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进公司那会儿,我以为“忙”是敬业的标志。每天回复几十封邮件、处理无数订单变更、跟工厂扯皮交期、帮财务核对发票……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哪里冒烟就往哪里冲。可一年下来,成交客户寥寥无几,提成 barely 覆盖房租。
这几年,我身边不少同事都这样
天天加班到很晚,忙得脚不沾地
可到了月底一看数据,还是没达标
那种感觉我懂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结果却总差一口气
就像提着一个漏水的桶去打水
一趟一趟跑,累得不行
可桶里的水却一直不满,心里说不出的憋屈和无奈
刚进公司那会儿,我以为“忙”是敬业的标志。每天回复几十封邮件、处理无数订单变更、跟工厂扯皮交期、帮财务核对发票……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哪里冒烟就往哪里冲。可一年下来,成交客户寥寥无几,提成 barely 覆盖房租。
后来我才明白:我们所谓的“忙碌”,其实是公司在管理上的懒惰转嫁到员工身上的成本。
老板沿用十年前的老模式,以为人多就能单多,却从没想过流程是否科学、工具是否先进、客户是否精准。
于是,我们花了80%的时间在做重复劳动——找客户、改报价、找文件、补流程漏洞、修正别人留下的烂摊子。
这不是奋斗,这是用体力劳动掩盖战略缺失。一个系统如果本身漏水,你加再多的人力,也不过是往破桶里不断倒水。
真正的努力,是让工作越来越轻松,而不是越来越累。
以前我也迷信“广撒网”。每天用群发软件发几百封开发信,内容千篇一律:“Dear Sir/Madam, We are a professional supplier…” 结果呢?打开率不到5%,回复率几乎为零。
直到有一天,老板终于舍得买了一套海关数据系统,于是我换了思路:只找20个真正可能成交的客户。我用海关数据工具查他们的采购记录,看他们现有供应商的评价,研究他们官网的产品线,甚至翻他们CEO的LinkedIn动态。
图源:腾道外贸通
然后,我给每个客户写一封专属邮件,提到他们最近上新的产品线,附上我们同类产品的优化建议。
结果?一周内收到6封回复,3个进入深度沟通,最终拿下一个年采购额70万美金的订单。
起初老板心疼那点年费,可三个月后,团队人均开发客户数提升了3倍,成交率提升了40%。
这才明白:无效开发,本质是偷懒。群发是最低成本的“努力”,因为它不需要思考。而真正的开发,是研究、是洞察、是提供价值。你花一周研究一个客户,胜过你群发一万封垃圾邮件。
很多人把业绩差归咎于员工不够努力、不够主动,但我想说:如果一个团队集体低效,那问题一定出在系统上,而不是人身上。
五年前,我们公司五个人,一年做了五百万美金。那时候市场红利大,信息不对称,客户愿意为“能供货”买单。老板觉得:“只要人多,单子自然就多了。”于是一口气招了十几个人,可业绩还是卡在五百万左右。
为什么?因为老板的思维还停留在“复制成功模式”的线性逻辑里。他以为把过去的流程复制十遍,就能产出十倍业绩。但他忘了:市场变了,客户变了,竞争方式也变了。
现在的客户,不再比谁报价低,而是看谁更专业、更高效、更值得信赖。他们有自己的数据库、有自己的验厂标准、甚至能通过海关数据反向追踪你的产能。可你们的公司呢?还在用经验判断客户,Excel管理客户,用微信群沟通订单,用口头约定代替合同细节。
你的老板:
不舍得花钱买专业的海关数据,觉得“网上随便搜搜不就有了”;
不愿意投入CRM系统,觉得“又不是不能用”;
不愿意建立SOP流程,觉得“大家自觉点就行”;
......
结果就是:新员工进来三个月还在找文件夹,老员工天天在替别人擦屁股,所有人的时间都被内耗吞噬。
这不是团队不行,是系统在吃人。
你让一群聪明人,在一个混乱的体系里挣扎,他们再努力,也只能在泥潭里越陷越深,效率不是偷懒,而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如果你也在一家“人人都很忙,但就是没单”的公司
先别急着自责
问题很可能不在你不够努力
去优化流程、引入工具、聚焦精准客户
真正的成长,不是在一个漏水的船上拼命舀水
而是和对的人一起,把船修好,然后扬帆前行!
来源:腾道Tendat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