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宁夏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村一队附近,沿途800余亩麒麟瓜地里的作物已经收获完毕。田间小路阡陌纵横,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农业残膜,仿佛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雪衣”。
9月11日,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宁夏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村一队附近,沿途800余亩麒麟瓜地里的作物已经收获完毕。田间小路阡陌纵横,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农业残膜,仿佛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雪衣”。
这些曾经被称作“白色污染”的废旧农膜,如今正通过一套日益成熟的回收体系获得“第二次生命”。
“它们从田间被农户集中捡拾,由回收网点统一转运至加工企业,经过多道机械化工序,最终‘脱胎换骨’,变为再生材料。”在田间,灵武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宝萍告诉记者,目前整个流程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当日下午,记者走进加工企业,机器轰鸣声扑面而来。在宁夏塑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堆放区,记者看到来自周边市县、农业合作社运来的成捆残膜和大棚膜。车间内,堆积如山的废旧农膜经过初步分拣后,正通过传送带送入破碎机。它们被撕碎、清洗、熔融、过滤,最后通过挤出、切粒,变成一颗颗再生塑料颗粒。
9月12日,加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黑色再生塑料颗粒。
“这些颗粒可以再次用于生产滴灌带、地膜等,以及一些塑料包装袋。”公司主要负责人何学宁抓起一把颗粒向记者展示。记者看到,这些再生颗粒色泽均匀,形状规整,表面光洁,与原生塑料颗粒几无二致。他身后,3条再生塑料颗粒生产线正全速运转,6条滴灌带生产线也在同步作业,将“废料”直接转化为新产品。
据介绍,塑丰公司“年综合利用10000吨塑料包装废弃物建设项目”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预计年综合利用一万吨塑料废弃物。何学宁说,企业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了节水循环压滤系统,建成2万立方米的循环水池,通过压滤机实现沉淀物筛分,有效破解了再生塑料加工中的工业废水无组织排放难题。目前,公司已与吴忠、灵武等多地签订残膜回收协议,并与周边包装企业建立边角料回收合作,打通“废塑——再生——新品”的区域绿色循环链。
而在回收前端,灵武市目前已形成“农户捡拾——回收点收集——企业加工”的链条,全市残膜回收率超过90%,今年预计回收残膜约800吨。“农膜使用后被回收,经加工成为再生颗粒,再制成新的滴灌带等制品回到农田。这不仅减轻了环境压力,更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杨宝萍说。
9月中旬,灵武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残膜回收网点的工作人员回收麒麟瓜地里的残膜。
残膜回收还明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以前树上都挂着这些残膜。”附近村民回忆,曾经地里到处是随意丢弃的废旧农膜,大风一吹,漫天飞舞。现在道路两旁干净整洁,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也养成了自觉捡拾残膜的好习惯,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傍晚,记者离开厂区时,看到一批新制成的滴灌带正在装车,即将带着“第二次生命”重返田野。(宁夏日报记者 陈思 文/图/视频)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