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做到和谐统一是一个难题,毕竟四个方面一起考量会出现一定矛盾。但是为了做成事,必须和谐统一。本文从务虚的角度,不是旧事重提,而是给101创业者明确成败的关键和具体的指导。
创业者需要知道“道、法、术、器”和四者的统一
即使没有大众创业的倡导,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
底商送走了第100家创业失败者,迎来了第101家新公司。
他准备向胖东来学习,开一家超市。
所以,我想起了当初在培训机构讲课的时候关于创业需要知道的“道法术器”。
道、法、术、器是中国语境下关于做事的四个维度,如果四个方面和谐统一,做事必成,如果四个方面存在偏差,做事必败。
如何做到和谐统一是一个难题,毕竟四个方面一起考量会出现一定矛盾。但是为了做成事,必须和谐统一。本文从务虚的角度,不是旧事重提,而是给101创业者明确成败的关键和具体的指导。
要让 “道法术器” 在创业中实现和谐统一,核心是先穿透 “务虚” 的本质 ——道是 “为什么出发” 的原点,法是 “按什么逻辑干” 的骨架,术是 “具体怎么落地” 的路径,器是 “用什么工具支撑” 的羽翼。创业者的成败,本质上是 “道” 的锚定能力、“法” 的承接能力、“术” 的适配能力、“器” 的支撑能力是否同频,而所有矛盾的化解,最终都要回归 “道” 的原点。
一、先厘清:创业语境下 “道法术器” 的核心定义
在切入 “如何统一” 前,必须先跳出 “工具化认知”,明确四者在创业中的真实内涵 —— 它们不是孤立的 “步骤”,而是层层嵌套的 “系统”:
维度创业语境下的核心定义(务虚本质)创业者常见误区道创业的 “底层信仰”:用户真需求、社会价值、团队使命(比如 “让普通人用上好产品”“解决行业效率痛点”),是决定方向的 “北极星”。把 “赚钱” 当 “道”:道是 “因”,赚钱是 “果”;若以赚钱为道,会陷入短期利益陷阱(比如偷工减料、放弃用户体验)。法实现 “道” 的 “系统逻辑”:商业模式(怎么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组织规则(如何让团队对齐目标)、战略框架(长期做什么、不做什么)。把 “模仿” 当 “法”:照搬别人的商业模式(比如看到别人做直播就跟风),却没承接自己的 “道”(比如自己的道是 “服务小众专业用户”,直播反而稀释价值)。术落地 “法” 的 “具体方法”:获客技巧(私域运营 / 内容营销)、管理手段(OKR / 绩效考核)、产品迭代方式(用户反馈收集 / 快速试错)。把 “技巧” 当 “核心”:沉迷 “流量黑科技”“管理话术”,却忽略这些 “术” 是否服务于 “法”(比如用低价引流的 “术”,却和 “高性价比品牌” 的 “法” 矛盾)。器支撑 “术” 的 “工具资源”:技术工具(CRM 系统 / 设计软件)、外部资源(资金 / 供应链 / 人脉)、内部资产(团队能力 / 数据沉淀)。把 “高端” 当 “适配”:盲目追求 “顶级工具”(比如初创公司用复杂的 ERP 系统)、“人脉资源”(比如硬凑行业大佬),却没匹配自己的 “术”(比如连基础客户管理都没做好,ERP 成了摆设)。二、创业成败的核心:四者的 “统一逻辑”
四者和谐则成,偏差则败,核心规律是 **“道→法→术→器” 的单向统领 + 反向支撑 **—— 道决定法的方向,法约束术的边界,术依赖器的支撑;同时,器的反馈优化术,术的落地校准法,法的迭代回归道。
创业者的失败,本质上都是打破了这个逻辑:
·败例 1:道与法脱节:道是 “做高品质母婴产品”,法却是 “代工压低成本、靠低价走量”—— 法不承接道,最终要么产品不合格(丢道),要么利润撑不住(丢法)。
·败例 2:法与术脱节:法是 “做私域沉淀高复购用户”,术却是 “全网投广告拉新、不管用户留存”—— 术不服务法,私域没沉淀,广告成本还拖垮公司。
·败例 3:术与器脱节:术是 “做精细化用户运营”,器却是 “用 Excel 记录客户信息、没有数据分析工具”—— 器支撑不了术,运营效率极低,精细化成空谈。
而成功的创业,必然是四者同频:比如早期小米 ——
道:“为发烧而生,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用户价值导向);
法:“互联网性价比模式(轻资产代工 + 线上直销)+ 社群驱动”(承接 “普惠科技” 的道);
术:“MIUI 每周迭代(用户参与)+ 饥饿营销(控制成本)+ 社群运营(沉淀粉丝)”(服务 “社群驱动” 的法);
器:“MIUI 系统(用户互动工具)+ 电商平台(直销工具)+ 粉丝社群(传播工具)”(支撑 “用户参与” 的术)。
三、务虚层面的具体指导:如何实现四者和谐统一?
