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东汉“云台二十八将”,有人爱邓禹的儒将风流,有人敬冯异的谦退仁厚,可若论谁最能扛事儿、最让刘秀放心,那必定是吴汉。这位早年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贩马的汉子,没读过多少书,说话也直来直去,却凭着骨子里的刚猛与掏心掏肺的忠诚,在刀光剑影的乱世里闯出名堂,从一个不起
提起东汉“云台二十八将”,有人爱邓禹的儒将风流,有人敬冯异的谦退仁厚,可若论谁最能扛事儿、最让刘秀放心,那必定是吴汉。这位早年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贩马的汉子,没读过多少书,说话也直来直去,却凭着骨子里的刚猛与掏心掏肺的忠诚,在刀光剑影的乱世里闯出名堂,从一个不起眼的贩马卒,一步步做到大司马,成了东汉开国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他的人生就像一本写满“性格改变命运”的活教材,每一个转折里,都藏着性格的影子。
吴汉画像
临危不乱的刚猛:乱世里的“定海神针”
吴汉刚投刘秀那会儿,正是刘秀最艰难的时候——北方渔阳太守彭宠突然反了,不仅断了刘秀的粮草补给,还联合匈奴人步步紧逼,眼看就要把刘秀的北方防线撕开一道口子。当时刘秀麾下的将领们聚在帐里议事,你看我我看你,都没了主意:有的说“彭宠兵强马壮,咱们先撤到南边避避风头”,有的说“得赶紧回援,不然老家要没了”,吵了半天也没个准主意。
这时候吴汉站了出来,一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撤?撤了彭宠就会追着咱们打;等?等下去粮草耗光,不用打咱们自己就垮了!依我看,不如我带一支精兵,星夜赶往渔阳,趁他刚叛乱根基不稳,打他个措手不及!”刘秀盯着他看了半晌,最后一拍桌子:“好!就依你!”
可出兵没几天,军中就出了乱子——不知从哪儿传出来的流言,说刘秀在南边打了大败仗,已经被敌军围困,这仗根本没必要打了。士兵们本来就想家,一听这话更慌了,夜里偷偷收拾行李想跑的人越来越多,连几个校尉都私下里商量着“要不咱们散了吧”。
吴汉知道后,没急着骂人,而是让人把军中所有将士都召集到空地上。他先让人把传播流言最凶的两个士兵绑了过来,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主上要是真败了,咱们跑回家就能安稳?彭宠要是占了北方,迟早会打过来,到时候咱们家人一样遭殃!这流言是想断咱们的活路!”说完手起剑落,斩了那两个士兵。
接着他解下自己的铠甲,露出身上的伤疤:“我吴汉以前是个贩马的,走南闯北见多了乱世的苦。主上待咱们不薄,给咱们饭吃,给咱们活路,现在他有难,咱们不能当逃兵!愿意跟我去平叛的,将来有功一起赏;要是想走,我不拦着,但走之前想清楚,乱世里逃是逃不出活路的!”
这番话一说,士兵们都静了下来,不少人红了眼,纷纷喊着“愿随将军出征”。后来吴汉带着这支重整旗鼓的队伍,日夜兼程赶到渔阳,不仅杀了彭宠,还缴获了几十万石粮食、几万匹战马,直接把北方的危局给解了。刘秀见到他时,拍着他的肩膀说:“子颜(吴汉字)啊,你真是我的定海神针!”
吴汉画像
从心理学角度看,吴汉这种“越急越稳”的性子,其实是极高的“应激耐受能力”。就像咱们平时遇到急事,有的人会手忙脚乱,有的人却能沉下心来想办法——吴汉就是后者。他的刚猛不是瞎冲,而是先看清局势,再拿出破局的勇气,这种性格在乱世里,比再多的计谋都管用。
不掺私的忠诚:功臣里的“不粘锅”
东汉初年的功臣们,日子其实并不好过。邓禹曾因为打了败仗被刘秀当众斥责,冯异因为治军太严,被人诬告“想谋反”,连最沉稳的寇恂,都曾因为和贾复闹矛盾,差点被卷进是非里。可吴汉却从来没陷进过这种麻烦里,不是他运气好,而是他的忠诚里,从来没掺过一点私心。
有一次刘秀亲自带兵去打隗嚣,让吴汉留守洛阳——洛阳是东汉的都城,相当于把家底都交给了吴汉。当时有个宦官私下找吴汉,说“宫里有些外戚跟大臣勾结,想趁着陛下不在,把权力夺过来,将军不如先下手为强,把这些人抓起来,免得将来出乱子”。
换作别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个“立功”的机会,可吴汉听完,直接把那宦官轰了出去:“陛下把洛阳交给我,是让我守好家,不是让我管宫里的事!这些没影的话,你再敢说一句,我先把你绑起来等陛下回来发落!”后来刘秀回来知道了这事,笑着说:“我就知道子颜不会乱来。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真就借着这事生事了。”
还有一回,吴汉奉命去打公孙述——公孙述是蜀地的割据势力,也是东汉统一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这仗打了快一年,吴汉的军队好几次陷入困境:有一次被公孙述的人偷袭,粮草全被烧了,士兵们连着几天没吃饱饭,不少人饿得连刀都举不起来。部下劝他:“将军,咱们先撤出去,等补了粮草再回来打吧,再这么耗下去,士兵们都要垮了。”
吴汉没答应,他让人把剩下的粮食集中起来,煮了一锅稀粥,自己先盛了一碗,坐在士兵中间喝:“兄弟们,我知道大家苦,可咱们现在撤了,公孙述就会追着咱们打,到时候不仅咱们活不了,还会让陛下的统一大业拖后腿。再坚持几天,我已经让人去搬救兵了,等救兵一到,咱们就能打赢!”
