意地说:我在部队当兵时,看到驻地附近有锔瓷的人,看着看着,就喜欢上这门手艺。退伍回家后,我到处打听锔匠,遗憾的是,有好几个老锔匠离世了,好容易寻到您。我不单是寻行当谋生,主要是有兴趣学。
这门手艺眼见得就要失传,很可惜。如果能传下去,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了。老锔匠被年轻人的诚意打动,答应收徒弟。
他把搁起来的工具拿出来,教年轻人基本的锔瓷技巧,时间是2001年5月。
3
这个年轻人就是现在的小锔匠王耀辉,拜师时他23岁。当初拜师学锔瓷,是因为兴趣和谋生。可一脚踏进门槛,便全身心投入进去,他对这门手艺有了全新的认识。
简单的传承,是跟师傅一样,修补碗、缸,但这样的传承显然没有生命力,因为时代不同了,再惜物的人家,也不会将摔破的碗留着,找锔匠修补;再穷的人家,日常用水也不会用水缸。那就意味着,从前的锔匠和今天的锔匠,在锔的物件、锔的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跟师傅学会基本技巧后,必须寻找新的支点。
他仿佛听到时光深处传来的叮笃叮笃声。
锔瓷技艺,最早可以在《清明上河图》中找到踪影。他感兴趣的是清末有个叫李广德的锔匠,手艺非常高超。凡是陶瓷器皿,破碎了只要不缺,经他巧手一锔,不但无损器皿的美观,还能增加它的艺术身价,成为一件艺术珍品。传说,有人为收藏他锔过的器物,竟不惜将新买的宜兴紫砂壶装满黄豆,加水重压,让黄豆发涨后把壶撑破,再请李广德用白锔子去点缀破纹,在壶上镶嵌金丝蛤蟆、古铜钱、二龙戏珠、刘海戏金蟾、狮子滚绣球等花样。他锔过或者镶嵌过的器皿,无不被视为珍宝。
这个故事让王耀辉很迷恋,传统锔瓷,修修补补,以实用为主,而真正的锔瓷是要上升为修复美学。这需要匠心,需要耐得住寂寞冷清。
锔匠铺不是热门的店,有时几天接不到一个活,他不急不躁。有人辗转找到他,他接下活,安然笃定,将碎片拼接起来,在敲敲打打之下,让器物经历蜕变和重生。
他的操作台上有几十件不同样的工具,钉和钉脚的尺寸、角度,取决于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需要匠人临场发挥。
有个杭州客户寻到紫怡居,将包里的紫砂壶碎片拿出,反复说,这把紫砂壶很珍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赠送的礼物。壶已用了好多年,养出了包浆,有了生命的气息。因不小心摔破,他心疼得要命。小锔匠接下活儿,跟对方说:你莫急,我来想办法。
他将碎片放桌上,小心拼接。瓷片是平面的,原物件是立体的,还原修复要有想象力。这个时候,他非常专注,一拼一接之间,建立人与器物的交流,从而赋予它新的生命和价值。拼接、定位、钻孔、上锔钉、补缝、打磨。根据裂纹的走向,他打了三十六只铜锔钉,其中锔出一朵梅花钉。
几天后,主人将修好的茶壶捧在手里,端详了一番,喜出望外,连声说好。这个好字,让王耀辉非常有成就感。
送到锔匠铺的器物,不是有裂纹,就是破碎的。好锔匠得有好心态,正视残缺、化解残缺。器具是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他觉得,有时候不单单是修复器具,更是修复人的情感。一天,紫怡居来了位无锡客户,她有一只手镯是结婚时的定情物,后来老公患病离世,当她想念爱人时,就抚摸着这只手镯,仿佛爱人还在身边。可有一次,手镯摘下来时不小心摔裂成四段。女人捧着碎片找到王耀辉,急切地问,能不能修好?
王耀辉接下这件活,用银做花片,加以纹饰包嵌,修复好的手镯漂亮又结实。
4
千年银杏树,绿了,黄了,一年又一年,小锔匠转眼成了中年人,四十几岁的王耀辉多了从容和静气。精细的手作,需要内心的平静。这是一门孤独的手艺,浮躁不得。
他的紫怡居工坊静得很,小锤子笃笃声清晰,有外地游客来古镇,会探头张望一下,看到他专注的神情,好奇地进来观看。他抬起头,友善地朝人家笑笑,如果对方恰好对锔瓷有些了解,他很乐意与人家聊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老锔瓷纷纷改行,师傅到他这一辈,中间已断了一代。如果他不学这门手艺,地方上的锔瓷技艺也许就失传了。现在,他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工艺,他通过网络传播锔瓷技艺,拍视频、发抖音,让人直观地感知,锔瓷是一门修复美学。
令人欣喜的是,锔瓷这行业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后,开始回暖,有院校与他联系,商议开设校外课堂。2021年,传统锔瓷技艺被列为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工作室也被评为宜兴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师工作室。他觉得,这块牌子不属于他个人,属于古镇二代锔匠的守望。
他的师傅知道这个消息,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
作者:乐心,本名冯乐心,资深媒体人,著有长篇小说《十八拍》、散文集《鹞笛》《樱红蕉绿》等。
图源:神笔PRO
投稿信箱:mcxiaozuojia@163.com
来源:江苏莫愁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