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前夕,广东省湛江吴川市的空气里到处飘着甜香。大街小巷摆满琳琅满目的月饼,物流中心堆叠成山的包裹正发往全国各地,大货车在月饼厂外排起长队……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到了。
湛江人,都喜欢吃湛江月饼,尤其是身处他乡,“每逢佳节倍思饼”,家乡的风味,总萦绕于心。除了情怀,更重要一点,湛江月饼确实好吃,就像湛江白切鸡。
中秋前夕,广东省湛江吴川市的空气里到处飘着甜香。大街小巷摆满琳琅满目的月饼,物流中心堆叠成山的包裹正发往全国各地,大货车在月饼厂外排起长队……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到了。
月饼文化博览月现场。图源:湛江日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座位于粤西的县级市,是中国首个被授予“中国月饼之乡”称号的城市。在这里,月饼不只是一种节令食品,更是一项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支柱产业。
今年,仅在中秋前一个月的“月饼文化博览月”活动中,吴川就达成了13.6亿元的月饼认购金额。而全年算下来,这座城市的月饼产量接近1.5万吨,产值突破20亿元,相当于每分钟就有近4000元月饼从吴川销往全国。
吴川月饼到底有什么特别?
历史悠久是它的一大标签。吴川人做月饼的传统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真正形成规模则是在明清。用料扎实、工艺传统,尤其是大个头、重馅料的“金腿五仁大月饼”,是很多老广记忆里的“家乡味”。
月饼生产车间 图源:湛江日报
但光靠传统,并不足以解释它如今的产业规模。这座小城之所以能把月饼做成大生意,背后是一套“政府+企业+协会”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川市政府就意识到月饼产业的潜力,开始从政策、融资、用地等多方面扶持本地饼企。2009年,当地成立了月饼行业协会,推动企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到了2010年,吴川拿下了全国首个“中国月饼之乡”的称号,区域品牌开始形成。
目前,吴川有月饼生产企业2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除了人们熟悉的金九、福海、南方月等品牌,还有大量中小厂牌依托电商和线下渠道成长起来。
它们共享“吴川月饼”这块金字招牌,这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拿到了中欧地理标志认证,入选了广东高品质地理标志名单,甚至斩获了“中国金质月饼”“中国十大月饼质量品牌”等42项国家级荣誉。
但这些荣誉背后,真正撑起市场的还是产品。
吴川月饼最早出圈,靠的是“实在”。传统的吴川月饼重量往往在一斤以上,有的甚至重达三斤。馅料用足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等十多种原料,饼皮酥软、内馅香醇,一切开就香气扑鼻。
而近年来,当地企业也在不断创新。除了经典的五仁月饼,椰蓉、金桔、流心奶黄等新口味也陆续推出。不少企业还针对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推出了低糖、低脂、高蛋白的月饼系列,既保留传统风味,又降低身体负担。
销售渠道的拓展,是吴川月饼能卖到20亿的关键一环。
以往,月饼销售主要靠中秋前的线下节令市场。但现在,吴川月饼已经实现了“全年供应”。今年7月,吴川市电商协会正式成立,推动更多企业通过“直播+跨境电商”模式卖货。网红达人现场试吃、手工师傅演示制作过程、文化顾问讲解月饼渊源……线上内容营销带动线下销量增长,电商逐渐成了主力渠道之一。
线下则走“美食+文旅”融合路线。吴川拥有优质的滨海旅游资源和非遗文化底蕴,当地通过举办月饼文化博览月、美食市集、非遗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走进来,让月饼“走出去”。
还有一些企业主打“乡情牌”。吴川商会和乡贤遍布全国各地,月饼企业借助这一网络推广产品,在很多大城市建立了稳定销售渠道,一步步拓宽市场版图。
产业做大了,受益的是整个县城。目前,吴川月饼产业带动就业近3万人,从原料种植、食品加工到包装物流,一整条产业链被激活。月饼不仅成了县域经济的引擎,也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力量。
在今年月饼文化博览月活动现场,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俞嘉毅评价说:“吴川月饼走出了一条从‘分散作坊’到‘集群发展’、从‘地方特产’到‘世界名片’的跃升之路。”
而吴川的野心还不止于此。据透露,接下来当地还将继续加大对月饼产业的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让“吴川月饼”进一步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从一根擀面杖到一台自动化烤箱,从一个家庭作坊到一条完整产业链,从一件节令礼品到一张城市名片,吴川用一块月饼,揉出了一盘20亿元的大生意。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