后来他真的等到了救兵,还趁着公孙述放松警惕,夜里带着精锐绕到敌军后方,一把火点燃了对方的粮草营。公孙述的军队一乱,吴汉趁机率军冲锋,最终杀了公孙述,平定了蜀地。
平定蜀地后,手下人劝吴汉:“将军,蜀地这么富,咱们不如私下留些金银财宝,给子孙后代留点家业。”吴汉却摇了摇头:“我以前是个贩马的,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陛下的信任。这些财宝是国家的,不是我吴汉的,一分一毫都得交给国库。”最后他把缴获的所有财物,连带着公孙述宫里的珍宝,全都登记造册,派人运回了洛阳。
史学家吕思勉在写《秦汉史》时,特意提到吴汉:“他的忠,不是装出来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这种忠诚,从心理学上看,其实是“低自我中心”的表现——吴汉从来没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想的永远是“怎么帮刘秀完成统一”“怎么不辜负刘秀的信任”。也正是因为这份纯粹的忠诚,刘秀到死都对他放心,临终前还特意嘱咐太子刘庄:“以后有大事,多问问吴汉,他不会骗你。”
能改的“刚愎”:从猛夫到帅才
当然,吴汉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他的刚猛有时候会变成“刚愎”,也就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也曾让他吃过大亏。
早年打刘永的时候,吴汉就犯过这毛病。当时刘永据守睢阳,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吴汉一到城下,就想强攻,部下劝他:“将军,睢阳城防严,咱们硬攻伤亡太大,不如先把城池围起来,断了他的粮草,等城里粮尽了,自然就会投降。”
可吴汉那会儿打了几场胜仗,正是心气高的时候,根本听不进劝:“咱们兵强马壮,还怕攻不下一座小城?明天就攻城!”结果打了三天,不仅没攻下来,还折了几千士兵,连他自己都被流箭擦伤了胳膊。
后来刘秀派人来慰劳军队,得知这事,没骂他,只是找他聊:“子颜,你知道冯异为什么打胜仗多吗?不是他比你能打,是他懂得听别人的意见。刚猛是好事,但太刚了就容易折断。你得学着柔一点,多听听部下的想法。”
吴汉是个知错就改的人,听完刘秀的话,他主动找劝过他的部下道歉:“之前是我太固执,没听你的建议,让兄弟们受了损失,以后我一定改。”从那以后,他每次作战前,都会先把部下召集起来,让大家畅所欲言,再综合大家的意见制定计划。后来打公孙述的时候,他能打赢,也多亏了听了部下“夜袭粮草营”的建议。
心理学家常说,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东西”,而是可以打磨的“玉”。吴汉最难得的,不是他天生有刚猛忠诚的好性格,而是他知道自己的缺点,还愿意去改。这种“能修正自己”的能力,让他从一个只会猛冲的“猛夫”,变成了能统领千军的“帅才”。
吴汉墓(河南南阳)
吴汉活到了88岁,在古代算是长寿了。他去世后,刘秀亲自去送葬,还把他的灵位放进了宗庙,让后代子孙祭祀。纵观吴汉的一生,从贩马卒到大司马,从乱世求生到开国功臣,他的命运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性格——刚猛让他能在危局中破局,忠诚让他能在功成名就后善终,而懂得修正自己,则让他走得更远。
就像咱们现在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吴汉的故事其实就是最好的例子:好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里慢慢打磨出来的。刚猛不是蛮干,忠诚不是愚忠,懂得坚持优点、修正缺点,才是性格真正的力量。这或许就是吴汉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吧。
来源:竞技追踪