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巍天目,蜿蜒东下,终于余杭。一弯苕溪,一脉文明,流淌千年。在大自然馈赠的山水长卷中,径山成为一个充满诗意和历史韵味的地方,钟爱此地的苏东坡为此留下了气势磅礴的《游径山》:“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潮新闻·钱江晚报携手余杭区径山镇,共同推出《不止径山
巍巍天目,蜿蜒东下,终于余杭。
一弯苕溪,一脉文明,流淌千年。
在大自然馈赠的山水长卷中,径山成为一个充满诗意和历史韵味的地方,钟爱此地的苏东坡为此留下了气势磅礴的《游径山》:“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潮新闻·钱江晚报携手余杭区径山镇,共同推出《不止径山》系列报道。
我们将寻着苕溪的涟漪,走进小古城。这座带有良渚文明印记的晚商浙北古城,或将提供3000年前杭州人的生活样本。
我们将解码径山文化的兴起。唐朝的山间一叶经历千年流转如今已经成为香飘世界的东方文明智慧密码。
我们将聚焦新时代下径山发展新模式。当“两众”的基层治理模式融入自然山水肌理,这里正成为面向未来的乡村振兴典范。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这是当年苏轼在途经径山时留下的感叹。
如今走进余杭径山镇,入眼的是另一派景象:这里矮墙古树的是小古城村,遍地稻花香的是前溪村,禅寺茶香的是径山村,文艺范十足的是四岭村……
时光荏苒,千年已过。作为杭州城市新中心余杭区的西部生态屏障和城乡融合枢纽,径山这座海拔不过千米的山,就像一部读不尽的书,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中,重新定义了“径山文化”的全新打开方式。
从余杭“旅游拓荒者”
到“乡村旅游看浙江”实践样板
从杭长宜高速一路向西北而行,山峦叠翠间,云雾缭绕,路旁千亩花海盛装绽放……一入径山,“任人潮涌动,我只远离喧嚣”的心境便悠然而起。
20世纪90年代,浙江乡村旅游蹒跚学步,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径山千年禅茶文化,径山镇将拆除污染企业、关停矿山修复、古迹保护同步推进。1998年,径山镇又推出了“双溪漂流”,成为余杭区第一个吃上“旅游饭”的乡镇。
漕雅公路
200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离西湖核心景区不到40公里的径山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2007年,余杭区委区政府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全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径山寺作为重要的文化地标,径山地区的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余杭区战略性提出了建设大径山生态区的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千篇一律的,只有本土化、特色化才能细水长流,尤其要重视农村建设中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才能在发展乡村旅游、绿色经济的路上,为以后的经营打下基础。”这是当年大径山生态区推进的主体思路。
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如今,“上山礼佛,下山喫茶”,民间版“径山茶汤会”、中国茶圣节、禅村喫茶节等节庆活动在径山持续推出,“近水楼台”的径山村更成为国家级的“特色产业亿元村”。
2024年3月,径山旅游度假区获批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2024年,径山共接待游客640万人次,旅游收入6.58亿元。
后亚运时代,杭州提出打造赛会之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美自然生态的径山镇,以环浙步道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户外运动目的地,也向全球发出了“跟着赛会游径山”的邀请。
今年5月,当中国最高水平的公路自行车职业赛事的揭幕战沿径山漕雅公路破风而出时,十里竹海自带诗意登场,风过处皆是东坡笔下“不可居无竹”的具象;亚洲最具有影响力的纯器乐音乐节之一的越位音乐节在径山千亩花田奏响,2万多年轻听众的心和音符、花香交织,所拂之处亦是陆放翁心头那抹“一山空翠滴入衣,路转松风十里微”的和谐美景。
“大径山如诗如画,也自成诗画,有自身独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更有登高望远、乘势拓展乡村旅游的无限潜力。”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负责人在调研径山后,充满信心地提出要精心打磨“乡村旅游看浙江”的径山之窗。
青年入乡
解锁乡村发展的新副本
径山茶咖、双溪小院、知行径山餐厅、在山野露营地、竹隐民宿,这个国庆,径山镇小古城村茗竹农业园内将迎来五个创业小组的项目落地。“操盘手”金汶斌期待,“茗竹”孵化的这五个项目能成为“小古城村的中央活力区”,通过流量的循环与消费串联,形成片区组团发展的模式,有了氛围,能吸引更多的青年下乡、返乡、兴乡,来到径山,生活在这里,带来消费,带来产业、带来活力与新潮。
金汶斌是一名90后的农创客,2016年回乡创立茗竹农业。9年间,他经历了家人质疑、技术壁垒、独木难支等困难,熬过了种种艰辛,他最终建成了一个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发、销售、茶旅融合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在“农场+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下,年产径山茶5000余斤,建立茗竹博士工作站,孵化了知行径山、在山野、路野空间、泥湾头度假部落、木头鸭、呆头鹅等多个品牌落地园区。通过露营团建、文创设计、农副产品开发销售,实现了经济反哺文化,旅游带动农业。目前“茗竹”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周边120余户茶农助销增收,辐射周边8000余亩果园农田,真正实现了联农、助农、带农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四岭村
