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晚,央视《智在匠心》(第二季)播出专题节目,将镜头对准泉州刻纸与花灯艺术。节目中,传承人李珠琴、黄丽凤温情讲述,揭开“南方刻纸流派泰斗”李尧宝的传奇人生,也展现了两大国家级非遗跨越百年的家族传承故事。纤细如发丝的刻纸线条、无骨却挺立的料丝花灯,不仅尽
■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文 央视\截图
9月15日晚,央视《智在匠心》(第二季)播出专题节目,将镜头对准泉州刻纸与花灯艺术。节目中,传承人李珠琴、黄丽凤温情讲述,揭开“南方刻纸流派泰斗”李尧宝的传奇人生,也展现了两大国家级非遗跨越百年的家族传承故事。纤细如发丝的刻纸线条、无骨却挺立的料丝花灯,不仅尽显闽南传统工艺的精巧,更让观众读懂一代代手艺人“纹腾存迹、燃绽心灯”的坚守与创新。
李尧宝和女儿李珠琴在创作料丝花灯
节目揭开“南方刻纸流派泰斗”李尧宝的传奇人生
李尧宝的刻纸作品
“它代表了南方的一个装饰纹样,是从本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来自民间又用于民间。”泉州(李尧宝)刻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凤,在节目中如此解读外祖父李尧宝刻纸艺术的灵魂。
1892年,李尧宝出生于泉州一个油彩画及刻纸工艺世家,自幼师承父亲学习闽南古建筑油漆画。彼时,刻纸图案仅是油漆画的“工具底稿”,但李尧宝敏锐察觉到,许多依附于建筑的纹样会随建筑消逝而失传。因此,他执起刻刀,将油漆画中的艺术元素融入刻纸。
泉州刻纸始于唐、盛于宋元,素来以“精细秀丽、线条流畅”闻名。李尧宝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融合剪纸、堆塑、贴瓷、木刻等技法,练就“描、剪、刻、剔”独门绝活。他的刻纸讲究点、线、面的结合,3毫米大小的仙鹤眼睛能清晰刻出眼珠与眼线,最细线条不足1毫米。“每次刻纸需同时雕刻20~25层,父亲是打五组拳的好手,没练过武术的人,刻不出来这样的线条。”李尧宝的女儿李珠琴说道。
更令人惊叹的是李尧宝对花灯艺术的革新。传统料丝花灯表面素白,他先用刻纸图案装饰,又借鉴油漆画的朱红、大青、大蓝三色,让花灯兼具“刻纸之美”与“色彩之韵”。后来,他用琉璃珠加热拔丝制成料丝,使灯体随光影折射出灵动光泽,并用纸制等边三角形拼接成灯,仅凭灯片间的平衡力支撑重量,创造出“无骨刻纸料丝花灯”。
李尧宝凭借在刻纸与花灯领域的双重突破,成为独享“李尧宝刻纸”“泉州灯彩”两项国家级非遗的手艺人。2009年,“李尧宝刻纸”随“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李尧宝的匠心,在家族中代代延续。他的女儿李珠琴自幼耳濡目染,跟随父亲学习刻纸与制灯技艺,不仅掌握纯手工工艺,还创新设计出上百种刻纸图案与料丝花灯造型,如今已是灯彩(泉州花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珠琴的女儿黄丽凤,是“李尧宝刻纸”的传承人。1968年出生的她,从小跟着外公李尧宝磨刀法、练刻功,承袭两项非遗绝活。她深知刻纸“善画者需善刻,善刻者需善画”的难点,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延续着家族的精工传统。
坚守之外,黄丽凤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1989年起,她开始接手家族手艺的设计与订单工作,创作了惠女、南音、泉州民俗等系列刻纸作品,还大胆将北京奥运会福娃、“鸟巢”及上海世博会海宝等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为了让非遗“活在当下”,2007年她联合泉州六中启动“李尧宝刻纸进校园”活动,从最初的小规模试点,逐步发展为常态化教学,让更多年轻人触摸到传统工艺的温度。如今,黄丽凤的儿子张智权作为李氏刻纸的第五代传承人,已创作出兼具个性与创新的作品。
节目之外,在泉州,刻纸与花灯从未远离生活。每逢春节、元宵或婚嫁喜庆,家家户户剪红刻翠、悬挂花灯,让工艺融入烟火气。正如《智在匠心》所呈现的,从李尧宝到黄丽凤,几代人以一刀一刻、一盏一灯,让千年技艺“纹腾存迹”。
来源:东南早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