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渊晋阳起兵,数月间兵临长安,控制住皇权交接关键。什么难得机遇?他偏偏就碰上了。世人以为顺理成章,这事就像天落的馅饼,好像李渊一夜之间就成帝王了。可这天底下有哪一件“天掉包子”的事不让人心里悬着?说功成名就的喜悦,李渊到底美没美滋滋,这事很难说啊。
李渊晋阳起兵,数月间兵临长安,控制住皇权交接关键。什么难得机遇?他偏偏就碰上了。世人以为顺理成章,这事就像天落的馅饼,好像李渊一夜之间就成帝王了。可这天底下有哪一件“天掉包子”的事不让人心里悬着?说功成名就的喜悦,李渊到底美没美滋滋,这事很难说啊。
李渊的发妻窦氏却没能陪他走到最终高位。明面上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说起来这“美事”李渊真没赶上几回。发妻早早离世,留下一群孩子,还有复杂的情感疙瘩——这算不算人生三大悲之一呢?细想起来,窦氏去得早了点,可她留下的影响,比在李渊身边时还浓烈。
对世人来说,李渊人生的转折好像是晋阳兵变,但思路拐回来,他的三大喜和三大悲其实从来就没分开过。母亲早逝、父亲早丧,养母独孤伽罗拉扯他长大,结果最后被指为“白眼狼”。夺杨侑皇位,与姨父杨坚隔空呼应,到底是真无情还是时势?谁说得准?反正李渊没怎么为这些事解释过。
窦氏能干,眼里有事,看得远。她自小在皇宫长大,能琢磨政治大局。小时候的家事,早早地参与,宇文邕家的那些宫廷风雨,她不光懂,还敢插手。李渊受窦氏影响很深,有些事他本不信,窦氏提醒一下,他才慢慢转了弯。例如杨广猜疑日盛,窦氏劝他献好马,他起先不信,后来还是乖乖照做了。这种夫妻之间的默契,是外人不懂的。
日子转进隋炀帝末年,李渊开始仕途转折。刚从卫尉少卿调去外地,正赶上杨广让他督运粮草。那时候随军带家带口也不稀奇,偏偏天气乍暖还寒,窦氏染了风寒。长孙氏在身边帮忙照看,李世民也尽心了,但古代医术有限,她还是走得快。没人能说清楚,是不是命里有数?还是那一趟镇守怀远就带着凶兆?
窦氏去世,李渊心有戚戚。愤恨有,怨气有。那会儿杨玄感叛乱,朝廷乱成一团。主旋律都在批判杨广残暴,实际上,李渊也协助平叛过,只是未曾全力。外人说他野心早露,可在那时,他心思应该还多一分犹豫。只是窦氏那些家世亲族,河南窦氏三祖房,有几个看到隋末颓势更加亲近李渊。时势总归推着人往前走。
李渊那几年的谨慎,真有点不像个将来要称帝的人。他外甥女被牵连,自己装病不肯朝见,眼看杨广那只手随时可能伸来。他宽衣解带,留恋风月,装疯卖傻。行不行?有时没准就成了。也没人一直能苟住,总得有口气喘出来。
朝堂上的局,外戚之争、勋贵之盟,明里暗里都在找李渊表态。不过外人盯着起兵的时刻,却未必知道窦氏的早年志向。她曾说“只恨不是男儿身”,既然做不了北周的救星,就把希望压在李渊身上。李渊后来兵谏杨侑,上一回杨坚怎么得的天下,这一回就怎么失的。历史里头的这种轮回,说不是宿命也难。
有一种说法,窦氏的去世反倒让李渊下定了决心。她若还在,李渊未必豁得出去。她若不在,情感束缚解开了,人突然变得冷静。是不是这样?没个准数。有资料说她去世时没太大动静,丧事如何、李渊怎么个心境,史书皆付诸阙如。这细节没人关心,对李渊后来的选择,却偏偏有关。
等到617年李渊终在晋阳举旗,那也不是一朝之功。杨广征讨高句丽失败、钦差大臣频繁夺权,自己人都保不住性命了。李渊本来是“被动”,可到了那年,该来的就躲不过。推了杨侑坐上龙椅,是不是也带着点窦氏当初的那份憧憬?没准她在天上也是咧嘴一笑,但历史就这么来了个圈。
有人说李渊忘恩负义;有人觉得他熬够了好日子,是时候上位。李渊到底是不是那个会“感恩”的人,这种问题其实谁都没法下定论。看官要觉得他冷酷也成,但也说不准他骨子里软不软。毕竟他能忍受寡居许多年,稳坐原地,就是没再另立正妻。这是不是对窦氏的念念不忘?更像是一起走过来的那段岁月,留了点底色。
那些外戚亲族,接连倒向李渊,多少有些“投靠强者”的意思。可回头看李渊被杨广猜忌时,并没有人愿意全心全意为他遮风挡雨。人情世故,都很现实。就算河南窦氏扎堆去帮李渊,那一步险棋,也是看准了时势能成。
这么说李渊有没有犹豫?当然有,若是没有,晋阳兵变就不会拖到隋乱最激烈时。他那种无为而治的做派,其实接受度并不高,毕竟唐初还是要铁腕。可历史怎么走,有时候真的不是某个人能说了算。
其实李渊从不愿主动惹大祸。比起野心家,他更像个善于抓机会的人。晋阳起兵之前,那几年的装疯和忍让,是等杨广先出乱子才敢通风报信。紧要关头,能否果断杀伐,这是大局所在,也分得太清。反过来说,有时胆小,才更安全,有时胆大,却伴生巨大风险。现在回头看,也许他其实无所谓“悲喜”,只是顺着道走下去罢了。
在整个造反过程里,窦氏如果还在,或许情况全然不同。说不定她能帮着理顺更多门道,或者帮着李渊打点好各路关系。可惜没有如果。
感情线上,李渊看似冷淡,其实未必没眷恋。大家都觉得他接连纳妾,其实更多反映那个时代家族联姻的客观需要。李渊自己未必觉得多喜悦,毕竟少年成名、壮年寡居,心思会淡得快。
后来唐朝建立,李世民上位。窦氏早年对李世民自有偏爱,母子情深,留下不少细节可考。长孙皇后入宫,守礼有节。多少也有点受窦氏教训影响。不管怎么讲,这一脉传承,还真说不上是纯粹的权谋,更有人情羁绊作祟。
有人说窦氏去得可惜,李渊行得无情。但若没有这场丧妻之痛,李渊说不定真的下不了定心横心。失去了最懂自己的人,反而成了放下包袱的起点。这到底算不算历史的残酷?又或者,所谓喜事与悲事本就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李渊起兵造反,历史翻卷。强者终得天下,弱者化为齑粉。登高一呼,不过数年间,岁月人情挥发干净。这一路走来,有多少心机与无奈交错?
他的人生三大喜三大悲,是不是世俗眼中的样子,其实已经不重要。最终,唐朝树于中原,李渊留名史策,窦氏安然长眠。这一切,真没有谁能做个公道总结。
境遇纷杂,情仇难断,到了最后,倒也只是各有结果而已。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