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多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0:09 2

摘要:打造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实施“一校一策”结对提升行动,推进课堂提质助推课程与教学改革……近年来,廊坊市广阳区着力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等难题,努力打造条件优、质量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双提升。

廊坊市广阳区实施“一校一策”结对提升行动,推动课堂提质增效,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打造更多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9月9日,在广阳区北旺中学体育课上,学生在练习踢足球。付瑞琪摄

9月16日,廊坊市第六小学航空航天社团的老师为学生讲解无人机知识。王峻峰摄

9月15日,廊坊市第九中学学生在生物实验课上用显微镜观察切片。王峻峰摄

打造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实施“一校一策”结对提升行动,推进课堂提质助推课程与教学改革……近年来,廊坊市广阳区着力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等难题,努力打造条件优、质量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双提升。

推行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日,广阳区北旺中学校园内书声琅琅,312名新生开启中学生涯。“过去,学校教师数量少、教学理念陈旧,长期为生源发愁。”该校校长李春盛说,在集团化办学推动下,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升,越来越多家长不再舍近求远,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

近年来,广阳区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一校一策”结对提升等改革举措,充分依托名校带动提升新建校、薄弱校教学质量,让越来越多的优质学校出现在学生的家门口。

“面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问题,我们推出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实力雄厚的名校命名教育集团总校,推动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实现集团内学校的优质均衡。”广阳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宋凡昌介绍。

教育发展的高度,来自改革力度。今年7月,该区出台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工作实施意见,成立廊坊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廊坊市第六中学教育集团等4个教育集团。每个集团由一所优质中学牵头,辐射范围内多所中小学为成员,形成“优质校+潜力校”协同发展新格局。

“通过集团化办学,集团成员间实现管理互通、师资共享、教研联动。”廊坊市第六中学教育集团负责人刘士托介绍,集团成员将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统一教学进度与计划,共享优质课件、教学设计、试题库等资源。

集团化办学带来了资源共享,更促进了师资流动。广阳区建立了教师定期交流机制,集团内每年选派一定比例骨干教师到潜力校支教,潜力校安排教师到优质校跟岗学习。今年,该区学科教师已交流86人,形成学段贯通、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教育生态。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地派几个名师、挂上分校的牌子。广阳区实施“一校一策”结对提升行动,每个教育集团的牵头中学对标石家庄、衡水等地区的优质中学,通过跟岗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把名校优质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方法全面对接共享。

“我们通过对标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强化师德建设,搭建教研平台,开设多样校本课程,营造了更加温馨、包容、有凝聚力的教育生态,办学认可度不断提高。”廊坊市第二十一中学教育集团负责人孟维功介绍。

目前,廊坊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与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廊坊市第六中学教育集团与衡水市第四中学,廊坊市第十六中学教育集团与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廊坊市第二十一中学教育集团与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完成对接。

广阳区还建立了教学质量联合监测机制,定期同步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对比分析数据,引导各学校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年的中考中,广阳区交出亮眼成绩单,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3项指标均居廊坊市第一。

改进课堂教学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9月9日下午,在廊坊市第二十一中学录播教室,一场主题为“集团教研视域下课堂观察与传统教研双融合创新路径研究”的教研活动正在举行。廊坊市第九小学教师秦榛在教授《灯光》一课过程中,利用智能研修平台精准量化师生行为比例、提问有效性等63个指标,通过优化问题链设计、增加开放性任务与小组协作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知识掌握精准度。来自廊坊市第二十一中学教育集团成员校的18名小学教师参与现场教研。

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课堂。目前,广阳区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依托智能研修平台和AI课堂分析系统,开展“推门听课”“录播评课”,生成《课堂临床诊断报告》,实现“问题预警—策略推送—成效追踪”的闭环管理,破解传统教研经验化、主观化及创新不足的困境。

“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而是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向素养生成转型。”广阳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负责人董丽媛介绍,该区积极探索分层作业、弹性作业等多元作业形式,严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教研模式也在创新。该区构建了“1+4+N”区校一体化教研体系,即1个区级教研室、4个片区教研联盟、N个学科教研共同体。这种网格化教研组织体系,有效打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段衔接不紧密、教研资源分散等问题。

名师工作室成为教研创新的重要载体。广阳区计划到2030年建立20个区级名师工作室,每年为每个工作室分配3万元经费。工作室成员在本校建立工作站,定向指导2至5名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学科教学水平提升。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宋凡昌介绍,广阳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通过优化机制、强化培训、激励保障等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该区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今年,各中小学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开学第一会”、师德承诺、警示教育等活动,建立健全师德考核与一票否决机制,对该区教师进行个人师德考核,并全面落实考核结果运用制度。

今年秋季开学前夕,广阳区177名新入职教师参加岗前培训,清华附中集团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龙慧慧等6位老师讲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班级管理等经验做法。“培训内容贴合教学实际,互动环节答惑解疑,帮助我们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新入职廊坊市第二十一中学的教师刘陈芳说。

今年,广阳区已组织300名骨干班主任参加专项培训,370名骨干教师参加教学能力现场培训,4098名教师开展12413学时的全面培训,教师培训体系更加系统完善,促进了教学能力实现新跃升。

深化家校社协同协作

落实“五育并举”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目前,广阳区打造了“广阳教育家校协同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每学期组织1次全区家校沟通会,每月召开1次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会议,构建全员参与、全生覆盖的家校社共育新格局。

“家长进课堂”活动成为亮点。各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邀请家长分享职业经历、兴趣特长。同时,校园开放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

为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该区还组织教师定期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征集家长意见建议,向家长普及科学育儿、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针对重点家庭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经济帮扶等多元支持,实现学校与家庭零距离沟通。

9月12日下午,在廊坊市第十五小学操场上,以爱心义卖为核心的“跳蚤市场”火爆开市。自2018年启动以来,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7届,参与学生2.8万人次,闲置物品循环利用6万余件,成为该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特色实践项目。

廊坊市第十五小学校长李道江介绍,“跳蚤市场”对学生成长而言是重要的社会化课堂,为家校社协同协作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沟通、计算与应变能力,弥补课堂知识与生活应用的断层。

好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近年来,北旺中学开展音体美特色教育品牌建设,组建音体美教研组,吸收在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有教学经验和专业功底的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通过特色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机会。

如今的北旺中学,打破了只盯着语数外成绩的教学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间抱着画板写生,午休时音乐教室经常出现学生排练的身影,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热爱的转变。“学生们意识到音体美不是成绩的补充,而是成长的支撑。”李春盛说。

先成人,再成才。学生身心健康是基础,创造力、想象力等核心素质培养是关键。广阳区教育始终围绕“人”的成长展开。

为破解“超班额、超校额”难题,该区今年实施学校(幼儿园)建设及改造装修项目6个,谋划新建学校项目3个,总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7.9亿元,可增加学位8370个。同时,加快“数字化+人工智能”校园建设,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优秀资源,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专项培训,建立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以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逐步深入。

“我们将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课堂提质增效,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实现‘一年有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树品牌’的目标,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宋凡昌表示。

来源:廊坊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