这个暑假,径山镇四岭村,村咖里、营地上,游客们打卡拍照,好不热闹。另一边,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设计工作室正在装修,预计今年国庆前后就可以完工。设计工作室的主理人周昀熹,是一位深耕乡村文旅的设计师,也在村里经营着一家“村咖”。她参与过稻田村咖、水塔村咖等40多家“村咖”的设计,但自己来当村咖店主,还是头一回。
2022年,周昀熹在参与四岭村“SEEING CAMP溪野营地”的策划过程中,萌生了自己在村里开一家“村咖”的念头。2024年小出厨房与MOJ咖啡一经推出就成为“网红”打卡地。但秋去冬来,来得人少了,更待不长久。工作室里的年轻人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设计室搬进村子。就这样,工作室还在施工,但设计师们早早搬进了村里。年轻设计师们在“村咖”办公,在小院挖笋,在村里采风,迸发出了“村咖”经营的新灵感,跟村里其他业态频繁互动。窑炉披萨冒着热气,创意菜品端上餐桌,“村咖”盘下了开放厨房的空间进行改造升级,营业额同比增长了五成。
刘杨是一位90后的北方姑娘,法国留学归来,她选择了径山前溪村,因为村里有杭州市首批高效生态示范田。刘杨从万亩稻田中的一粒米故事出发,设计出“径香子”作为形象代言人,并且推行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贯穿农业生产全流程。仅用了一年,村里就引入了草莓天瀑采摘、稻田乐园、露营基地等农旅融合业态,做到了“农民实用、市民可游”。
2018年,余杭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三农”人才新政十条)。这是当时全省首个含金量最高、覆盖面最全的“三农”新政。金汶斌成为第一批享受政策红利的“农创客”。
2019年,余杭区正式招聘乡村职业经理人,径山镇也吃到了吃口水。据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目前,径山镇职业经理人对接引进项目24个,吸引投资资金1.1亿元,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近500万元。
油菜花会
针对年轻化、消费力强等消费者画像,近年来,径山镇致力于乡村人才“聚引留”,通过“政策激励+产业孵化+服务保障”三位一体的模式,构建了青年人才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已吸引包括海归青年、农创客、“茶二代”等多元群体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
如今的径山山脚下、田野上、清溪边,出现了MOJ咖啡、爆炸狗咖啡、大径咖啡等近30家“村咖”矩阵,一个个各具特色的露营营地,一座座别有风景的乡村乐园,一场场文化气息浓厚的汉服巡游和剧本杀,各个村庄的组团发展,丰富了径山的乡村文旅业态。径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径山推进乡村山区组团发展,探索以小古城村、径山村、前溪村为核心,辐射带动15个村社,建立3个“乡村新社区”,通过村村抱团、村企携手、村民协同,深入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共富机制建设,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中国城乡共富示范区。
“两众”理论引领
在这里看“美好生活向未来”
在径山镇小古城村,千年古樟树下立着块会发光的电子屏。村民们每天遛弯都会停下来看看:“昨天大伙在手机上讨论的停车场扩建方案,今天投票结果就显示在这儿了。”原来,村里把传统的“大树下议事”搬到了线上,不在家的年轻人也能参与村庄建设。更绝的是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无人小摊”——竹篮里摆着新挖的春笋、刚采的茶叶,挂个二维码就能自动收钱。村里还开发了“共享停车位”小程序,游客提前预约就能把车停进村民院子,既缓解景区停车难,又让村民多了笔“躺赚”的收入。
这个红遍全网的大樟树,背后有一个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的故事。
樟树下议事
2000年后,杭州开始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当时不少绿化公司和苗木贩子就盯上了近郊乡村的古树,小古城村也有少数村民将村里的大树给卖了。2002年,环保意识浓厚的小古城村民向村里反映古树被卖的情况,村班子会议通过行政决议一致同意对大树进行挂牌保护,还有村民自愿出资10万元作为护林基金,对全村5381株树木进行挂牌。大樟树还成为小古城村落实“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好‘三农’”要求的载体,小古城村村民“大樟树下议事”,成为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施的典型。
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实干、众人的事情众人督评”,从最初的全村土地流转,到村民庭院围墙改造,再到近几年一个个农文旅项目攻坚,涉及众人的事情,小古城村都是通过民主协商集智慧、凝共识,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年来,小古城村建成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还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等几十项荣誉,每年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考察团就有2000多个。
以小古城村的“樟树下议事”为起点,径山镇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推动辖区所有村社因地制宜,全面拓展协商民主渠道。四岭村的“兰坪议事”,径山村“555”议事机制、漕桥村村企联动齐步走、前溪村“百步答疑”、西山村“八仙荟”、绿景村“开放性议事会”等村级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品牌,实现基层民主协商由盆景变风景。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一处处长毛燕武说,从古城聚落的自然协作、唐宋禅茶的风雅绝代,到今日响应“强城、兴村、融合”的战略自觉,径山通过生态要素修复、土地要素盘活、产业要素升级、人才要素回流、文化要素变现,重构区域生产要素流动逻辑,让城市与乡村在共生共富中迸发新质生产力。这一做法既是余杭探索“产村人文景”融合发展的重要尝试,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一次生动实践。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