创业者不需要一开始就把四者想得 “完美无缺”,但需要掌握 “从道出发,动态校准” 的务虚方法 —— 核心是 “先定道,再搭法,后选术,最后配器”,并通过持续追问化解矛盾。
1. 第一步:锚定 “道”—— 用 “价值追问” 避免方向错(成败的原点)
“道” 是最务虚但最核心的环节,创业者常犯的错是 “想不清楚道就开始干”。锚定道的关键,不是 “喊口号”,而是做 3 个 “灵魂追问”:
追问 1:我解决的是 “真问题” 还是 “伪需求”?
比如 “做一款社区团购 APP”,若追问 “用户真的需要新 APP 吗?还是需要更便宜的菜?”—— 会发现 “道” 应该是 “降低社区居民买菜成本”,而不是 “做 APP”(APP 是器,不是道)。
追问 2:这个价值,我愿意坚持 3 年不妥协吗?
若道是 “做安全的儿童玩具”,当遇到 “用劣质材料能省 30% 成本” 的诱惑时,能否拒绝?能,说明道是真的;不能,说明道是假的(本质是 “赚钱”)。
追问 3:我的道,能让团队愿意 “信” 吗?
道不是创始人一个人的事,若团队觉得 “老板说的‘用户价值’只是画饼”,说明道没落地 —— 比如早期阿里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让员工相信 “帮商家成功,自己才能成功”。
总结:道不清晰,后面的法、术、器都是 “无的放矢”;道清晰,后续所有矛盾都有 “判断标准”(比如 “这个术要不要做?看它是否符合道”)。
2. 第二步:搭建 “法”—— 用 “体系校准” 避免逻辑错(成败的骨架)
“法” 是道的 “翻译器”,把务虚的道,变成可落地的 “系统逻辑”。搭建法的核心,是避免 “碎片化”,要做 2 个 “校准动作”:
校准 1:商业模式是否 “闭环承接道”?
道是 “做高复购的小众咖啡品牌”(用户价值是 “极致口感”),商业模式(法)就不能是 “靠商场快闪店拉新”(快闪店是流量术,不承接 “复购”),而应该是 “线下体验店 + 线上订阅制”(体验店传递口感,订阅制促复购)。
校准 2:战略取舍是否 “聚焦道”?
法的核心是 “不做什么”,比如道是 “服务中小商家的 SaaS 工具”,战略上就必须 “不做大企业定制服务”(大企业需求复杂,会分散资源,偏离 “服务中小商家” 的道)。
总结:法的本质是 “取舍”—— 没有完美的商业模式,只有 “是否承接道” 的商业模式;法错了再厉害的术和器,都是 “在错误的路上跑更快”。
3. 第三步:选择 “术”—— 用 “本质思考” 避免技巧错(成败的路径)
创业者最容易陷入 “术的陷阱”:看到别人用 “直播带货” 成功,就跟风做;看到别人用 “私域裂变” 涨粉,就照搬。但术的关键,不是 “学技巧”,而是 “问本质”:
问 1:这个术,是否服务于我的 “法”?
