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出版融合发展“把脉开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09:42 1

摘要: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现状如何?出版融合发展形成了哪些业务模式?哪些单位组成了出版融合发展的头部阵营?推动出版融合发展应建立怎样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行业关心的问题,都能从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团、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出版融合发展报告(2025)》中找到答案。

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现状如何?出版融合发展形成了哪些业务模式?哪些单位组成了出版融合发展的头部阵营?推动出版融合发展应建立怎样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行业关心的问题,都能从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团、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出版融合发展报告(2025)》中找到答案。

《出版融合发展报告(2025)》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研究院、人教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出版研究中心、中信出版发展研究中心、电子工业出版社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江苏凤凰出版融合发展智库、中原出版传媒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等10家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智库联合编写。《报告》以全国557家出版单位数据为基础,其编研与出版标志着出版业对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认识深化与实践总结迈出了关键一步。

出版融合发展头部阵营已初步形成

《报告》显示,出版融合发展初步形成良性循环。根据2025年出版融合发展调研数据,2024年出版单位融合发展收入为97.24亿元,同比增长6.32%。2021年出版融合发展收入81.62亿元,2022年收入88.30亿元,2023年收入91.46亿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根据调研数据,2024年出版融合发展投入为45.26亿元,同比增长13.58%。2021年出版融合发展投入39.52亿元,2022年投入40.01亿元,2023年投入39.85亿元,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在利润方面,2024年出版融合发展业务实现利润5.07亿元,同比增长8.33%。2021年出版融合发展实现利润为1.46亿元,2022年为4.36亿元,2023年为4.68亿元。

《报告》显示,2024年出版融合发展总体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18家出版单位,包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人民卫生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含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其中,前10家出版单位出版融合发展总体收入均超过2亿元。出版融合发展的头部阵营已初步形成。

自有新媒体运营成收入重要增长维度

调研数据显示,约95%的出版单位已经开展了融合发展业务,约50%的出版单位出台了融合发展相关规划。经过多年出版融合发展的探索积累,出版单位融合发展形成了4种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

一是数字化出版产品与服务。如电子书、有声书、数字期刊、数字教材与课程、数据库等。超过80%的出版单位建立了这种业务模式。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该模式相关业务收入总计39.57亿元,是4种模式中创造收入最多的模式。

二是纸数融合产品。如与图书融为一体、为图书业务增值的书配二维码业务等。近75%的出版单位建立了这种业务模式。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该模式相关业务收入总计19.41亿元,仍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三是自有新媒体运营。如通过直播、短视频、电商平台自设店铺等方式销售图书、数字出版产品等。近75%的出版单位建立了这种业务模式。调研数据显示,2021—2024年出版单位自有新媒体运营模式相关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4%,是目前4种模式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模式,已成为出版融合发展收入的重要增长维度。

四是自研技术与平台对外服务。如可在其他出版单位落地应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智能编校系统、数据中台系统、融合发展平台等。106家出版单位的自主开发技术、平台实现了对外服务。该模式相关业务收入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未出现稳定上涨态势。

构建以数据驱动和用户为中心的智能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正在推动出版融合从“相融”迈向“深融”。调研数据显示,已接入或应用人工智能服务的出版单位达到54%。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深度求索(DeepSeek),占比36.62%,其余依次是字节跳动豆包、百度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等。

围绕出版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报告》建议出版单位建设数据资产,筑牢发展基础;训练垂域模型,提供专业服务;构建知识库,打造智能体;规范合作机制,强化数据安全;建立应用规范,维护良好生态。

《报告》指出,重构多元互动、与时俱进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和维持技术创新活力。出版单位数字化业务正在逐步跳出图书业务考评体系,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机制,综合考虑数字化项目周期长、投资大、收益核算复杂等特点,构建包括技术创新性、市场潜力、用户接受度、长期战略贡献度等多个维度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入互联网用户数、活跃度等评价指标,实现对数字业务的全方位科学评价。

《报告》同时强调,出版单位需更加注重以数据驱动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生态构建。通过构建用户画像体系,采集行为数据、偏好数据与反馈信息,实现内容供给的精准匹配与动态更新,完成从“内容推送”到“用户共创”的机制跃迁。未来,出版的价值不再止步于“出好内容”,而在于构建一个持续洞察、精准触达、长期陪伴的知识与文化服务网络。

出版单位融合发展岗位结构亟需优化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0%的出版单位设有出版融合发展专职岗位。设置数字编辑岗位的出版单位超过70%,设置专职运营推广岗位、产品(项目)经理岗位的出版单位超过50%,运营推广岗位人员数量约为数据分析岗位人员数量的9.7倍。在当前出版融合发展从业人员中,专门的数据分析人员相对较少,反映出出版单位的融合发展岗位结构亟需持续优化。

《报告》指出,考核过渡期的设立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缓冲空间。调研数据显示,超过30%的出版单位建立了针对出版融合人才的考核过渡期。范围从0.5年至10年不等,平均值为2.82年,中位数3年,表明多数出版单位倾向于设置较短的考核过渡期。部分出版单位根据岗位特性灵活设定考核周期,如对技术研发岗位,延长考核期以契合创新项目的长周期特性。这一做法有效避免了因短期考核压力导致的优秀人才流失。对此,《报告》建议出版单位基于岗位特性与业务需求,科学设定考核周期与过渡期,形成“短期目标牵引+长期价值培育”的动态评估机制,持续优化考核体系。

围绕如何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新空间,《报告》建议,出版单位可通过建立项目制管理机制,赋予人才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创新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明确人才在作品创作和技术研发中的权益分配,推动出版融合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此同时,产学研协同共建实训平台、出版工作坊和项目孵化机制,推动实现教育供给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