若法是 “做高客单价的定制家具”(核心是 “信任 + 体验”),“9.9 元引流” 的术就不适用(会吸引只看低价的用户,和 “高客单价” 的法矛盾);反而 “线下体验店 + 设计师一对一沟通” 的术,才符合法。
问 2:这个术,我是否有 “能力落地”?
若术是 “做专业内容营销”(比如科普家具设计知识),但团队没有懂设计的人,强行做只会出 “劣质内容”,反而伤害道(“专业” 的用户价值)。
问 3:这个术,是否有 “长期价值”?
比如 “流量黑科技”(比如刷粉、虚假宣传),短期能拉新,但会伤害品牌信任(偏离道),属于 “饮鸩止渴” 的术,必须放弃。
总结:术是 “工具”,不是 “目的”。好的术,是 “小而美” 的 —— 不需要复杂,但必须精准匹配法;坏的术,是 “大而全” 的 —— 看似万能,实则偏离核心。
4. 第四步:匹配 “器”—— 用 “需求适配” 避免资源错(成败的支撑)
器的误区是 “追求高端”:初创公司用 “顶级的 CRM 系统”,用 “行业大佬的人脉资源”,但往往 “用不起来”。器的核心,是 “适配”,不是 “高端”:
适配 1:器是否能 “支撑术的落地”?
若术是 “做用户分层运营”(比如给老用户发专属优惠),器就需要 “能记录用户消费频次、偏好的 CRM 工具”,而不是 “只能存联系方式的 Excel”—— 哪怕是免费的轻量 CRM(比如企业微信),也比 “高端但用不懂的系统” 好。
适配 2:器是否 “符合我的阶段”?
种子轮公司,不需要 “全职的技术团队”(器),可以用 “外包开发 + 低代码平台”(比如钉钉宜搭);等到用户量过万,再组建技术团队,开发专属系统 —— 早期用 “大器”,只会增加成本,拖慢节奏。
适配 3:器是否 “有反馈能力”?
好的器,能反过来优化术和法。比如 “数据分析工具”(器),能看到 “私域运营中,老用户复购率低”,进而优化术(比如调整复购活动),甚至校准法(比如是否要调整产品定价)。
总结:器是 “翅膀”,不是 “负重”。初创公司的器,要 “轻、准、有用”—— 能用最小的资源,支撑术的落地,就是最好的器。
四、最后:化解四者矛盾的终极心法(务虚的核心)
创业者一定会遇到四者的矛盾:比如 “道的长期主义” 和 “术的短期效果” 矛盾(比如想做品牌,却需要短期赚钱活下去);“法的体系化” 和 “器的灵活性” 矛盾(比如想做标准化流程,却需要快速试错)。
化解矛盾的终极心法,只有一个:回到 “道” 的原点,做 “有底线的妥协”——
比如 “短期赚钱” 和 “长期品牌” 的矛盾:可以用 “限量优惠”(术)短期引流,但不能用 “劣质产品”(偏离道);
比如 “标准化流程” 和 “快速试错” 的矛盾:可以用 “小范围测试”(术),比如选 100 个用户试新功能(器:轻量的测试工具),再根据反馈优化流程(法),但不能放弃 “标准化” 的法(比如为了试错,让团队混乱无序)。
所有矛盾的判断标准,都是 “是否偏离道”:不偏离道的妥协,是 “灵活调整”;偏离道的妥协,是 “放弃根本”。
总结:创业者的 “成败公式”
成功 = 清晰的道(定方向) + 承接道的法(定逻辑) + 服务法的术(定路径) + 适配术的器(定支撑) + 持续校准的初心(化解矛盾)
道是 “1”,法、术、器是后面的 “0”—— 没有道,后面的 0 再多,也只是 0;有了道,后面的 0 才能不断放大价值。创业者的务虚,不是 “空谈理想”,而是 “先想清楚为什么干,再想清楚怎么干,最后想清楚用什么干”—— 这才是四者和谐统一的本质,也是创业必成的关键。
来源:智慧溪水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